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吃藥看病的日子
-
「為什麼要吃藥?」
「因為我生病了。」
「為什麼會生病?」
「我不知道。」
「為什麼不知道?」
「我只知道我很痛苦,痛苦到不想看到明天的太陽。」
「你想死嗎?」
「我想 。覺得無所謂了。」
「但也不想。 」
「想死是為了終結痛苦,
不想死是因為不甘心。」
第一次有看身心科的念頭是因為連續失眠一個月。
大三的課業算是繁重,除了打工之外,
其餘時間我都在宿舍的床上。
每次望著空蕩的天花板,
我都有一種感覺,
好像,悲傷不起來。
家裡發生了大事情,
父母又要吵著離婚了,
為了安慰母親,我裝作很鎮定,
怕媽媽想不開,我規定自己星期三打skype聯絡她。
每天起床也只吃了一餐,
一個星期除了打工說不到幾句話,
倒在床上累得連哭泣的勇氣都沒有。
嚴重失眠的我,決定去看醫生,
懷疑自己壓力過大而失眠,
吃些類似感冒藥的抗生素應該能復原,
我用學生證掛了號在大學附設診所看病。
我大學三年級22歲,第一次認識憂鬱症。
-
2015/12/07
清華大學附設醫院看完家醫科後,被轉介到樓上的諮商中心,
坐在沙發上等待諮商人員先做問卷調查,
放著輕音樂的空間讓我有點害怕,
進來這陌生的環境我懷疑是不是被貼上了標籤。
「我的健保卡裡會有紀錄嗎?」
「不會,諮詢有保密協定。」
「會通知我的爸媽嗎?」
「經過你同意會告知。」
「系上會知道我來這裡嗎?」
「除非有特殊情況。」
「噢,那就好。」
在小房間裡,我和心輔老師聊了大約兩個小時,
大致把我在大學的煩惱稍微做個描述,
我避談我的原生家庭,只是自顧自地講了大學生的壓力源,
我對我課業上的期待及徬徨是如何左右我的生活。
快要升大四了,人生的下一步該如何走,
我該升學嗎?該加入實驗室嗎?該為研究所做準備嗎?
心裡知道這些都是一些表層的小煩惱,
大石頭一直在那裏,我卻若無其事地隱藏起來。
輔導老師傾向以引導的角度讓我多說一些,
當時不太願意把私事說給別人聽,
所以不願意預約下一次的心理諮商,
基於我的症狀決定轉介給附設的精神科診斷。
吃藥總會好起來吧。
-
2015/12/14
清華大學諮商中心二樓
每次在看病前十分鐘的等待都讓我很焦慮。
一個人坐在沙發上呆呆的著各種心理輔導的書籍,
我很害怕被班上的同學看見,
被看見會發生甚麼事?
別人會怎麼想?
諮商中心的工讀生引導我到醫師的辦公室,
辦公室有著像客廳一樣的擺設,
黑色的沙發與鋪著強化玻璃的桌子,
不怎麼像是有著穿白袍的問診間。
醫師是馬偕醫院的住院醫師,
平時在有預約的情況下會到大學來看診,
醫師穿著很休閒,一般的POLO衫及牛仔褲,
看診的過程是坐在沙發上純聊天。
沒有用鍵盤做身家調查,
沒有複雜的用藥建議,
沒有特殊的心理測驗。
聊天的過程,我鉅細靡遺地描述過去三個月的症狀。
晚上入睡困難、淺眠、早醒。
一般日常白天異常的疲倦、會偏頭痛,
有空閒時間都是在發呆,有很多負面的情緒圍繞,
以前看電影的習慣、寫影評的活動都荒廢了好久。
雖然沒有自殺的衝動,但甚麼都不想做。
「這些症狀大概持續了多久?」
「快一年的時間。」
「可能國高中也有,不過時間過會恢復一點。」
「這次好像不會恢復。」
「每天頭都好痛,什麼都不想做。」
「你這是中度憂鬱症。」
憂鬱症。
離我多遙遠的名詞,
這不就代表我有精神病,
我的抗壓性有問題。
依照流程開要先服用一個禮拜,看一下身體變化,
預約下個星期回診,到時在調整藥物,
寫完預約時間,我走到樓下的藥局領藥。
看到藥袋上的藥物「樂穩錠」名稱,
我的疑問越來越多。
回到宿舍後,我開始著手查詢有關憂鬱症的文章,
不知是出於什麼心理狀況,
每天只要上完課一有空,我就會開始不斷地查詢藥物的作用機轉,
精神科的藥物會傷害腦部內分泌嗎?
一般病人會有甚麼副作用?頭痛?便秘?
我吃了腦子會不會有問題?
網路上的資訊是無窮無盡的,
精神科對於憂鬱症的看法種類非常多,
藥物的種類,世代差異也差異很大,
光是需不需要吃藥這件事就有一堆的看法,
憂鬱症的嚴重程度對應的藥物多到眼花撩亂。
奇怪的事情是,有這麼多的網站,醫療資訊及藥物介紹,
我卻很少查詢到有人紀錄自己的生病過程,
大多是講一個主題就草草帶過發病原因、吃藥的副作用。
連好好的介紹憂鬱症可能會碰到的疑問都極少,
發問的人都是受到冷嘲熱諷,或是很少人有詳細的回應。
憂鬱症的在全世界的盛行率大約10%,因為這個疾病過世的人不在少數,
可是台灣憂鬱症自殺人數極低,反而是二氧化碳中毒人數較多,
這樣的數據背後藏著一個讓人害怕的事實。
不被重視,混淆視聽。
看了好害怕,可是又不由自主地去查。
我真的有憂鬱症嗎?
-
2015/12/21~2016/6/7
吃了一個星期的藥,精神上有一些小變化。
情緒好像變得沒有波動,一直是一直線,
思考方式到是沒什麼改變,在這期間我記錄了很多個問題,
一項一項寫在紙上準備當面問醫師。
一般回診期間我會和醫師討論三個主題:
1.這個星期的心情及服藥狀況?
是否有負面情緒(V)
日常生活正常嗎(V)
睡眠狀況正常嗎(V)
吃藥的副作用變化(V)
2.針對藥物的不適討論是否合理?
藥物治療一般用兩周為單位追蹤,
藥物反應因人而異,是否有效也要一段時間做評估。
按時吃藥(V)
心情變化(V)
副作用(V)
不適感消退(V)
3.有關於憂鬱症的疑問
以下是我還記得我問過的問題:
低潮時憂鬱與憂鬱症的分別?
-我是否有憂鬱症
-怎樣算確診憂鬱症
-什麼樣的人會得憂鬱症
-不知道病因怎麼辦
-怎樣算病情好轉
憂鬱症一定要吃藥嗎?
-只吃藥治療可行性
-吃藥要吃多久
-怎麼判斷這個藥有效
-病情穩定可以停藥嗎
-長期吃藥的影響
-除了吃藥還能做什麼
-副作用正常嗎
-怎樣判斷需不需要換藥
-我會不會一輩子吃藥
-停藥需要多長
-戒斷很嚴重怎麼辦
-吃藥會成癮嗎
憂鬱症怎樣算康復?
-康復的判斷
-復發的機率
-會不會有後遺症
吃藥碰過的副作用:
有大量照片我寫在下一篇(我都吃了哪些藥?)
在大學看病的時間持續了半年。
回診的次數是23次,
每一個星期都會和醫生討論用藥的狀況。
半年之後畢業了。
這半年的看診過程大約換了五次藥,
抗憂鬱劑的種類換了三種,
每次大該吃二到四個星期,
最後一次換藥為「悅康」。
從一粒加到了兩粒,每天服用一次,
從那次之後,穩定服用這顆藥持續了三年。
-
2016/10~2017/10
病急亂投醫
生活的壓力已經無暇顧及病情,
看醫生的目的就只是在拿藥。
畢業後緊接這當兵、找工作、上班,各種重大決定壓過來,
已經沒法像大學時定期追蹤病情,隨時觀察心情的起伏,
每天睜開眼睛都在不斷的忙碌,即使之前病情控制得很好,
在高壓的環境下,復發是必然。
被憂鬱症困擾超過一年以上的自己,
開始懷疑我是不是一輩子只能吃藥度日,
對於看醫生這件事也不像過去這麼積極與醫生討論,
掛號,看診,開藥。
一成不變。
如果當時我有足夠的知識面對生活變化,
已許病情不會惡化的這麼嚴重。
在一年間除了憂鬱症,同時患上焦慮症、睡眠障礙、自律神經衰弱。
搬回家裡住後,家人雖然知道我有憂鬱症,但態度都很不以為然。
認為我在逃避,我在鬧脾氣,我把憂鬱症當作藉口。
憂鬱症引起的嗜睡症狀、日常失去活力的病癥,
被家人認為我是因為服藥過多產生的副作用,
逃避生活的我吃藥只是在傷害身體,
殊不知我早服藥已經很長的時間,跟吃藥無關。
為此我每次去看醫生都要偷偷摸摸假裝去買早餐,
實際上起床去診所排隊掛號。
阻止我看病吃藥是在幫我還是在害我,
我已經搞分不清楚。
對當時的我來說,吃藥已經不是治療,
是一種安慰劑。
龐大的生活壓力已經讓我失去希望也喪失思考能力,
自暴自棄的認為病已經不會好了,
不想再花力氣與醫生討論病情,只想告訴醫生,
我之前吃哪一種抗憂鬱劑,還有失眠有多嚴重,
看診的時間都不會超過十分鐘,
每次開得藥都越來越多。
有人在乎嗎?
沒有。
連我自己都不在乎。
在此期間我到過很多不同的診所拿藥,
精神(身心)專科診所診所、
快樂身心科診所、
家醫科診所。
抗憂鬱劑。
鎮定劑。
抗焦慮劑。
安眠藥。
這些診所對於病人的態度都差不多,
面對大量來拿藥的病患,
想要縮短看診的時間,
只問了兩三個問題就決定了處方。
有些年輕一點的醫師還會在病歷上多寫一些紀錄
例如家庭背景或是服藥狀況,
用紙筆紀錄在紙上,好像真的有認真地聽病人說話,
其實我看過的診所大多看診方式都和看感冒差不多,
針對你的生理症狀開藥,完全不過問你的背景。
上星期你服藥有沒有疑問?
不重要。
這星期心情有什麼重大變化?
不重要。
最近病情是不是有變好嗎?
不重要。
沒有你發言討論的空間,
面對你的諮詢也是草草了事。
每次現場掛號都至少要排兩小時以上,
人數多到可以先回家一趟再來,
常常我在等候區聽著空洞的水晶音樂,
躁鬱症都快要發作。
醫病關係變得很機械化,問診不想引導你,病人也漸漸不想多說。
久而久之看到醫生也只想要她趕快開藥讓我回去睡覺,
我發現很這種診所的病人在領藥時,
吃的安眠藥都很重,一次都開兩個星期以上,
期待的不是與醫生討論病情,
而是期待拿到藥袋。
礙於法律的關係,如果可以,
應該一堆人不想看到醫生只想去藥局拿藥吧。
吞藥對我來說是一種救贖
我的人格和心理已經沒救了,
只是讓我的身體好過一點。
只想好好睡覺
希望不會醒來。
-
2017/10~2018/7
吃中藥在家養病
-
2018/7~NOW
睡眠診所
針對復發及憂鬱症失眠
-
對於去精神科諮詢的看法?
有一段時間我認為憂鬱症是心靈的一種感冒,
照樣的理解很方便,但會有一些誤差,
流行性感冒的病毒引起的症狀可以透過
退燒藥、抗生素維持免疫系統機能,
讓身體自然的復原。
但是憂鬱症的病因很複雜,
有可能是基因內分泌失調,
有可能是環境導致人格缺陷,
有可能是躁鬱症,
有可能是多重問題
(prozac置頂文章:想找之前八卦版某篇憂鬱症文章-憂鬱症躁鬱症真的治得好?)
沒有一個明確的病因標準化去醫治,
一切需要仰賴病人對自己的理解,
主動尋求幫忙及治療方法才有機會好轉。
被動的接受幫忙沒有用,
消極服用藥物不行,
消極地看醫師不行,
源頭只有你自己接受才能能幫助自己。
精神科醫師的重要性?
精神科醫師給病人諮詢,
這會影響到病人對病情的認知(<我與憂鬱症相處的具體作法>這篇文深入去談),
間接影響治療的品質。
憂鬱症患者面對太多的陷阱、標籤、汙名,
生病期間容易犯錯,容易失去信心。
我第一次在求診期間累積了一些知識,
後續對憂鬱症及病情有所認識,
雖然仍然在吃藥的過程中犯了很多錯,
還是我在多年有憂鬱症的情況下挺了過來,
如果沒有那段經歷,我可能已經吃藥吃死了。
會分辨適合自己的精神科醫師,
至少你知道為何要去診所,
主動尋求協助,依照指示服藥,穩定病情。
至少你會帶著疑惑去看病,
主動思考自己的病因,增加康復的可能。
至少你對病情還會關心,
對憂鬱症的了解幫助我沒有放棄治療。
治療手段也非常多種,
有人用健保看病領藥就可以好起來,
有人要自費心理諮商,
有人靠自己的方式及時間的累積好轉。
我最初認為我的腦子缺乏血清素,
所以我吃抗憂鬱劑。
有好轉,但病沒有好。
後續我發現我有心理問題,
釐清了人生的盲點後,
有好轉,但病沒有好。
改變我的思考方式及人生觀,
病情穩定後找到新的生活目標,
生活、工作、人際關係都穩定,
病好了嗎?
我不知道,可能會復發,當下的我在乎別的事情,
是否康復也許不是這麼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