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錄自 Gossiping 看板 #1Ou1se6o ]
作者: ga037588 (丹楓) 看板: Gossiping
標題: Re: [問卦] 張角是中國歷史最早的陣頭8+9嗎
時間: Sun Apr 2 05:37:41 2017
上篇文章寫張角的歷史地位,解釋他不是8+9始祖,而是別的東西的始祖。這篇文章是要
來好好地寫一寫8+9的始祖是怎麼回事。其實這篇文章我已經曾經在八卦版發表過了,現
在都還找得到,不過其中內容大概20%左右,因為得到民俗專家的專業建議,有額外補充
修改,乾脆再發一次。
原版見於: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475701415.A.51C.html
修改的本文見於:https://disp.cc/b/1109-9GDK
(本文所有圖片皆引用自網路,並非個人所拍攝。)
八家將根據定義對象的不同,其起源年代為何,答案也會十分不一樣。
可以是:
1.舊石器時代→西元前2500000~前10000年。
2.周朝→西元前1060~前256年。
3.清道光時期→1821-1850。(另一說1896年。)
4.日治時期→1918年。
5.民國時期→1980年代左右。
如果有興趣想知道為什麼有五種答案,請細細聽我娓娓道來:
1.舊石器時代→西元前2500000~前10000年:
如果八家將的定義是:鄉民戴著面具拿著兵器,胡叫亂跳一通,驅鬼趕獸。那肯定在舊時
器時代就有了!
八家將的起源,最遠可以追溯到儺(ㄋㄨㄛ/)。儺是一種發展自中國巫文化的祭祀儀式,
其中有一部分被用作驅獸驅鬼。學界目前大多公認,儺很可能是源自舊石器時代的狩獵活
動,人們戴著鮮明圖案的面具,用以威嚇獵物,進而慢慢發展成驅逐疫鬼與任何不祥之物
。直到現在,原始儺的痕跡尚能在許多少數民族的民俗舞蹈與儀式裡見到。
儺的面具:
http://imgur.com/gWK3kf1
http://imgur.com/6KhKmNG
2.周朝→西元前1060~前256年:
如果八家將的定義是:文獻上最早記載,在祭禮儀式上戴面具拿兵器的開路趕鬼大將。那
就是起源自周朝的驅鬼之兇神,方相氏:
「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帥百隸而時儺,以索室驅疫,大喪
。先柩。及墓。入壙。以戈擊四隅。敺方良。」《周禮‧夏官‧方相氏》
這段文字是在說,方相氏披著熊皮,有黃金四眼,穿著黑衣紅外裙,拿著戈與盾,率領著
百來個部下進行驅邪儀式。在喪禮時,先從靈柩開始再到墓穴去驅逐邪祟,用戈到處擊打
(四個角落),對鬼怪開扁。(方良是精鬼之意。)
方相氏起於周朝,在秦漢唐的祭典中都扮演重要角色。這樣的儀式也傳到日本,到現在日
本的許多祭典,尚可以看到方相氏出場的英勇身姿:
http://imgur.com/gS0SGI4
http://imgur.com/n3on4Vj
中華民俗中的開路神,即是由方相氏演變而來。
3.清道光時期→1821-1850。(另一說1896年。)
如果八家將是指在神明出巡,前面負責開道的護衛將軍,畫著花臉與拿著各式法器者。這
就麻煩了,因為這類"家將團"太多了,各自傳承的源流門派也差很大。
現在學界普遍對台灣八家將的起源,公認為台南白龍庵,其如意增壽堂的家將團。事實上
,這個家將團剛成立時也不叫八家將,而是叫"什家將"。所謂的「什」指的是多數,不一
定是剛好十人。台南早期的什家將陣頭,可以是二人、四人、六人不等。也可以是八人、
十人甚至更多:比如由原本的八位將軍,加上文武二判官,這樣就成為十人。再加上其他
雜役官差,可能就擴充為十三人、十六人等等。
如果我們可以把什家將當八家將,那如意增壽堂創立的時候就是起源的時間,此有二說,
第一是說此堂與白龍庵一同建立於道光年間。第二說是白龍庵後來在1896改建時才建立此
堂。
然而,真正「八家將」系統的出現,是在另一個時期。
4.日治時期→1918年:
八家將名稱的出現,是在西來庵抗日事件之後。事敗後西來庵(白龍庵分廟)被日方拆毀,
西來庵的家將團解散,其成員外移並將技藝陣法傳承到嘉義地區後,漸漸分裂成什家將與
八家將(首見於1918年成立的嘉邑振裕堂)兩個主要系統。
所以最狹義的八家將定義,是在1918年才正式成團出現的。在此之前,家將團皆是什家將
系統。
到了近代,隨著大眾傳播與影音媒體的進步,家將團體也產生了許多傳承上的變化。各式
各樣「非傳統」的獨立家將團如雨後春筍般紛紛興起。也產生很多光怪陸離的現象。
5.民國時期→1980年代左右。
如果八家將定義成:結合煞氣與義氣於一身,勝敗不計只拼兇狠,砸打任我行沒在怕的乂
煞氣の斬鬼砍人boys乂,這是大概在民國七十年後的事情。
這是一段很長很長的故事,要從幾個著名家將流派的起源故事與介紹說起,如無興趣的版
友,可以自行跳過後面全文,按End就對了。
廟會裡的家將團,可以說是出巡神明的專屬衛隊,一邊負責護衛主神,另一方面執行出巡
時的各種任務,比如開路或是捉妖等等。然而近代的大眾媒體常常一律把這類家將陣頭們
,統稱為「八家將」。事實上,台灣的家將陣頭各有差別,至今已發展接近二十種,無論
是陣員的人數、服裝、臉譜、法器還有起源,確實各有不同。
家將的溯源
家將陣頭的歷史,最遠可以追溯到「儺」。儺是一種發展自中國巫文化的祭祀儀式,其中
有一部分被用作驅獸驅鬼。其起源很可能是原始自舊石器時代的狩獵活動,人們戴著鮮明
圖案的面具,用以威嚇獵物,進而慢慢發展成驅逐疫鬼與任何不祥之物。直到現在,原始
儺的痕跡尚能在許多少數民族的民俗舞蹈與儀式裡見到。
中華文明在進入農業文化之後,儺開始組織化與禮俗化,秦漢時代就有許多文獻記載,專
門的人員,穿戴著不同的面具或服飾進行儺舞,除了用來祭神祈福之外,亦被用來定期舉
行驅鬼,如果有非正常死亡的惡鬼,則用更為激烈的儺舞驅除【1】。
儺舞的民俗文化,在長江黃河流域與華南地區的各個民族裡面落地生根,其中閩地氣候較
濕熱,多山多河,地形複雜,常見各類的瘴氣瘟疫。在早期鄉民的信仰中,這類陣舞除了
趕鬼之外,也相信可以用來驅逐瘟疫。鄉民們常抬著主神在境內巡視,去邪攘災,閩地的
陣舞,便漸漸發展出了護衛主神,為其開路去邪的家將習俗。
比如在閩北邵武的跳八蠻、閩北建甌的八大將、閩南潮州的遊八閩,還有閩東福寧府的鬼
臉八將等等。台灣的漢族移民主要來自福建,因此帶來了許多家鄉的信仰,「很可能」也
一併傳來了福建一帶的家將陣頭。
家將陣頭並不都是「八家將」
在台灣有各式各樣的家將陣頭,有八家將、什家將、八將團、官將首、三十六官將與五毒
大神等等近二十種。由於參與展演的核心角色大多接近八、九人,加上大眾媒體的不加細
查,廣為傳播,一律都稱這類家將陣頭為「八家將」。
這些家將團,有些源自福建或中國大陸,有些獨創自台灣,有些源流尚難考證。本文將以
台灣最常見,傳播最廣的三種家將陣頭,就其源流與特徵逐一介紹:
一、什家將與八家將 (嘉義八家將)
http://imgur.com/AZUFKJM
(另一張著裝圖)
http://imgur.com/lXQMnVn
八(什)家將的信仰起源自五福大帝
福建地區多瘴氣疫病,人鄉民相信瘟神既然可以帶來疫病,也可以管理疫病。為了要對付
瘟疫,祈神袪疫的信仰相當興盛。在福州地區信仰的五方瘟神,稱為五福大帝。
乾隆年間,當時清廷施行三年一次輪防的班兵制,駐守在台南的軍士因為瘟疫之故死傷慘
重,營內官兵大多來自福州,便迎來家鄉福州白龍庵的瘟神五靈公(五福大帝),成立了
台南白龍庵立廟坐鎮。為了迎神出巡所需,也迎來家鄉舊例所組織的家將團,作為主神護
衛。
到底什麼是真正定義上的八家將?
台灣的八家將,是以合稱為「前四班」的甘柳謝范四位將軍,與合稱「後四季」春夏秋冬
四位大神為主幹【2】。在福建各地,雖也存在許多以八位核心角色為主軸的儺舞形式,
其中的角色稱謂,卻與台灣相當不同。
台灣第一個成團的家將團體,即是發源於台南白龍庵,並服務於其中主神之一「張部顯靈
公」駕前的「如意增壽堂」。白龍庵在過去所奉祀的張、鍾、劉、史、趙五位大帝,駕前
各有自己的家將堂,或許依各自主公職掌分工的不同之故,而呈現有四將、六將、八將等
諸多不同編制的樣貌。
當時如意增壽堂的編制為「什家將」,在目前的「什家將」系統裡,所謂的「什」指的是
多數,家將的人數並不固定,如果由原本的八位將軍,加上文武二判官,這樣就成為十人
的編制,若再加上其他雜役官差,可能就擴充為十三人、十六人等等。而八家將的產生,
則是什家將傳播到嘉義地區後,所衍生出來的另一派別。
家將們當然要比凶神惡煞更兇神惡煞
作為護法將軍,自然須要比惡鬼們更為凶神惡,以暴制暴,才能壓服祂們,八將軍裡的范
謝二將軍,就是所謂的七爺(謝必安)八爺(范無救),兩者的由來是橫死的吊死鬼與水
鬼,因信義而被提拔成神,職務是負責捉妖。而甘(甘鵬飛)柳(柳鈺)二將軍傳說則是
桃樹精,因為忠義而歸入主神帳下,職務是對妖邪用刑。
剩下的四季將軍,職責則是各自用不同的方式拷打審問妖孽們。
於是將軍們隨軍出巡,手拿各式法器,面現剛猛威風的模樣,擺出陣勢為主神開路,一路
上的精怪看到了自然望風而逃。
八(什)家將的傳播
五福大帝雖然原本是閩東福州一帶的信仰,到了台灣後,其信仰的範圍已跨越了族群藩籬
。台南白龍庵在當年非常興旺,由於是福州籍官兵所建立,開壇問事多為官兵們優先服務
,對於其他徙自閩南泉漳的漢人移民需求,往往力有未逮。
於是民間便從白龍庵請出主神之一「劉部宣靈公」的分靈,作為新立的西來庵之主神,在
廟內同樣供奉五福大帝。西來庵作為閩南籍住民的問事之所,亦一併承傳白龍庵駕前的什
家將團,成立了五部堂館分別侍候期主公。
西來庵在日治時期的新聞資料中,紀錄了白龍庵與西來庵沿例舉辦出巡廟會時,雙方經常
各自擁有四、五團家將出軍的盛況。不幸的是於日治大正四年(1915),余清芳以西來庵
作為起事的號召地,發生了西來庵抗日事件。
事敗後西來庵被日方拆毀,其家將團解散銷聲,連帶白龍庵的五靈公信仰相傳也面臨取締
的厄運。原在台南府城的這些相關家將成員們,漸漸經由避禍或者經商的機緣,將己身所
習的技藝與陣法,分向南北往高屏與嘉義地區傳導,其中又以嘉義地區最為蓬勃發展、發
揚光大。
家將團在嘉義區域分裂成什家將與八家將兩個主要系統,此二系統分團興盛,漸漸傳播到
雲林、台南、高屏地區,甚至台灣各地。
嘉義「什家將」的共祖,即是嘉邑城隍廟駕前的「吉勝堂」,其師承西來庵的家將班底;
嘉義「八家將」的共祖,為原在諸羅城外統有七境的王爺宮(慈濟宮),其駕前的「如意
振裕堂」,則是由白龍庵如意增壽堂直接指導成立的。
隨著技藝傳往異地,由於信眾對於所服侍主公的神格認知差異,或是出軍場次任務的不同
,在編制角色人數上自然會略作調查增減,有些藝師因此認為最初什家將的「什」字,其
實只是虛指多數罷了。
八(什)家將的特色與主要成員
只要是源自此一脈的家將系統,一般即是以甘柳范謝、春夏秋冬八位將軍,作為主要將員
。其中又以甘柳范謝四將的職司,即抓拿緝捕罪鬼最為重要,此四將的陣法在展演時是整
個將團的精華所在,可以說是將團裡的核心。另一方面,由於四季大神的服飾刑具較特殊
,製作費用也貴,出陣的團體有時會互相商借。
甚至為了節省成本,部分將團會將四季大神省略,以在視覺上與甘柳謝范極為相似的陳沈
枷鎖四將替代。
二、八將團 圖為青山八將派之八將首
http://imgur.com/CRmyVw2
有別於「可能傳承自福建」,在台灣本土化,發源於台南的家將陣頭,在北部地區,尚有
完全起源自本土的「八將」陣頭,這類八將陣頭在成立的早期,稱為「八將首」(意為八
將們之首領)。在現今的民俗研究中往往被稱為「八將」或「八將團」。
八將的起源,我們可以從台北早期最興盛的霞海城隍祭典來觀察。
八將源自城隍信仰
由於清廷政府當年在台灣的公權力效率不彰,相對於陽間,在民俗文化中,城隍神被視作
為陰間地方官府的首長。
其冥司審判的信仰,往往承負著信眾對於公義平反的期盼慰藉。城隍的部屬有各類職司,
分別處理不同的陰事,同時也有保土安民的責任。許多鄉民為了祈求平安,或是還願報答
城隍爺的照顧,在城隍出巡時,這些鄉民們紛紛自願地化妝成隨行的部將跟隨在神駕旁出
行,雖然沒有正式的陣勢,也不受廟方管理,虔誠的鄉民們少則數百,多則上千,蔚為壯
觀。
這樣的風俗習慣在早期台灣北部非常的風行,以昭和八年(1933)大稻埕霞海城隍祭典為
例,留下了多達三千位信眾裝將的紀錄。然而這樣的民俗行為,在當時深受進步思想薰陶
,並致力於民權運動的新知識份子的眼中,被視為十分落伍,且須要藉由宣講、廣發傳單
等等勸導活動,去廢止的陋習代表之一。
這類由信眾憑藉著與神明的約定,並自發性地參與的扮將隨駕形式,普遍被稱作「關將」
、「官將」、「八將」等等。【3】
由於相信所扮演的神靈,將會隨身護佑之故,這些信眾們往往在頭頂佩插上一炷香,所以
又有「香將」的稱呼。
八將團的三個主要流派
「可能」是受到南部家將文化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可能是還願的組織規模,在政府的秩
序要求下配合調整,原先零散的將腳在積極信眾的組織之下,漸漸結成團隊,並發展出自
己的編制與演法。
可以將之歸納出三個很清晰的流派:分別是始於大稻埕霞海城隍爺祭典的「鯤溟八將」、
艋舺青山宮「青山八將」,以及以青山八將編制為根基,脫胎改良而成的「台疆八將」。
南部的家將團由於技藝向外傳揚,紛紛與各處在地原有的神明信仰(如各府千歲王爺、城
隍、東嶽大帝等等)相結合,不再獨尊五福大帝。在台北本地所創設的三種八將派別,也
有類似的現象,鯤溟派信奉霞海城隍,台疆派信奉台疆城隍爺(源於霞海城隍),而青山
派則是信奉同樣擁有城隍職權,且又具有驅疫專長的青山王(靈安尊王)。
由於這三者的中國祖廟,都未有類似的家臣將團,因此上列三種八將團,可說是台灣自行
獨創的在地將團。成立將團的目的,在於協助主神執行出巡任務,因此這些將員角色,往
往被賦予由主神神格所延伸出來的諸多職能,如陰司審判、驅瘟逐疫等等,然而在台北發
展出來的這幾種將團,除了與南部家將同樣具有開路先鋒的作用之外,尚有在其原生祭典
中,被賦予「帶領」千百位還願將腳的職責,因此其在早期往往被稱作「八將首」。
三個主要流派的編制與區別
青山八將派的起始年代較不可考,大概從1950年代左右,由一開始的兩位將軍,紅面枷軍
與青面鎖將軍,演變成二紅面(多一位虎頭牌將軍)二青面(多一位大刀將軍)的四位將
軍。
到了1960年,自此制式成為紅面與青面各四位將軍的八將軍體制。並於1962年正式成立八
將團。青山派一系的八將團通常編制為九人,由一位引路童子,再加上四紅四青八位將軍
。此派的服飾相對單一,陣法步伐也較為簡單樸質。
鯤溟八將派成立於1975年,神將的角色相當多元化,少則二、三十人,多至五、六十人。
作操演的十一位固定編制主力中,除了領頭的金山銀山兩位將軍、日夜遊巡、范謝二將軍
外,其他就是動物臉相的將軍,如龍臉虎臉、飛虎(虎爺)、黃蜂大鵬、豹臉長索(蛇)
等。因此此派的服飾與配件法器相當豐富多元。【4】
台疆八將派成立的時間最晚,大概是1987年左右。此派以青山派為基底,基本編制一樣九
人。然而卻大幅度加強改變其服飾法器,甚至臉譜與陣法。此派步法加入道門罡步,傳承
獨樹一格,繁複而精妙,是三個八將團派系裡傳播最廣的一派。【5】
三、官將首
在台灣的北部地區,一直有鄉民們自願地化妝成將員隨主神遶境的民俗,這些沒正式組織
的鄉民一般被稱為「香將」或「八將腳」,進而產生了八將首的組織,而官將首,即是脫
胎自八將首而來。
官將首起源於新莊地藏庵
官將首起源於新莊文武大眾廟,信奉的主神為地藏王菩薩,初時名稱亦為八將首,其緣起
與一位國軍少將周漢儀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周將軍在某次參與新莊地藏廟的繞境後,看到
信眾們扮為將軍還願隨行,卻無正式組織與步法,於是便把自己家鄉地藏王菩薩信仰裡面
,增將軍與損將軍的名諱、陣法與符咒等等傳授給相熟的信眾,
自此官將首作為新莊文武大眾廟主神,地藏王菩薩的專屬家將團體,在1949年由俊賢堂正
式成立。雖然有文獻指出,周將軍的籍貫在中國湖南,至於其傳授的陣法符令等等到底起
源於何處,至今已難以考證。直至今日在新莊五月祭典中,仍能見到他們在神前,由成員
之一「陰陽司官」授與令旗,進行喊班點兵的儀式,深刻展現了文武大眾老爺於出巡期間
,統有全軍的地位。
官將首的成員與編制 (新莊地藏庵官將首)
http://imgur.com/eDDcQZb
官將首的編制,本來只有紅面的增將軍與青面的損將軍二人,後來為了陣式美觀,則再多
加了一位增將軍。由損將軍一名居中,二位增將軍左右居側成為固定的主力陣勢。然而增
損二將的來由在文獻無法可考,只有傳說說明祂們為地藏王菩薩攝服的妖怪,之後成為其
忠心的二位護法。
到了1974年與1995年,由於信眾們的需求,主神地藏王菩薩繞境路線分別各增加一條,官
將首團也因此從一組演變成二組、三組支應。除了新莊街第三組仍維持原本四人編制(增
損三將加一位負責發令的陰陽司官),頭前庄第一組則多增加引路童子與虎爺將軍成為六
人,中港厝第三組則再增范謝二將成為八人的編制。
有別於八家將與八將團,官將首的特別之處在於其服裝特別精緻,配有華麗細緻的雲肩,
而不坦肩,並配帶裝飾用的假牙與鬢毛,步伐特別剛毅威武,增加其降服惡鬼的震攝力。
四、結語
家將團體,也有流派傳承與否之分?
八(什)家將、八將團與官將首,分別有各自的源流、步法咒語、服飾配件、臉譜、成員
等等,也信奉不同的主神。早期的家將陣頭,雖服役於特定的主神,但往往有自己的獨立
堂口負責訓練將員,而不隨便對外出陣。這些堂口多依附大廟,並作為廟神出陣的隨行衛
將。
早期成員各有主業,多半只有在廟會祭典前幾個月密集訓練,一年就出陣那麼幾場,對主
神也有十分虔誠的信仰。與現在許多五花八門的獨立家將陣頭,有陣就出,對主神的信仰
也傾向簡單化等等相比,有非常多的差異。
將團派別太多,難以分辨
前文所介紹的三類家將團體,其中不同流派,皆有各自的師徒傳承,自成派別,有些步法
與咒語,皆是獨門工夫,儀式嚴謹繁複,並不外傳。有許多獨立陣團,只一味仿傚外型,
由錄影勤於土法練鋼學習動作與陣法,或是融入自己的創意,自創新員與動作,自成新派
。與傳統的流派有非常大的不同。
傳統的家將陣團,有許多禁忌與約束,恪守古禮,擁有十分深刻與細緻的內涵,遠非一般
雜流自仿者可比,然而經過許多傳播媒體的報導,將其混為一談,實在是相當可惜的一件
事。
此篇文章只就台灣流布較廣的三種家將陣團作一簡單源流介紹,其文化內蘊絕非一篇文章
足已詳細說明,希望此文章能作為讀者對家將藝陣的興趣,一同為這在本土落地生根的文
化習俗,給與更多的關注與鼓勵。
註:
【1】儺在古禮中,為定期的祭禮,其中一部分是驅趕一般的鬼疫。而另一種祭禮「禓」
,則是被用作驅離「強死鬼」,也就是非正常死亡的厲鬼。禓有時被視為廣義中儺的形式
之一。
【2】在廟會的家將陣頭裡,常見於走在前面,用扁擔扛刑具的什役與執令牌令旗的文武
差爺,後者在家將演法內容裡亦佔有很不小戲份,但在神格位階上,並不被認為與後面八
位同列。
【3】亦稱「將腳」。在台語俚俗裡,許多表述「做某某事情的人」,常見用「腳」字放
在末尾的現象,以廟會為例,操演大身尪的人叫「神將腳」,參與獅陣舞演的人稱「獅腳
」,因此「關將」可說是這類的扮將形式與角色歸屬,而「關將腳」則指扮演此腳色的人
們。
【4】此派服務於祭典委員會的首團,以及1980年代分出在西寧北路設壇的鯤溟八將分團
,分別在1995年與2007年之後相繼暫歇,目前的廟會雖難有機會見到他們,但在老台北人
的廟會場景記憶中,尚佔有一定比重。
【5】台疆八將派形成的背景略與其他二派有些不同。艋舺青山王與稻江霞海城隍,皆是
所處地域上的大型祭典,二者的八將團很明確是祭典主神專屬的部將。台疆八將團在1987
年左右,由具備戲曲展演與道法專長的廟會專家特意編造而成,其衍派相當廣泛,部分衍
派服務於不特定的各地大小廟會中,如在鯤溟派首團稻江八將會解散後的1996-2006年,
霞海城隍爺的暗訪,就皆由艋舺萬安館的八將團擔綱開路職責。
【6】「官將首」與「臺疆八將團」為什麼那麼容易混淆 ?「官將首」目前的樣貌關鍵,
來自1979年時,三重臺疆城隍廟的民俗藝師高景清,他的家學淵源,且深具戲曲、道法造
詣,因還願而妝演中港厝官將首,連續三年的時間中針對官將首有許多調整,他在1987年
對「臺疆八將團」的研發,也屬同一套路(包含裝備、行頭、裝束、臉譜、身段、布陣原
理等等)。
1980年代後期開始,有許多與臺疆城隍廟有師承淵源的團體,同時以「官將首」與「臺疆
八將」兩種形式服務於各大小廟會。1980年代,在由台疆城隍廟帶起的大變革之前,北部
的這幾種將團,都像只是專屬於某地某神年例出巡時開路的「一份職責」,並不是廟會市
場中的一種陣頭選項,在大改編後觸發了模仿與擴散,「官將首」與「臺疆八將」遂變為
「像八家將那樣在到處廟會都見得到的藝陣類型」。
======
由於本人的專業領域主要在工程,另長期涉獵於文史文獻整合、歸納考據,並非見長於第
一線的田野考察經驗,因此本文的後續完成,有賴擁有資深民俗經驗的許泰英先生提供其
田野經驗指導,部份內容在許先生熱心改稿與建議下修改補充,錦上添花,特此感謝。
雖然許先生不是很支持儺的起源說,但是我還是這樣寫了,因為目前學術界看法不一,不
少學者主張八家將起源未定論,但我個人還是傾向福建學者葉明生的儺起源說。即使目前
未能考察到兩者明確的繼受關係,但是將團活動與傳承受到儺的影響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