friDay 影音今天剛下架的《我的行進人生》,改編自六零年代至今不停發聲的女權運動記者與作家 Gloria Steinem 之自傳 "My Life on the Road"。它既是一部傳記片爬梳女主角 Gloria 自身歷程、也是一部歷史片見證六零至今的女權運動與多種民權運動、不過更有趣的是它自我回憶的「自傳」性質:人生不同階段有好多個複數的 Glorias、在人生每個當下遇到的事件要是換個年齡可能都有不同的看法與做法,本片就派了四位演員與一位本尊演出「五個 Glorias」包括童年少年青年中年直到片尾的老年、大家一起搭上一輛「腦內巴士」彼此攀談觀察窗外的風景!
玩這種「腦內巴士」與「世界風景」的舞台劇手法,靠的就是從劇場界出身的導演 Julie Taymor ,她電影代表作是墨西哥畫家芙烈達卡蘿片《揮灑烈愛》,不過在電影界並不多產,後來至今也才拍了披頭片《愛是唯一》與莎劇片《暴風雨》,因為她主要舞台都還是在劇場,包括許多浪漫主義德語歌劇與紅遍全球二十年的音樂劇《獅子王》!我個人對她的其他劇場作品也不熟,但看她電影就很有劇場人味道充滿象徵手法。而面對《我的行進人生》這部片,她顯然以原著自傳那 "On The Road"的精神為主軸,要把這個小人生與這個大歷史拍成一條不停運轉前進的「道路」。
https://fr.web.img4.acsta.net/pictures/20/09/04/09/18/0625125.jpg
這道路,路上的巴士是黑白的也是動態的,裡面坐著從小到大的女主角 Glorias共五人,不過巴士就像個腦內劇場並非人人都同時存在:有時孤身一人或雀躍或憂愁地看窗外風景、呼應著每個年齡階段在現實中「旅行」看世界的經驗;有時跨一個或多個年齡層讓兩人對話、讓小的好奇詢問大的「我的夢想長大後實現多少」、也讓大的回視小的「如果重來一次我可能會怎麼做」,這段主要以青年演員 Alicia Vikander與中老年演員 Julianne Moore 的對話居多;有時除了老年本尊外四位演員一起來,有些從童年到老年都不變的簡單初衷,四人一起玩腦內行動劇颯爽出擊!
這道路,路旁的風景是彩色的也是屬於當下的,是 Gloria 從小時 1940s到少時 1950s到青年 1960-70s與中老年 1980-90s,那風景的主軸當然就是女性的處境、而對這處境的理想與奮戰是要透過不停旅行擴大認識的!童年白人家庭裡,貧窮卻樂觀大膽的父親、與多才多藝卻抑鬱的母親呈強烈對比;少年搬到破敗區,對白人女孩像是家道中落、對比黑人女孩蹦跳踢踏展望著未來;大學讀到印度去,走訪鄉土看見異文化生活、底下相通的是女性家戶處境;青年進媒體職場,臥底採訪揭露女性遭遇的消費凝視與勞權不公、結果傲慢業界無視議題只放大她臥底當的「兔女郎」。
本片大學印度之旅與青年職場歷練的性平啟示大爆發,都是青年演員 Alicia Vikander的舞台,表現紮實多變不刻意展現星味、我覺得是她近年接到最好的角色之一!她在 20-35歲青年階段的成長掙扎有幾條軸線、而這些掙扎挑戰都要等到擔綱 50-65歲中老年階段的 Julianne Moore 洗盡鉛華靜靜回顧:
https://cinemags.co.id/wp-content/uploads/2020/09/the-glorias.jpg
第一條軸線,關於「聲音」:這和她自小看見無聲媽媽、還沒長大就擔待照顧媽媽的壓抑有關,一方面語言不敢表達就靠踢踏舞揮灑自我、另一方面赫然發現媽媽其實曾隱匿女名換個男名當過記者!於是長大的 Gloria 一方面要當記者為自己為女性也為各類受迫者發聲、但另一方面與男性職場互動甚至對女性運動演說都支支吾吾... 難道幫助她探索思考組織表達的記者之筆劍、既是知識發聲的管道卻也同時是逃避日常發聲的避風港?如何找回自己的聲音,就成了她一生女權運動路上的最大課題:妳 Gloria Steinem 都不敢挺身而出大方發聲、如何改變平民女性呢?
第二條軸線,關於「存在」:Gloria 在 1960s-70s 最關心的是女性在家戶中的基本權利,尤其男女不平等與「生育」的關聯,譬如合意性關係分配給男人經濟權力卻給女人照顧義務、強迫性關係給男人逞慾卻給女人致命懷孕!於是「掌握生育自主」或簡單點說的「墮胎」權利就成了關鍵課題,當然也受到了天主教會的譴責抨擊、挑戰了一般大眾的生命權概念、更受到保守派女性「摧毀美國家庭根基」的指控... 但 Gloria 自己也陷入過無解掙扎,這掙扎從母親而來:「您當年為何不離開父親、去一展長才揮灑人生呢?」「如果我去了、就沒有妳啦」還真是兩難。
第三條軸線,關於「旅行」:大印度之旅遇到的婆婆說得好「要改變人們的生活、就先要了解他們的生活」,女權絕不是把男女公式化的理論教科書、而是具體生活的觀察參與到檢討實踐!因此理解婦女問題就絕不能緊守富裕的「白人中產」或她窮苦的「白人文藝」家庭框架,必須不停出走看遍美國各州與不同種族更看遍世界!這個「在路上」的實踐人生觀,應是自小無畏困境一直帶她冒險的父親身教「旅行就是最好的教育」。長大到老的 Gloria 都坦承「我有個家但一年待不到八天」,只是難道在路上的人生觀就是永恆無家的漂泊?連父親最後一面都無家人的牽絆?
https://pbs.twimg.com/media/EjWEC7OVgAAegEZ.jpg
本片要說是部女權運動歷史片?恐怕流於走馬看花,許多事件來得匆匆去得飛快,觀眾恐怕還沒搞清楚這是哪年哪個場合對抗那些人、Gloria迅速在此參與過經驗過衝擊過了就換下一站;本片要說是部偉人傳記片?恐怕也很非典型,裡面出現的生命中重要人物也是來去匆匆,譬如父母顯然銘刻在她心頭影響一生但也是匆匆退場、譬如各種運動同道與運動大敵也都只出來一小段幾無誰有頭尾的呼應。也許可以說,本片並沒有把某一個事件某一個家人或某一個同道給視為 Gloria 一生心繫的錨定或座標、反而這些人通通都只是過客、由她腦內巴士的四位女子一路經驗思索著。
耳聽著兩位小 Glorias穿過一個又一個橋洞「什麼時後才到底站呢」、兩位大 Glorias則已心知這趟旅程一個個春夏秋冬無限循環彷彿鬼打牆... 但也許這趟巴士就是 Gloria 心底的女性處境之現實、巴士裡輪番出現的乘客就是社會對女性的有限認知,而這趟黑白巴士儘管一圈圈開得令四位 Glorias都快放棄了、第五位 Gloria 本尊仍將帶著笑容迎接苦盡甘來的彩色與多元!這個 Gloria 本尊擔綱的「彩色」也許是一次女性選舉的挫敗、但這運動從不是上層結構的「一個白人中產女性取代白人中產男性」、而是下層結構跨種族跨階級跨宗教的集體意識已成長茁壯開花結果!
https://pbs.twimg.com/media/Ef84gV_UYAUi7wX.jpg
那位白人中產女性就是著名的「希婆」、白人中產男性則是著名的「我川」,可想而知這正宗 "SJW"平權奮鬥故事不會人人都愛看... 不過還是推薦不排斥這題材不否定其訴求的觀眾看看,就當是欣賞劇場導演 Julie Taymor 睽違影壇十年又一次實驗也好,不管喜不喜歡必眼睛一亮!至於裡面琳瑯滿目的女權運動歷史與典故,那都過眼雲煙無須硬跟上,若有興趣看完再查詢再閱讀都可以。也推薦喜歡旅遊嚮往解封的觀眾看看本片的「在路上」哲學:今日網路時代不出門能知天下事,但若要能超越理智的知識進入打從心底的感受,必須親自上路接觸人們參與世界的生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pewa_fTt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