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icrose (嗯,咳咳)》之銘言:
: 根據王晶在訪談節目中的觀點
: 輝煌一時的香港電影下坡路,是從濟公和大話西遊的慘敗開始
: 臺灣投資商對香港電影失去了絕對信心,希望給香港電影蓋上1750萬港幣的購買上限
: 雙方都不滿意,談崩了以後,臺灣轉而放開了美國電影的進口配額,從一部八個拷貝上
升
: 直接斷了香港電影的後路
: https://v.douyin.com/N7gqFLd/
裡面王晶又沒提到大話西遊
標題寫得好像是一部濟公害的
但王晶影片根本不是那個意思
人家的意思是當時的香港電影過度膨脹
遲早泡沫化,濟公的失利只是轉折點而已
台灣市場在當時本來就是香港以外最大收益
梁家輝跑去大陸拍片被台灣封殺就讓他當時沒戲拍
還有90年代台灣資金大筆進入香港電影
香港電影本來80年代是三大院線與代表的電影公司
嘉禾、邵氏(85年轉讓給岑建勳、洪金寶的德寶)、金公主(新藝城)
可是後來台灣像學者、龍祥、長宏、聯登等片商紛紛跑去香港投資
像向家的永盛、王家衛的澤東、劉德華的天幕都是學者的蔡松林投資的
香港電影獨立電影公司因為台灣資金注入而大量成立
而原本的德寶、新藝城反而在90年代收攤
只要湊到有號招力的卡司就能拿到更多投資
電影明星身價也跟著水漲船高
也就有抓了一堆大明星拍粗製濫造的爛片
在周星馳的逃學威龍3的台北票房3千萬可以說是頂點了
但片商代理港片卻還是越來越高
之後周星馳的濟公喊價3千萬結果台北票房只有800萬
就有王晶講的要訂上限的事
但香港人還是囂張以為台灣沒港片電影院就沒電影
結果好萊塢電影開放以後電影院就不太上港片了
還有就是1993年台灣第四台合法化
學者、龍祥等紛紛成立電影台
港片隨便播到膩,誰還去電影院看港片
周星馳的食神在台灣只剩500萬票房比魔法阿嬤多200萬而已
少了台灣資金與票房
加上成龍、周潤發、李連杰等票房保證出走好萊塢
香港電影自然完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