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是想主題就拿捏不定,本文想說的是:對於近年來底片機價隨著「復古」、「與眾不同
」的購機市場而跟著逆風高飛的故事。不寫在臉書或其他社群媒體,選在這個幾百年沒發
文的地方,也是因為,這裡是我接觸網路攝影資訊的開始。
23年前,我15歲,接手了姊姊因就讀廣設科而必須購買使用的Nikon fm10,據媽媽說那台
含kit 鏡要一萬零五百。對攝影沒興趣的姊姊在讀完攝影課後就被我要來機子,我再盧著
媽媽買了一顆Sigma 28~200mm, f3.5~5.6的旅遊鏡,也要九千八。就這麼一機一鏡玩過整
個高中生涯,擁有班上最多同學照片的人肯定是我。
大學唸了電影系,原本對攝影自性滿滿的我,在看到由機械齒鉤間歇帶動,每秒曝光24張
的電影機之後,才發現 I know nothing,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總之在電影系裡,我終於不是唯一一個拿著單眼相機的同學,而且機機們一台比一台高檔
,我看過最高單價的大概是某位同學拿的Leica M3(大一耶!)
雖說我不會也沒錢能在器材上與人比較;但在學得更多知識後,還是感到:「就算買不起
神兵、至少也要有點堅兵」,像是定焦大光圈、可隨意轉動角度且GN值夠高的頭閃。多虧
了當時的奇摩拍賣(還不是Yahoo耶!)我用少少的零用錢買了些品相不佳的二手貨。像
是Nikon FM2,在清單上可以翻十幾頁,我當然是看價格低的幾頁,兩千五,但幾年後更
換葉片快門;Nikon SB28閃燈(四千吧,記憶模糊)Nikor 50mm f1.8(兩千不到)等。
那之後好長一段時間也沒再升等器材了,反正也買不起大三元;反而是發現底片、沖洗、
掃描的重要性。(我大二開始,應該是2001年吧,印相片已經逐漸萎縮,客人都要掃描檔
就好)我開始只買專業片、來這裡查詢大大們推薦的沖印店家。但如今的那些店家有的收
了,即使存留下來,他們的沖掃機台也仍是當年的。
某天一位同學聊到他去跳蚤市場買衣服的事,還跟我說到:「那裡有好多老相機耶!」引
起了我的興趣。當時是我大三吧,班上的同學雖然還沒人拿數位單眼,但消費等級的dc
已經十分普遍。某個週六,我一反大學生的常態,起個大早(或是根本還沒睡?)去了福
和橋跳蚤市場,開了另一個眼界。確實有不少攤子在賣相機:玩具相機、即可拍、傻瓜相
機、當然也有高檔貨。只要你識貨,而老闆不識的話,就能夠便宜入手(但心裡會背負著
”這可能是贓物”的道德罪孽感)。我在那裡曾三千元買下Nikor 50mm, f1.4外加135mm,
f3.5,也在那裡展開「一代銘機」的體驗生涯。一千五的Canon ql 17、五百塊的miu 2
(但押錯寶,買來修掉一千五)、Minota himatic g(五百)、Konica C35(五百)....
..
我稱之為RF狂熱期。此外我還接觸到冷門機,像Kodak disc film(只能純觀賞)、110相
機(我比lomo還早開始玩)。
而當時的網拍市場也不遑多讓,賣家們釋出的底片機多到任君挑選,且因供過於求,價格
殺到谷底。但我倒是沒有繼續購機,我因為一台光華玉市的海鷗相機(一千八)而栽進了
120的世界。大學畢業後進入職場,勉強算是以攝錄影蹭飯吃,手上的機子無論靜態動態
皆是數位。這幾年遇到一些20幾歲的新血,問我有沒有玩過底片機。我拿起2011年後才出
現的智慧型手機隨手一查,才發現當年那些拋售的銘機根本回到新機價!(這樣說好像誇
張了點)看那些說著想買miu2、XA、現場監督、Contax T1, 2, 3的人,我很慶幸我當年
便宜玩到了,更慶幸進入了價格尚未被炒作的中片幅......當然啦現在的中片幅也不能為
你
賺錢了,充其量是個放假時帶出門附加照相功能的啞鈴。
喔對了,photo buy板根本是目前漲幅最小的底片機市場,底片不只有銀鹽味,還有人情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