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當初發那篇文也就是講講當下的想法而已,沒想到有人回了這麼一大篇。
就純粹以理性討論的角度來簡單回應聊聊,用不貶低任何一方的方式。
我本身雖然不是電影專業,但也算是個有在創作的戲劇類表演者,
所以,也許只是我們看重的點不同。
個人是很在意一齣戲有沒有「讓人想看下去的意願」,
亦即
1.這齣戲是否足夠有趣,讓我想知道後續。
好比《駭客任務》《2009月球漫遊》,拋出一個有趣的世界觀或是懸疑的劇情,
讓人們能跟著主角一起解謎,若最後解謎時讓人恍然大悟,就會更加分。
(這個謎不一定是懸疑,僅代表後續劇情的意思)
《駭客任務》尼歐從現實世界覺醒的那一幕我認為堪稱真正經典。
此外《陰陽魔界》中許多劇集都有這樣創新有趣的劇情,
劇情上有趣程度也不輸給現在的電影。
或
2.即使知道或能猜到後續,我仍想看其呈現、演出的方式。
諸如《絕地救援》《地心引力》這種類型的片都算是你可以大概猜到結局,
但是卻能夠讓你跟著其中的角色一起緊張。
《媽的多重宇宙》一開始給了我1的期待,卻又把劇情引導到2的狀態,
而在中後半時已讓我感到疲乏,無法期待結局。
#疲乏感
疲乏感的來源在於剪輯的破碎加上為了推進而推進的劇情,
你舉例的《記憶拼圖》的每一個橋段
都是完全串在同一個時間線的,包括像是《黑色追緝令》也是類似的概念。
這並不會產生疲乏,反而會有恍然大悟的感覺。
我所指的破碎是指「後期」太多四處穿越的畫面,四處穿越這件事情對觀眾
我而言已經開始疲乏,而每一個不同的宇宙相互又不直接關聯,
各自的進展代表的意義也偏過於淺薄,或就直接告訴你「反正就是會這樣進行」。
好比浣熊廚師那邊,搞笑成分居多,後面為了激勵而激勵。
電影明星宇宙中,男主角就是對女角碎念幾句,難以讓觀眾產生共鳴。
我能理解他們想傳達的意義,但難以接受。
我們常常在創作時會被前輩說「不要讓觀眾硬吃你的設定」
我在這齣戲有很多地方有這樣的感覺,不是讓我產生共鳴而是
「反正我就是這樣演,你就得接受。」
所以我才會提出已經接近神的喬伊這麼容易被說服難以接受。
也許劇中有放出一些線索(比如很想得到母親的認同或理解之類的)
但就是沒有到位。
我也有提出這也可能是電影時長上的局限,以及導演的取捨等等,
但這不是觀眾需要顧及的就是了。
Rick & Morty最終也是談到親情,但是很能讓人接受。
原因在於劇集非常多,可以花很多時間鋪陳,也有很多橋段能知道Rick其實有多愛家人,
並且有時也很矛盾(像是對新宇宙的Summer講說你甚至不是我的原裝Summer這種XD)
而Rick的孤獨感也在很多劇集中暗示明示過,像是Rick失戀時想自殺(真的想)
Rick交到知心朋友後來卻知道他已經過世的孤獨與難過等等。
這些都能讓人體會到一個接近神等級的人類所背負的孤獨與矛盾
但喬伊的表現就是偏向硬餵設定而已,我對這個角色不會有任何同理心。
對我來說不是全部的宇宙有關聯或是串得起來就是好的,
而是每一處的剪輯是否有產生讓人更喜歡這部電影、更想看下去的慾望。
後半段當我猜得到他是要講親情,但卻又一再出現重複或是為了推進而推進的劇情時,
後面的剪輯感覺都只是餵我膚淺的設定而已。
: 承接所有記憶,但是她始終得不到認同,始終得不到母親的愛,還要承受永生永世的孤
: 單,無法結束生命,這不夠可怕嗎?不然她幹嘛造甜甜圈結束一切?
如果是無限的宇宙,無限的可能,就不可能得不到母親的認同跟愛,這點我覺得滿有Bug的。
應該是得到了但還是覺得很假,因為別的宇宙的母親明明很靠北之類的。
我是覺得如果今天要設定一個跟神一樣的角色,就不能這麼輕易被觀眾懷疑這種細節。
最後提到生活上的共鳴,個人認為這就是細膩度的問題,
因為親情基本上大部分的人都吃,也可以接受,
但至於要到多細膩就是我對一部電影喜好的關鍵了(就是甘不甘願吃的問題)。
因為一般觀眾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被刻意餵設定,
我只能說要講親情,其實不用那麼科幻,可以花更多篇幅在親情的描寫上,
不過這部片的噱頭可能就少了。
雖然這個不是親情,但是我覺得《蝴蝶效應》給人的感覺更好。
同樣是科幻配上一個情感線主軸,但每處的處理跟最後結局的餘韻都讓人回味無窮。
另外一部講親情但是我吃得很甘願的就是《與神同行》,
這部戲做得更明顯甚至有時有點狗血,但演出的方式以及一些細節的安排
就是讓人不自覺入戲。
或許就是多重宇宙的這個題材層次太高了,更適合探討人類的孤獨而不是親情吧。
這邊給一個不是電影但是同樣講到成神層次的劇情,是比較符合我個人口味的:
手塚治虫的《火之鳥》未來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