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好雷] 《橋之彼端》,輕描淡寫卻深刻真摯。

作者: a122239 (Sharp)   2023-01-31 19:54:44
部落格版:https://moviemoney.pixnet.net/blog/post/406320993
雖然有在關注歐美的影獎季,不過《橋之彼端》就和電影一樣低調,低調到其實我幾乎沒
有注意到這部作品,直到奧斯卡公布入圍名單後,在最佳男配角這項目看到布萊恩泰瑞亨
利,這才回頭去看許多影評人獎,發現他原來入圍了不少,像是獨立精神獎、國家影評人
協會獎、評論家選擇電影獎等,只是就如在《伊尼舍林的女妖》中替布蘭登葛里森和貝瑞
柯根感到可惜那樣,有《媽的多重宇宙》關繼威在前,布萊恩泰瑞亨利勝算實在不大。由
導演萊拉紐格鮑爾所執導的《橋之彼端》,一切都是如此平靜的、平淡的,不論是那些偶
爾的爭執、情感上的流動,或者是聽來令人應該要感到恐懼的創傷源頭都是,導演萊拉紐
格鮑爾小心且細膩的處理著悲傷與創傷,以極其緩慢的步調來進行癒合這件事,但就像她
在報導中說的,連她自己都知道觀眾需要更多的耐心在《橋之彼端》上。
「妳受不了這裡吧?妳可以跟我說實話。」
「對,我受不了。」
「當我在妳這個年紀時,我也受不了一直待在同個地方,我懂妳的感受,我真的懂。」
《橋之彼端》劇情基本上可以用「毫無起伏」四個字來形容,你幾乎很難在這部作品中找
到一個可以稱作是高潮的地方,導演萊拉紐格鮑爾精簡了任何一切,就連對話都給的不多
,然而這些少到珍貴的對話,卻是觀眾認識琳賽與詹姆士,還有這整個故事的難得機會。
《橋之彼端》選擇讓觀眾從對話裡去想像他們口中過往的事發經過、去揣測他們當時內心
的想法與感受,例如琳賽在治療師的誘導之下,道出了在阿富汗執行任務時所遇到的那場
讓自己被迫退役的爆炸;和母親在院子泳池裡的幾分鐘相處時間,透露出了她之所以離開
家與忍受不了在這個家的理由;順著詹姆士告訴她的,她不光知道為什麼詹姆士腳受傷,
也猜想到他始終沒辦法原諒自己並且放下的原因,而最後琳賽和詹姆士那場爭執裡,是坦
承了詹姆士對琳賽的感情,也似是將琳賽從不停的逃避中打醒。《橋之彼端》用對話構成
了全部,如此輕描淡寫卻又深刻真摯。
「妳在那裡被炸傷,卻還想要回去那裡?」
「我只是得離開這裡。」
聽人總說要受過一次傷才知道痛,我想對琳賽來說或許真是如此。觀眾知道她離開家鄉、
選擇從軍是因為家庭問題,可是對於具體原因卻是模糊的,可能連琳賽自己也很難說清楚
自己為何想要離開、或者說是逃離這裡。於阿富汗出任務時的意外造成她被迫退役,讓她
即使不願意也不得不回到家鄉,回到她過去住的地方,回到有她母親在的那棟房子,漫漫
復健路給了她時間還有空間,越是焦慮著重返戰場就越反而逼她得把事情看得更清楚、想
得更透徹,離開或者留下都是選擇,只是全看自己給自己什麼藉口。同樣面對著難以平復
創傷的詹姆士,和琳賽母親相比是更能感同身受,當然也就更容易看穿琳賽的惶恐,「妳
對待朋友們和家人們的方式,妳逃避每一個人、拋下所有人,彷彿他們令妳失望,其實是
妳讓他們失望。」,那道來自於名為家的傷口,到底還是琳賽給自己留下的。
導演萊拉紐格鮑爾沒有刻意的去處理議題,而是讓劇情很自然的被推動,然後在過程中讓
琳賽自然的去察覺到她真正必須正視的是什麼。與母親、與詹姆士的對話過後,她心中的
烏雲儼然已有散去的跡象,於是她低頭看著其實早已成疤的傷口,鼓起了勇氣去面對過去
、她逃避的開始,也就是她因吸毒和販毒被關的哥哥。導演萊拉紐格鮑爾同樣沒有給出一
個明確的和解或者是原諒的戲,但短短幾分鐘是已讓觀眾心照不宣,而最後琳賽嘗試著和
詹姆士重修舊好,也告訴他自己對於回到軍中已沒有那麼迫切的渴望,觀眾便能知道她已
經想要展開新的生活了。
《橋之彼端》是部容易被感到無趣、枯燥的電影,這是導演萊拉紐格鮑爾必須背負的風險
。沒有起伏、也幾乎沒有什麼配樂去襯,演員的表演就顯得至關重要。飾演琳賽的珍妮佛
勞倫斯展現出不同於過去幾部作品的較「收」的那面,平心而論的話我覺得這部比起《翻
轉幸福》更值得入圍奧斯卡,但或許可惜的地方在於,確實和飾演詹姆士的布萊恩泰瑞亨
利相比,她是少了可以被記住的地方,連重要的泳池轉折戲份也少過於布萊恩泰瑞亨利,
她即使細膩的詮釋擁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角色,可是放在《橋之彼端》裡並沒有特別加
到分,甚至我還覺得戲份不多的琳達伊蒙都引人注意。可不論如何,我還是蠻喜歡《橋之
彼端》帶給人的平靜,雖然我也覺得電影收的沒有到很好,有些稍微匆促的突兀,不過整
體而言我還是喜歡的,只是回到最前面說的,這是部需要更多耐心還有得要睡飽才能撐得
住的電影。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