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嬰國》是大陸心理學家 武志紅 探討在中國或說華人社會普遍存在的:
雖然身體已是成人但心理上卻仍停留在嬰兒時期。
《羅輯思維》有說書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eg7fBTDAIQ
這本書聽說大陸被禁,等好久才在博客來買到,看之前先跟大家聊一下。
以下是個人被這主題啟發加上之前讀的心理學類書籍的想法,不代表原作者內容:
會有這種不健康親子關係的核心原因:
父母不把子女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父母的意識侵犯子女自由意識的發展。
認為子女永遠是小孩、小孩是自己的財產、小孩是父母的肉、變成父母跳避死亡的延伸。
碎碎念要你天冷多穿衣服,好像你是個失去感覺神經或無法自理的人。
讀哪間學校、做什麼工作、選擇另一半、如何帶小孩,都要強迫你接受、干涉你的選擇
,或設下父母自己期待的標準。
特別的是這也可以延伸到老師、整個華人教育、社會權威。
也就是封閉的問題單一的答案,自我感覺良好覺的師長永遠是對的,
相對於開放式的教育,則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讓學生去嘗試辯證,沒有單一答案。
世界除了作姦犯課的邪門歪道外可以走的路很多,很多可以創造價值、自我實現的路。
在封閉環境下會讓人產生兩種黑化:放棄自我選擇依賴,無力抗拒而習得無助。
像官二代、富二代之類的就依賴父母的背景,享受多但付出比一般人少。
沒背景的普通人則被社會粗淺的價值觀折磨,好像沒成為社會標準的幾種成功人士就
覺得自我價值低下、人生無望,選擇追求虛榮或一些對自己人生整體幸福沒幫助的快感。
期待有個權威能告訴自己怎麼做最好而不是自己思考怎樣做適合自己,自己要的是什麼?
或許這能解釋台灣為什麼這麼迷宗教,因為父母跟教育都跟你說有個標準答案。
在學校只要能在考卷上答出老師(或教授)認為的標準答案,你就能得到認可,
讚許你一個美麗、童話般人間天堂的未來,反過來就是地獄、絕望。
讓你產生一種安全感的假像直到出社會被現實打破。
讀到醫學院變超時醫生,讀到機電碩士變爆肝工程師,
如果興趣是救人還是喜歡操作精密機器那還好,
但如果不是,那就是折磨。長輩跟既得利益者的剝削又是雪上加霜。
既得利益者要讓你接受不合理的待遇,當然要靠貶低你來讓你覺得被剝削是理所當然。
於是父母、教育體系、社會媒體,都一直在貶低你的自我價值,
久了當然容易患得患失、不快樂,沒有自己的人生、不知道怎麼讓自己快樂。
近百年來尤其是2000年至今,人類社會跟科技都有巨大改變,
在這之前社會變化不大,所以長輩的建議還有一定作用,
但現在長輩的建議反而許多是有害的。
50~60歲那個時代,接受高等教育的投報是划算的,
但近年來變成過度教育(Over-education),社會經濟能提供的特化職位有限,
3個畢業生能搶到一個本科職位,變可能30個畢業生搶一個本科職位,
第一個問題是學位貶值、再來就是資源浪費,損失2個跟29個人的人生成本跟機會成本。
這些被迫當陪讀贊助學費的人,本有機會去嘗試找出適合自己的生存之道。
想像越戰越軍如果學美國那種打法而不是游擊,早就被打爆了。
越軍之所以可以打退強大的美國是因為思考出充分發揮自己優勢的戰術。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子女不是父母的複製人,就算真的複製,時空背景也不一樣。
父母跟台灣社會充斥著不尊重個體差異的壓力,
或許我們子女有意識到問題,但被洗腦或從眾,久了就內化或放棄抵抗。
很大機率在現實遇到挫敗,就失去自信自暴自棄、心理自我傷害。
許多人認為自己是失敗的人,因為達不到經濟起飛時代的標準,
但真的是這樣嗎? 能力有很多種,價值有很多種,
只要風夠大,豬沒翅膀也能飛起來。空氣夠稀薄你是老鷹也飛不起來。
你能說1929經濟大蕭條讓一大堆人短期瞬間變廢物嗎?
本來有各種技能、願意勞動的人,只不過運氣不好跟不公平的制度要為別人的過錯受苦。
低薪環境讓畢業的年輕人背負學貸,光為維持基本生活就耗盡心力,失去本來年輕人有的
Second chance。
沒餘裕沒勇氣去開拓新的田地,為求翻身只能在公職窄門前爭少少的存量放棄尋找增量。
從依賴父母變成追求靠政府來當養他一輩子的養父母。
文多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