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錄自 Gossiping 看板 #1LXxRjeI ]
作者: sizumaru (藏書界竹野內豐) 站內: Gossiping
標題: Re: [新聞] 墳園坍塌 清名將劉永福墓被盜
時間: Mon Jun 22 15:19:05 2015
我看到劉永福陵墓被盜的消息,倒還不覺惋惜,
人死如燈滅,死了之後什麼遺骨墳墓就算給他鑲金還是五星級待遇都是假的。
我惋惜的是許多鄉民的推文,顯示出台灣人對歷史的一知半解,或者說對道德要求過高。
(ex:「劉永福喔?我知道啊~幹龜仔囝~打到一半溜走的中離狗嘛~~」)
昨天我回過一篇文,恰好也提到劉永福,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434868025.A.7A7.html
『1897年,一本奇書《說倭傳》(後改名《中東大戰演義》)在中國出版了,
這是由晚清作家洪興全所撰,一本共三十三回的章回體演義小說,
以甲午戰爭到乙未割臺為背景,創作出一幕又一幕臺民奮起抵抗的故事。
故事後半,由黑旗軍首領劉永福獨挑大樑,率領臺民英勇抗日,
連他女兒劉大小姐也是巾幗英雄。黑旗軍神威到處,日軍無不喪膽,有詩為證:
「黑旗士兵素威揚,殺敵堪誇膂力剛;笑煞倭人真膽怯,至今猶怕到臺疆。」
雖然這段紀錄看起來像是發生在平行世界,
不過,小說嘛,這樣寫才有人看。
而這本《中東大戰演義》也成為除了「征服者」、「被殖民者」之外,
從「第三者」筆下,想像建構出來的「抗日史」。』
https://goo.gl/N05N9T
劉永福在當年大清國兩岸(台島與大陸)評價都不算差,
在清末甚至還有這種《中東大戰演義》把劉永福神化了的暢銷小說。
劉永福恐怕只有在一知半解道德魔人的鄉民推文裡評價最差。
我們先搞清楚,日軍來台時,劉永福為什麼會在台灣帶兵抵抗日本?
他是台灣人?不是。他是廣東欽州人(今劃分入廣西)。
他對台灣有一份特別的情感?不是,他一生都在大陸成長。
他被大清國派來台灣抗日?不完全是。乙未割台戰役,其實在公在私,已經沒他的事了。
我們從頭講起。劉永福本是清朝名將,歷史課本清末被列強霸淩的課文中,
極少數和國外打還打勝仗的清法戰爭,就是劉永福領導的。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清廷怕波及台灣,派劉永福來台駐守。
甲午戰爭結束,1895年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理論上來講駐台清國軍民都該回國了,
好比說當時在台東當官的胡鐵花
(不是楚留香的好朋友,是胡適「老子都不老子了」的那個老子),
接到內渡命令時日軍早就登陸了(胡:早知道就不要用撥接,訊息傳這麼慢!)
還先寫好遺書才走。
唐景崧時任台灣巡撫,晚了一步跑走,
台灣人包圍他說,唐大人,您本是台島的最高領導者,
我們現在要成立個國家來對抗日本了,麻煩你繼續當這個統帥。
因此被台灣人硬留下來當起台灣民主國總統。
而劉永福呢?於情於理台灣島要割讓還是割包皮都不關他的事,
但他偏偏還是留下來一起抗日了。
台灣民主國成立五天,日軍登陸。
6月4日,日軍還在基隆,
唐景崧就捲款而逃,是時距離他就職不過十日,因此被稱做「十日總統」。
唐景崧走後臺北城亂成一團,擁有武器而群龍無首的清軍趁火打劫,
因此臺北仕紳決定開城投降,請日軍平息內亂。
如果你能想像當時的情況,用人性的觀點去模擬,就知道投降已經是最好的結局。
若是無力抵抗外侮,頂多「你有狼牙棒,我有天靈蓋」來一決死戰,
偏偏除了外敵,內亂還不斷的時候,是你是我,都會選擇這條路。
唐景崧跑了,丘逢甲寫了很多詩文,鍵盤抗日一下之後也跑了,
最後只剩下待在南部的劉永福這傻子,居然還沒跑。
前陣子有一批黑旗軍內部公文在日本流出,
印象沒記錯的話六張公文大約16萬新台幣成交,
我本來想買的,但一時拿不出這麼多錢。
後來前陣子好像有一批黑旗軍公文有收藏家賣給台博館,不知是不是同一批。
(這批公文賣入台博館還有登上報紙頭版,與我的藏書一起。https://goo.gl/6f4jSQ )
講真的,黑旗軍在台灣抗日,真的是不知為誰而戰、為何而戰,
看那些公文,我只想對他們說:「辛苦了!」
唐景崧走後,等於把爛攤子丟給劉永福。
這一撐撐了四個多月,最後苦撐到日軍包圍台南,
劉永福也曾經寫信給日軍表達投降意願,說出內心話:「欲想抗戰唯有台灣人耳。」
這句話看起來是有點刺眼,但這是實情,
他與黑旗軍並非在台灣出生長大,有何道理要為台灣島陪葬?
然而日軍拒絕了他的投降,劉永福在此萬不得已才考慮到逃亡這一步。
由於他已被日軍列為頭號戰犯,只好易容為三寶,喔不,老婦人才能避開耳目搭船逃脫。
據說這也是台灣俗話形容逃跑叫做「阿婆仔閬港」的由來。
但老實說,我個人對於劉永福的評價,只有四個字,「仁至義盡」,
你做得夠了,台灣人感謝你,台灣人的命運,最終畢竟只能自己面對。
劉大將軍一走,台南城自然也亂成一團,
於是外國傳教士巴克禮代表台南仕紳,投降請日軍進城。
這一點,我們無法苛責。
補充一個大家可能比較有興趣的插曲,一代宗師黃飛鴻,
曾經受劉永福賞識受聘入黑旗軍,這則史實在李連杰的「武狀元黃飛鴻」點出過,
劉洵(就是九品芝麻官裡的屁精公公)飾演劉永福,李連杰被稱為「民團總教練」。
據我手上《香港武林》(香港明報周刊出版,2014年)的紀錄,
甲午戰爭的時候,黃飛鴻是跟隨劉永福到臺灣來駐守台南的,
隨著戰爭失利,黃飛鴻也黯然回廣州行醫,從此停止教授武術,
可能是在臺灣的抗戰經驗,令他對傳統武術在熱兵器戰場上的運用有不同的想法。
李連杰在電影「男兒當自強」中,曾經與官吏討論過「中國的武術是否面臨絕路」,
在劇中,這算是看到第一集的鐵布衫嚴振東師傅,被洋槍打死的喟嘆,
想不到據史實看來,讓黃飛鴻有此喟嘆的,居然是來台參加抗日戰役這個經驗。
OH MY GOD! 黃飛鴻來臺灣抗日過!!徐克快來拍啊!!
回到正題。除了在台的清軍,台灣民間也有不少人參與抗日,
俗話說越窮的人越不怕死,這些抗日者大多來自民間底層,
甚至還有婦女參加戰爭,令日軍留下深刻印象。
而仕紳畏懼生命財產毀於一旦,主張開城投降避免玉石俱焚,吾人可以理解。
然而像巴克禮只負責傳遞投降訊息,此後並未與日人打關係獲取利益,
並未與外來強權結合掠劫台灣人,這與投靠日本牟取利益的人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