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之巴別塔】《文學與社會系列》小地鼠歷險記─卡夫卡與布拉格
卡夫卡有篇故事叫做〈地洞〉(The Burrow),是篇未完成的短篇小說。一隻沒朋友的
地鼠,想為自己建立一個安穩的家,在地底過他甜美的生活。他不斷地努力打造自己完
美的家,卻又憂心忡忡家怎麼可能如此之完美?或許,卡夫卡正是那隻小地鼠?!
【時間】 7/5 (二) 19:30-21:00
【地點】 慕哲咖啡館Cafe Philo地下沙龍(台北市泰順街60巷11號B1)
【主持】 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沈清楷
【主講】 劇場導演及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講師/耿一偉
【主辦】 青平台
【報名】 http://babel.ystaiwan.org/f1_2.php?id=6
弗蘭茨‧卡夫卡(1883-1924) 是一位用德語寫作的業餘作家,國籍屬奧匈帝國。他與
法國作家馬賽爾‧普魯斯特,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並稱為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
驅和大師。
回顧二十世紀,在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作家中,卡夫卡(1883-1924) ,這位在俗
世只有41年生命的前衛作家,再度印證了有人是死後才開始活的。一生幾乎都在捷克布
拉格度過,在寂寞和孤寂中創作的卡夫卡,留下的作品對後世產生的影響簡直難以估量。
卡夫卡一生的作品並不多,但對後世文學的影響卻極為深遠。美國詩人奧登認為:「他
與我們時代的關係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亞、歌德與他們時代的關係。」卡夫卡的小說揭
示了一種荒誕的充滿非理性色彩的景象,個人式的、憂鬱的、孤獨的情緒,運用的是象
徵式的手法。後世的許多現代主義文學流派如「荒誕派戲劇」、法國的「新小說」等都
把卡夫卡奉為自己的鼻祖。
小地鼠與老爸
卡夫卡出生於布拉格的一個猶太商人家庭。父親艱苦創業成功,形成粗暴剛愎性格,從
小對卡夫卡實行「專橫有如暴君」的家長式管教。卡夫卡一方面自幼十分崇拜、敬畏父
親,另一方面,一生都生活在強大的「父親的陰影中」。由此而培養的敏感、怯懦的性
格和孤僻、憂鬱的氣質使卡夫卡其人其書成為那個時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精神寫照:異化
現象,難以排遣的孤獨和危機感,無法克服的荒誕和恐懼。
卡夫卡如同小地鼠,成長在狹窄擁擠毫無隱私的環境,形成了孤獨憂鬱的性格。他害怕
生活,害怕與人交往,甚至害怕結婚成家,曾先後三次解除婚約。德國文藝批評家龔特
爾安德爾這樣評價卡夫卡:
「作為猶太人,他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
作為不入幫會的猶太人,他在猶太人中不是自己人。
作為說德語的人,他不完全屬於奧地利人。
作為勞動保險公司的職員,他不完全屬於資產者。
作為資產者的兒子,他又不完全屬於勞動者,因為他把精力花在家庭方面。
而『在自己的家庭裡,我比陌生人還要陌生。』」
小地鼠與布拉格
黃金巷(Zlata Ulicka)是布拉格古堡最著名的景點之一,觀光客的擁擠程度與查理大
橋不相上下,卡夫卡曾居住過的22號,目前是一家小巧可愛的書店,當然也販售卡夫卡
的作品集。
黃金巷在聖喬治修道院與玩具博物館之間,拐進一條小巷後到了這個小屋林立的黃金巷,
宛如童話故事內的小巧房舍,是布拉格最詩情畫意的街道。黃金巷原本是僕人工匠居住
之處,後來因為聚集不少為國王煉金的術士,因而有此名稱,然而在19世紀之後,逐漸
變成貧民窟。
這樣七拐八拐的黃金巷,或許正如小地鼠的地底錯綜複雜的家。
小地鼠與女人
米勒納可說是卡夫卡結識的女性中最聰慧、最具理解包容力的一位時代女性,兩人的情
誼多處於書信往返的狀態,她那時人在維也納當記者,正處在一樁不幸的婚姻當中,《
城堡》一書中的隱喻:那位受制於城堡主人而不能自由脫身的女侍,就是米勒納的再現。
米勒納曾譯著卡夫卡的作品,兩人的書信集,可說是時代精神的反照與文學傑作的交集。
小地鼠與妹妹
雖然卡夫卡和妹妹感情很好,但是,在小說的最後,妹妹也棄他而去。《蛻變》(1915)
書中的兒子主角一日醒來,發現自己已非人身,變成蟲豸,雖然他是家中的支柱,但是
卻不吭聲,只躲躲藏藏認分地待在房裡。全家僅有那位會拉小提琴的么妹,同情照料他,
但漸漸地,隨著時間的慣性與淡化記憶,妹妹也忘記餵食了。蟲死後,家庭為減少這一
負擔,和不能見人的隱晦,大大鬆了一口氣。
在家中,卡夫卡和小妹感情最好。今天,布拉格左岸的城堡,一條幽靜的小巷裡,有一
棟一樓高的矮屋子,這是以前卡夫卡夜間寫作的藏匿處,也是這位小妹替他租賃的避世
地窖。日後,他的三位妹妹先後死在集中營,僅剩兩位姪女浩劫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