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s man電影裡面有一句話:這個世界是一座遊樂園,小時候我們都知道的。但長大後,
也?
我一直把這個座右銘放在心上,甚至把它做成 臉書的封面照面(cover),一放就是2~3年
。
出社會開始工作後漸漸獨立,走向自己的個體。開始鼓起勇氣去接觸這座遊樂園給各種設
施
探索世界=> 去澳洲打工、美國、印度、非洲。
探索工作=>做過打工仔(工地工人、直銷、發傳單、遊樂場操作員、國小老師、工程師)
探索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 把妹達人(PUA)、高敏感人(HSP)、社交力學、開放式關係、沙
發
探索表達能力 => 從社交恐懼症,不斷參加陌生人的聚會(但有主題的)、上台分享、自介
、
探索恐懼=>高空彈跳、滑板、飛行傘、衝浪、SUP、跑酷、陳星合體操課、體驗出車禍的
感?
探索社會運動 =>拒砍7天假勞動部前抗議、血諫上書、街頭小蜜蜂、打電話給立委表達訴
求
不斷的在探索這個世界的遊樂設施,一個玩膩了就玩下一個。同時不斷的思考,企圖理解
這
但漸漸的,突然發現這座世界遊樂園我已經玩得差不多了,不再有新鮮感了。
外在世界好像就是這個樣子,宇宙就是這個死樣子。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課題。
追求成功、卓越、賺大錢,是永遠追不完的,因為人永遠不會滿足,人性習於活在改進自
己
幫助弱勢,那也只是單方面讓自己感覺良好的作法,因為他們會是弱勢有非常多的原因,
你
要從社會結構去改變?是。但是他們也負起一半的責任,因為腦、心、手、腳都長在他身
上
以前我覺得我站在社會上的中高階層,所以我很喜歡幫助人,所以之前我獲得很多掌聲。
但現在我的想法是:
人類對於 幫助比自己弱小的人會給予掌聲,是因為當有越多這種人出現,越對自己(整個
人
我發現人類其實很渺小,當著眼於「全人類」時,能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當著眼於宇宙時
,
我知道的是,宇宙本身是無意義的,但就端看於自己對於自己所做的事情,賦予它什麼意
義
也就是:不管做什麼,只要自己覺得開心,那就好了。
因為生物天性的關係,還不想死,但總要讓自己還能 舒服的活著。想到藝術、設計、學
習?
也多了運動,因為發現運動、流汗、走路,是維持自己情緒舒服的重要元素。
不過偶爾也是會想起以前那種對世界遊樂園充滿了熱情的自己,覺得當時真的常常很快樂
,
但現在好像變成很多事情都不在意的狀態了。
想請問,有人有這種經驗嗎?有建議嗎?
尼采說人的精神生活有3階段,一開始是駱駝,背上承載著所有人的期待,也以滿足社會
期?
但有時候還是會懷念起以前對生活很有熱情、很有重心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