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bellid (bellid)》之銘言:
: 每當一有韓國影視作品叫好叫座的時候,台灣就會掀起一股檢討風。
: 在這股檢討風中,很常聽到的聲音就是,台灣編劇寫不出來這種劇本啦。
: 比方說這篇
: https://new7.storm.mg/article/3972648
: 裡面曹瑞原導演說到:
: 「台灣最弱的一環是編劇」,從編劇的基本功到題材的開發,都還有更多需要加強;
: 公視節目部經理於蓓華也指出,近年台劇儘管製作規格提升,「但要讓觀眾可以順暢地一集一集追完、沒有尷尬的作品,相較之下還是不那麼全面。」
: 好的,先假設這個“編劇是最弱的一環”為真。
: 那這狀況到底是誰造成的呢?
文長有點亂,隨便寫寫隨便讀讀,請多包涵。
其實追究問題的源頭是誰造成的,已經沒辦法解決這個圈子的問題了。
只要走過幾個台灣劇組就知道,劇組就是一個台灣社會文化的縮影(哪個行業又不是?)
導演跟製片怪劇組人員能力不足,劇組人員也不時在片場私底下怪導演拍的亂七八糟,
怪製片不給合理的工作環境和條件。
這實在很奇怪,明明應該是一個一起創作和克服各種拍片困難的的team,
卻搞得好像每個劇組拍片都像在勞資雙方大作戰,針鋒相對,拍部片比當三年兵還累,
裡頭還更多階級,出錢的欺負被雇傭的,然後各組的頭再欺負組裡更菜的,或不同組的
彼此在搞小圈圈內鬥。
但以上的抱怨內容是不是事實?
某種程度上來說,也確實都是事實,
不然不會在李安回台灣拍少年pi之前,台灣影視圈內沒有一間符合國際標準的美術質感
公司,然後少年pi十年過去了,仍只有一間符合國際標準的法蘭克美術質感公司,綜觀
檯面上的有發行資源的國片,美術質感幾乎都是法蘭克執行的。
沒有競爭,會有進步嗎?
妝髮和服裝造型就更不想說了,從來就是一個在台灣影視沒有人用國際標準檢視過的部
分。
其實真正的問題從來不是「台灣為什麼拍不出魷魚遊戲」或「屍速列車」或「寄生上流」
而是「為什麼台灣拿不到國際平台的資金來拍出有台灣特色的戲?」。
台灣的文化裡從來沒有自我檢討,只有怪罪他人,所以尋找問題根源不實際,從教育層
面著手改善我認為比較有機會執行。
但回頭看台灣影視教育,記得前陣子北藝大電影系某教授有發文說了類似台灣不需要
Netflix的發文,說明韓國影視環境和條件比我們更血汗,如果韓國影視圈壓榨的問題
是Netflix資金可以帶頭解決的話,我們再來努力拍出魷魚遊戲之類的內容。
我不知道這是什麼反資本主義式的發言,但感覺如果台灣影視最高學府的立場是這樣的
話就知道短時間內要改善進步是很難了。
倒不是要護航韓國影視不血汗,小的有認識在韓國電影圈工作的韓國人,的確是很血汗,
但人家有沒有藉由引進國際資源試圖改善勞動條件,這也是有的事實。他們透過長年在
國際影壇上工作打拼的大導演,引入更良善的工作條件。
舉例來說:奉俊昊回韓拍《寄生上流》,使用的僱傭合約條件和在美國一模一樣,薪水
有保障,工時也有保障,而且他的理由還不是因為「這樣比較人道,產業比較健康」或
是「片子會比較好看」,而是他幾次的經驗下來發現這樣的勞動條件:
「拍片比較有效率」。
「效率」兩個字擺出來給你看了,問題是台灣的製片或製作公司有在學嗎?學校有在教
嗎?有極少數的公司有想要實踐這件事,但整體來說真的是沒有耶。
其實不需要拿《魷魚遊戲》各種吹捧或是各種檢討來自欺欺人,光是歐美一年不知道有
多少部超級小成本製作,但同樣拍的精彩好看的電影,只是因為台灣看不到,所以我們
不知道,而只著眼在最有曝光度的作品,本身的眼界就很狹隘了。
基本上台灣影視的現況就是:
1.整體環境來說,多數製片壓榨劇組是事實。
2.劇組裡各組的頭薪水有提升,越來越高也是事實,但有沒有合理發給助理就不清楚。
我的理解是水很深。
3.各層級能力不符合國際標準,導致很難有跨國合作或跨國商業資金流入,也是事實。
4.政府輔導金制度核發和審查制度爛到這篇說不完,也是事實。
文策院也是亂七八糟的,小的朋友在文策院執行企劃,也曾經和幾個在跑文策院的
製片聊過,奇奇怪怪的事也是一大堆。然後你就會覺得很奇怪,到底是上頭的人真的
那麼廢,還是這個圈子的八卦和抱怨文化太氾濫了,真的很少聊天聽到在聊創作的,
都是在抱怨和八卦而已,以及隨之而來的無奈,無奈到看誰先放棄的那一天。
5.教育制度的缺陷,不管是人才的養成,甚至是一般人(觀眾)對創作鑒賞力和思考的
培養之缺乏,也是事實。不是我要開大絕怪觀眾,而是台灣真的在這塊的教育養成很
缺乏。
光是《緝魂》和《天橋上的魔術師》的特效,拿給美國專業從業人員就能一秒指出基
本的失誤,然後我們的觀眾只是覺得台灣這樣已經很棒了,或是還在吵特效是韓國中
國做的問題。
如果我們看不出這兩部電影特效基本的失誤,那我們台灣的公司就很難接到國外電影
的代工或是合作拍攝,甚至是國內的電影了。
就好像少年pi來台灣拍攝以前我們還蠻沾沾自喜台灣影劇界有很多厲害的美術設計,
結果根本被國外團隊打槍到不行。
6.影劇勞動條件差到不行,沒有願景的產業從學校機構時期就無法吸引一流的人才和學
生投入,家長也無法支持,讓剛踏入產業的年輕人很快就喪失熱情,或是迫於現實離
開。
我就講一個,朋友目前正在拍某個女導演的電視劇,演員各種大咖,什麼工作條件?
每天工作(在片場的時間)超過16小時,加上交通可能破17-18小時,月休目前不到
五天,月薪不到五萬,據說頭領超過8-10萬。
然後排表計畫在宜蘭連續拍攝七天,原先竟然沒計劃安排劇組人員的住宿,要大家每
天拍攝超過16小時然後從台北宜蘭通車。最後是有人抗議,才安排當地住宿。
你如果是劇組人員,待這種劇組你會開心嗎?會有餘裕想創作的事嗎?整天訐譙導演
跟製片就飽了,回到家都跟殭屍一樣,根本沒生活品質可言。
你如果剛好是劇組人員的家人呢?要馬看不到先生老婆小孩父母或男女朋友,要馬等
著每天接收從劇組帶回來的負能量。我多少朋友因此跟男女朋友分手,要不為了維繫
感情離開了電影圈。
電影或影集上映後呢?成果好一點的,製片導演上台領獎感謝工作人員,感謝觀眾,好
像拍攝過程中的鳥事一筆勾消;成果差一點的,大家網路靠北影視罵一罵,各種訕笑,
互相怪罪,最後也只是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或息事寧人,千篇一律屢試不爽啊。
但不同的成果,最後的導向都是一樣的:
沒人在自我檢討,沒人(或僅有非常少人)想要改善制度。
反正Netflix不願意投錢拍台灣自製劇(其實還是有啦,最近好像還有一部秘密製作中)
但Netflix至少還願意花錢買台灣的content,大家也就以此為滿了,拿得到現金最重要,
這些作品/商品在國際上有沒有收視率不重要。等哪一天台灣的訂閱戶數飽和了,這個市
場就差不多到頂了,我們又鬼打牆似的回到「台灣市場小是台灣電影慘淡的主因」的討論
我是覺得我們真的不用拍《魷魚遊戲》,但至少得拍出在執行上有相同水平的東西吧?
前兩天看了台灣現今第一類型大導程偉豪拍的《池塘怪談》,我就很想問這位大導真的有
用心在看攝影跟調色嗎?根本同一個濾鏡從《紅衣小女孩》套到《目擊者》《緝魂》到
《池塘怪談》。
然後他是今年金馬獎最佳導演的入圍者,樂觀一點的觀眾和影評人說金馬獎在鼓勵台灣
電影朝類型工業邁進,悲觀一點的說我們台灣最好的競爭者就只有這些了,這裡就留給
電影版神通廣大的板友們各自解讀了。
希望台灣影劇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