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總自認為自己是一個「藝術迷」,但在廣義的「藝術」概念下,我喜好的其實專於繪畫,
而歸屬於八大藝術下的電影,並不是那麼樣的使我著迷,我曾經將近十年沒進過電影院看電影。
這次參訪了辦在北教大美術館的「來美術館郊遊—蔡明亮大展」,其實就是去看電影。
看展覽結束我喜歡寫心得文,不過這次展覽作品是件電影,本身對電影並沒有太大的研究、累積看的量有沒很多,沒什麼說服力來說自己看到了什麼~看完電影後在上網看看影評,也發現自己忽略了很多象徵符號,不過還是想隨意寫寫自己對此片的感想。
第一次知道蔡明亮導演,是<<不散>>這部電影角逐金馬獎時,當時看著媒體對此片的介紹,感覺好像很有趣,但一直沒看過他的電影;也一直聽說他的電影很沉悶、無法使人看懂~
而真正接觸到他的影片,是北美館播放他為美術館所拍攝的<<是夢>>,片長只有短短15分鐘,全場只有我和一位太太,她看還不到一半就離開了。看著看著,畫面就沒了、大燈就亮了,我才大驚:「啊?沒囉?」
後來在電腦看<<不散>>,結果看到最後,我邊播放邊開其他視窗作別的事…
<<郊遊>>在2013年許多電影獎項大放異彩,再次使我對蔡導的電影感興趣,而在得知北教大美術館舉行針對<<郊遊>>為題材的展覽,喜歡逛美術館的我決定再次「挑戰」蔡明亮的電影。
其實以影片為媒材的現代藝術作品在美術館播放是很稀鬆平常的事,而我也喜歡看,然後看不懂時就會覺得很好玩~
但是我逛美術館對此類的作品極限通常不會超過20分鐘,當看到作品說明牌寫著片長超過20分幾乎我就不會看了。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一個作品若須要花這麼長的時間,會壓縮到我看其他作品的時間。
但這次展覽播放蔡明亮的電影超過兩小時(其實就是在美術館看電影啦),我還是選擇參訪,因為蔡導慢節奏的步調真的很值得去電影院看,不是為了追求厲害的聲光效果,而是因為你根本沒辦法快轉…要跟著導演緩慢下來。
若把影片當成一件美術作品來欣賞,其和觀賞畫作或雕塑差很多。
電影是動態的、有時間性,不像繪畫可以讓觀眾可以自由決定要在作品前駐足多久。因為影片中的時間觀念,也是作品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記得高中時,班上曾經在音樂課堂上播放李安的<<斷背山>>,不過一部兩三小時的影片要在一節只有50分鐘的課堂上放映,自然須要切割成兩三個星期「分期」,
當最後一個星期我看到最後一個畫面結束,我就跟小呂說,如果一口氣把這部電影看完,應該是很感人、很美的。
一部有情緒的電影能夠傳達的意境,是須要透過影片的時間營造,但若時間被切斷了,原本堆疊出來的氛圍就散失掉了。
雖說如此,蔡明亮的電影很常運用長鏡頭,同一個場景、鏡頭都沒有移動,畫面中的人物自若的進行自己的事情。好像只是「會動的靜態」。
所以有人說,看他的電影中途放心的去上廁所都沒有關係,因為上完回來應該還是同一個場景,不會錯過什麼~
但是我覺得導演如此安排時間觀念的運用,一定有他的目的,再說他拍的也是劇情片而不是紀錄片,還是會有腳本和後製剪接,選擇慢步調一定會有他想要傳達的想法。
例如我覺得為何李安在<<色戒>>中設計大量的性愛畫面,而不是蜻蜓點水般輕描淡寫帶過,我覺得是要讓觀眾透過參與女主角當下的肉體和內心的煎熬過程,體會最終她對男主角情感產生的變化衝擊,而不是要傳達情色效果。當時此片上映後,一堆台灣女星公開在媒體前向李安這位名導喊話,「我也沒有尺度限制喔~」,老實說…我覺得好噁心。
不過這天中午看展前,我才因為吃到一盤口味鹹到讓我以為那家店有和洗腎中心合作的炒麵,因此喝了好幾杯店裡免費供應的紅茶,讓我在看電影有點擔心會不會電影看到一半跑廁所~(結果是沒有)
<<郊遊>>,英文片名為「Stray Dogs(流浪狗)」,故事以男主角帶著子女們流浪為出發,但背後呈現了沉重的社會和家庭問題(老實說,自己也是回來看影評後慢慢思考,才看懂很多導演想傳達的意涵)。
我覺得導演在片中呈現男主角的流浪,其實不是要表達市井小民的生活困苦,而是在每個人的心中,或許都可能面對不安定的空虛與孤獨而生的漂流感。
導演在電影中以老舊、充滿壁癌裂縫的房子,來表徵夫妻關係、家庭關係崩壞。
在展覽現場,蔡導將場地佈置大量的枯枝樹葉,使觀眾宛若闖入叢林般。導演說,因為電影不同於其他藝術作品需要打光,而必須遮掩光線,面對美術館場地的玻璃牆面,透過枯枝落葉遮擋住部分陽光,但也不完全隔絕,使人民可以感受到天色的變化。
不過除了遮光外,我覺得仍有著許多象徵意涵,除了「郊遊就會想到去戶外森林走走」,在電影當中主角和兩位小孩遊走在森林當中,一片土地若是疏於管理,就會開始蔓生草樹;而人們心中的土地,若同樣的未加以整理,可能會雜草叢生,而這樣的雜草,可能就是像現場此類沒有生氣的枯枝落葉。
現場的牆面也試著營造出老舊的毀壞牆面、或雜亂塗鴉,不過這部份我覺得效果仍不夠真實,有點可惜。
就如前面提到的,此片雖然有很多長鏡頭,但是卻完全不會使我感到沉悶,最後一幕停留在同一個畫面幾十分鐘,演員完全沒有對話,
雖然當時我並未完全看出欲傳達的情緒,可是卻是把觀眾帶入夫妻二人之間的無語沉默,透過長鏡頭又沒有台詞,或許更能感受到兩人之間無言的空白。
而最後李康生打破沉默、向前擁抱陳湘淇,陳卻面無表情的往前走、離開,更是與剛剛長時間的靜默產生反差的變化。沒有長鏡頭,或許沒有辦法將這樣的衝擊感宣洩出來。
我看展覽都看很久,喜歡第一次憑著自己感覺先看一次,接著跟著導覽聽解說看第二次,最後在以聽過解說後的立場在看第三次,每次都會有不同感受。
雖然我沒有把這部電影看三次啦,不過看過很多影評解析電影背後欲傳達的意念,其實會想要再好好品味這部電影、跟著電影的腳步再咀嚼一回。
看此片真的會對因此片而拿到最佳男主角獎的李康生感到驚豔,
蔡導說,李康生的演技不是一般素人演員可以達到的,但是李卻又演的很像素人。能夠把日常生活的行為,包括舉牌、吃便當,在鏡頭前表現的如此自然,甚至可以使我看到眼中含淚。
而吃高麗菜(太強大了,生高麗菜可以吃半顆耶,竟然可以吞的下去),到最後收尾的最後一場畫面,畫面已經只剩下李康生漆黑的身影,看不清楚他的表情和肢體動作,但聽著他的呼吸,可以感受到他情緒的傳達。
此次展覽除了播放演片外,還在場地的各個角落放送著電影最終未收錄的片段,包括李康生從頭到尾吃完一整個便當,除了可以一窺電影外的其他畫面,我也覺得把場地發會的零零盡致。
而且之前就看到報導說有很多高麗菜造型的坐墊,現場看到才發現,每個坐墊高麗菜的紋路、形狀、大小都不一樣,挺有趣的~
或許,不是只有流浪狗才會面對漂泊;
或許,不是只有人們面對沒有房子住、要在風雨中舉牌,才會對生活感到無助與茫然;
或許,不是只有土地、房屋才會面對孳生的雜草、崩壞;
是郊遊或是流浪,在哪裡、為什麼會信步遊走,其實或許是<<郊遊>>這部電影可以好好讓人反思的吧~
圖文版:
http://dreamer43.pixnet.net/blog/post/229802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