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當時覺得一陣莫名。
因為是朋友所以道歉而且花時間想了一下回應。
覺得除了伴侶家人最親近的人
可以有一些不太過分程度的任性
朋友的話的互動還是得尊重某些共識的合理界線
對我來說
在接受尊重個人實際選擇和差異的權力的前提下
對不同認知的討論
就只是對話跟想法的交流
這樣的交流
你有權喜歡或不喜歡
參與或不參與
(也有各種委婉不委婉的表達方式
只傳貼圖/結束對話/轉移話題/直接說)
對方身為朋友的責任是"根據你的回應"做出相應調整
如果自己有負面感受
又出於"某些好意的角度"繼續參與
(常見的例子就像不好意思打壞關係陪笑臉)
到最後很生氣
覺得"別人踩線"
在我看來並不是合理的界線跟要求
因為這是幼童式的期待別人為你隱藏的情緒感受負責
如果自己只回貼圖/轉移話題/不回應之後別人還繼續
那是別人的鍋
問題如果自己沒有負責做出 和本身感受相應的反應行為
卻把鍋給別人
對我來說很問號
(雖然好像看來蠻多人會這樣 還振振有詞
覺得沒pamper自己 別人好有事
但我身邊沒遇過這種情形的朋友)
…
還沒回應前朋友就搶先說
如果沒辦法磨合的地方可以暫時擱置
聽到又傻了一下
對方為什麼會認為這樣的事需要磨合
讓人不解
或許是台灣社會的普遍文化好像很難接受理解
"認知不同並沒有什麼
討論差異並不等於不能共存"的觀念
(不是指無可奈何也不能做什麼只能如此的定義)
然後變成好像只要討論不同的想法
就是非得尋求共識的壓力狀態
(然後就被踩到了)
這或許是你的預設但並不是我的呀
...
不過這件事也讓我反思
自己跟s的互動
是否也在希望被對方認可的影響下
導致某些在對方角度很莫名的地方
好比人跟人之間的自然預設是
人的行為是從個體的自身決策出發
一旦加入希望被認可的變因
期待被認可"什麼"就變成wild card
(比方希望被認可誠實誠懇
對我來說還真是連想像都不會想到的點
從過去交往過的各種滑溜妖魔鬼怪的歷史
應該很清楚這壓根不在我的守備範圍
當然誠懇無論是接收或給予方都是正面的
但我從來都覺得
選擇對誰揭露多少
是很個人的事情/個人自由的範圍
確實開放誠懇對關係有助益
但合理範圍並不是沒有選擇空間
而且對方也未必有那樣的要求)
朋友的感受裡覺得自己的誠懇被質疑/不被接受
但我無論從任何角度來看都覺得很冤
自己畫靶再自己射箭
卻變成別人的鍋
整個莫名啊)
是否不像我遇到這種情形會拒絕
他卻adapt了這種模式
而使用某種(我不喜歡的)關係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