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yule1224 (支持自經區服貿貨貿)
2018-10-26 09:05:56剛看到
https://goo.gl/386xFa
taiguanlin師父的自述
最先修行,我是從念大悲咒入門,一天最多念800遍,最後連睡夢之間都在念大悲咒,這叫夢中一如。在不到一年的時候做了一個夢,夢見觀音菩薩,和她的簡單交流中大概知道了自己的來歷和死後的歸屬。從此我心中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回去。我踏上了漫長的修行路。之後也遇到了一些高人,得到了不少幫助,而且修行每次遇到瓶頸的時候都能得到觀音菩薩的加持來度過難關,就連打通全身筋脈的時候,後背肩胛骨下面的兩個大穴衝了很長時間都沒能沖開,最後還是夢中觀音菩薩倒出楊柳瓶中的水給我洗了後背之後開始慢慢沖開了。打通全身筋脈,進入欲界禪定後,
又在師父的點撥下成功走出忘我的安樂狀態,之後就開始參本門的話頭了。問題就從這裡開始,參了兩年,到第三年感覺還是缺點什麼,打坐的時候疑情不能長久,一開始還能抓著疑情走,但過了兩個鐘頭三個鐘頭,疑情就不知道跑哪裡去了,之後就變成觀了,也談不上觀,基本屬於發呆,我清楚的知道自己在打坐,所以也不能算無記空。但沒有用功的著力點,理論上這樣觀也能觀到開悟,但是這個時候的修行不能再跳來跳去了。要參話頭就參到話頭破為止。這個時候淫欲也完全扼殺在情緒狀態下,不再是因淫欲而出定,而是一種煩躁感,感覺這樣坐下去沒有終點。信心開
始動搖,是不是有未消的業,難道該出去歷練歷練,吃點苦消消業才能往上走嗎?有一天在禪房打坐,又在定中發呆,這個時候有一個意識進來了(這裡省略我和這個意識間的交流)。這個意識離開前給我的幾句話猶如醍醐灌頂,我一下子如夢初醒般從座上跳起來,也不管別人了,直奔藏經閣,翻找楞嚴經,看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憶佛念佛,對,就是這四個字,這就是我要的。憶佛啊,我太蠢了,我自認為死後歸宿是極樂世界,居然不修極樂世界的獨門絕學,跑這裡來參這沒頭沒腦的疑情,我知道我是誰,也知道從哪裡來,我疑什麼疑,我疑的起來才怪,我歡喜無比,
終於找到辦法了。從此我不再參疑情,開始參思情,就是思念,思念阿彌陀佛,疑情思情都是苦情,都是在苦情上用功,卻又有不同的地方,就是我們現代人的根器,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所帶有的各種情緒也不一樣。話頭禪起始於宋代,那個時候人們對真理的追求是極其認真的。宋代以前的慧可斷臂求法,玄奘徒步取經,有人可以拆骨為筆,抽血為墨來抄寫佛經,他們的求道心不言而喻。到宋代,少手指頭是很普通的事,有這樣強烈的求道心,完全可以激發出強烈的疑情,可以做到24小時不間斷抓著疑情不放。可是我們呢,我們有這樣強烈的求道心嗎?沒有,但是我
們也有我們的武器,我們有強烈的貪愛之心,釋迦摩尼佛之所以說淨土法門最適合末法時代的眾生,原因就在這裡。想想遠方的母親,想想初戀情人,想想你愛的人,都是什麼感覺,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個貪愛之心可以強烈到茶不思飯不香,徹夜難眠。舉個例子,你深愛的人受傷了,讓你獻一袋子血,大部分人不會猶豫。如果說哪裡有一個善知識,讓你抽一袋子血給他,他就傳你無上妙法,大部分人都不會接受,這就是現代人。我們的貪愛之心遠超過求道心,參思情肯定比參疑情更適合我們了。把這種貪愛之心激發出來,把對象鎖定為阿彌陀佛就萬事大吉
了。我開始參思情,一心思念阿彌陀佛,這並不是反复念阿彌陀佛四個字,而是一種情緒,和疑情一樣,都屬於苦情,都是痛苦的情緒,一開始那真是情緒激動,經常留著淚從定中出來,但過了一段時間,這個思念越來越細微,我抓著一絲淡淡的思念不放,我可以打坐的時候持續五個小時以上,連吃飯睡覺走路的時候都在繼續,這才是真正的念佛三昧,不是讓你把四個字念成一片,而是讓你思念阿彌陀佛,用一絲思念把所有的執著全部破除。
我的修行那是一日千里,淫欲滅,我看到了自己,看到了一眾師兄弟,為首的是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看到我們怎麼接受釋迦摩尼佛的委託,來到這個娑婆世界的人間,開始進行長達3000年的傳法活動,我看到了眾人啟程投胎去人間之時,阿彌陀佛在一一叮囑,我們的世界不需要語言,直接可以用意識交流,但最後阿彌陀佛居然用人間的兩種語言說了一段話,讓所有人牢記在心,一種是印度梵文,一種是中文。 “人易度,佛難化,此行一去三千年,一縷思情化纖繩,保你尋得歸家路。大丈夫,般若船,滿載眾生往彼岸,一念悲心化法雨,滋潤法界無量眾。
”眾人應諾,阿彌陀佛還向觀音菩薩一再叮囑,一定要把所有師弟們全部帶回來。歲月如梭,2900年過去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分工,在自己的位置上恪盡職守,為了傳法任務,本來沒有的各種執著也染上了,還好都不算嚴重,還有100年就能回去了。一縷思情化作利劍,開始斬斷各種煩惱執著,舌根滅,舌頭開始變化,對味道的感覺越來越淡,雖然還能分辨酸甜苦辣,卻沒有了好吃與不好吃的區別,甚至在肚子非常餓的時候,看著各種美食都
不起食念。鼻根滅,鼻子發生變化,對氣味的感覺越來越淡,居然連廁所都不覺得有多臭。耳根滅,一旦入定就不會再受聲音的影響,外面再大的動靜也聽不到了。身根滅,身得輕安,感覺自己像羽毛一樣輕,走路都是輕飄飄的,人開始變得精神飽滿,滿面紅光,雙目炯炯有神。但在大眾環境裡生活,這樣醒目的外表只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我又開始磕頭,參加禮佛,消耗一些氣力,再減少飯量,晚上打坐修凝丹法,盡量把氣收斂,讓人看起來和普通人沒什麼區別。眼根滅,這個是定中的境界,就不說了。最後苦情破滅,世界瞬間消融,我看到了真相,山是山,水是
水,眾生還是眾生,苦還是苦。所謂的實相般若就是這個吧。
我的故事講完了,對大家而言,我是誰並不重要,你只要記住這個念佛三昧的奧義,你就掌握了去極樂世界的鑰匙,我說了很多不該說的話,相信不會對我未來的事有影響,如果覺得有必要,我會把我發在網絡上的全部帖子刪去,我對大家而言只是一個虛擬人物。這一世我投胎到韓國,現在是韓國人,很抱歉,我是棒子。今年該回國了,在這裡的道業也結束了,上面讓我負責韓國的傳法,是眾師兄弟中唯一一個投胎到外國的人,其他人都在中國大陸和台灣,我們負責的是大乘佛教,傳真正的解脫法。
2900年來,我投胎到中國、朝鮮,哪裡需要就去哪裡,我從來就不是地球人,更不在乎什麼國籍,希望大家都能得到佛菩薩的保佑,同生極樂國吧。
以此法布施,供養十方佛,我等與眾生,當生極樂國,同見無量壽,皆共成佛道。
願所有見過此文章的人,不管歡喜還是懷疑,不管讚歎還是誹謗,若有一人未得度,我誓不取正覺。阿彌陀佛。
作者:
ochyi (Hornchyi)
2018-10-26 13:26:00推海賢老和尚的永思集
作者:
ilanese (坐聽無弦曲)
2018-10-26 18:53:00真正入三摩地的人,即使出定,由於身輕安之故,仍會有心輕安的餘韻,持續個三天都還算平常,大修行者還可能持續三個月。印度瑜伽論三摩地的心理狀態用狂喜至樂之類形容詞不是講假的。那種狀態已經超過欲界之樂,所以才會說要有色界初禪以上禪定力,死後才能往生至色界以上的天道。 一個先以念佛其他方式得三昧者,要再以念佛方式來得三昧,我的經驗認為是並不難的。但沒有三昧經驗,要以念佛方式得三昧是不容易的。以道家丹鼎派,還有氣脈理論來解釋的話:念佛是以後天識神來修行,而且還是武火(意識較重的方式),道家丹鼎派要修入定的話,基本上是以先天元神來修行,就算沒有辦法用這種方式,起碼也要用文火(意識較輕的方式)來修行。 我直接挑明佛教說的入定所謂的身輕安指的就是頭部的能量中心(我認為是瑜伽三脈七輪理論說的眉間輪,或是道家奇經八脈理論說的玉枕關)分泌出的清涼之氣(一點為最佳,一股次之),這清涼之氣再向下往全身四肢百骸散布;此時心理會因身輕安產生極大的愉悅感,這就是心輕安,白話來說就是「快樂得不得了」,能暫時滅環境之苦(炎熱環境中,覺得涼快無比)、身體之苦(身體不舒服,也不會有痛苦)及心理之苦(不必使用止禪,也不會產生念頭)。y出定後還能因為身輕安而在一定時間內有心輕安的餘韻。 但初學者念佛一般來說,能在身體下半部發起偏向肉體性質的溫熱之氣就不錯了,跟從頭部產生偏向靈性性質的清涼之氣是差很多的。但先以念佛以外的其他方式得三昧者,有可能他念佛是可以從頭部產生偏向靈性性質的清涼之氣的。 以上為個人所見所聞及入三摩地之經驗綜合而成。 本人一來非佛教徒,二來平常也無誦唸神祇聖號的習慣,第三目前也少用止禪性質的法門靜坐。僅因過去偶爾間於靜坐時持咒,而有類似身輕安的現象,所以才有上述心得。
作者:
logman (圓木人)
2018-10-26 22:16:00自在念佛,念佛自在,不求三昧,三昧自現
推L大的念佛自在 自在唸佛。(一天800多遍大悲咒 幾乎整天都在唸了 太強太有時間了)
作者:
ilanese (坐聽無弦曲)
2018-10-27 12:29:00重質不重量,才是持咒唸佛之要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