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托福和GRE考很好、GPA很高又發paper的那種人,
也不是從小立志出國念書,一路展現學術傾向的學生。
相對的,曾經我在工作與升學間徬徨。
所以我還是把它寫下來,希望對跟我一樣迷惘的人能有一點點幫助。
Application
美國 UNC Emory UTSW...等九間 (免疫相關博士學程)
德國 多得不勝枚舉... (免疫、生態)
Rejection
UNC Emory Rochester
Pending
UTSW BCM UA...
Admission
德國慕尼黑大學 (LMU) Experimental Medicine PhD (SFB914)
Decision
德國慕尼黑大學
Standardized Exams
Toefl 89
GRE 313 AWA 3
心路歷程
我是生物相關科系的學生,念完碩士班的時候非常疑惑是否要繼續念下去。
於是,我就先去當了兵。不料當完還是沒有更清楚...@@
即使心中不清楚,我當時還是把出國念PhD設為目標,
策略是先去中研院當助理,一邊準備英文考試一邊申請。
這樣的結果就是時間一天拖過一天,越來越沒鬥志,最後逃避、放棄。
現在回想,這個逃走來自於自己心裡沒有真心接受當時的申請PhD的決定。
不過收穫是我把「出國去開眼界」這件事列為我必須去完成的事,而且是堅定的。
因為心裡還是對產業有好奇,於是我找了一個醫療器材公司的工作,
不但如此,還跳到商務發展部門去做市場研究,想讓自己看到研發之外的更多面向。
同時把出國的策略從出國念PhD改成:工作幾年後出國念MBA。
結果這條路我一樣沒有走完。
到了產業後,我發現科學的內涵更讓我喜歡。
金凱瑞好像說過,要為自己喜歡而做選擇,而不要因為害怕
令我自己也意外的是,我真的想念書了。這次,我想要了。
可是當時已經快9月,我還沒開始念英文咧....
以12/1當作申請的deadline,加上念書的時間,我大概只有一次托福和GRE的機會。
所以我9月中辭掉工作,11/8和11/16分別考了托福和GRE,
然後把11/16到12/1這段時間用來準備其他文件。
這個做法有點趕,造成很大的身心壓力,不過我沒有選擇。
我一開始就鎖定美國和德國 (本來也考慮英國,不過好像獎學金不好拿),
9月中到11月底這段時間,唸書唸累了就看兩國的program。
值得一提的是,德國除了透過program,也可以直接跟老師接觸,算是有兩種管道。
也因為第二條管道的存在,沒有一個公定的學期開始時間。
所以我看到喜歡的老師,也就直接出手了。 (準備CV與cover letter)
我未來要進的lab,剛好也是我「出手」的lab中最想去的一個,有點幸運。
從10月中開始,我跟我的未來老闆C開始了漫長的skype之旅:
第一次,認識一下、聊聊動機。然後C去跟我的推薦人聯絡。
第二次,聊聊推薦人的feedback,聊聊想做的題目。
他要我寫幾個想做的方向給他看看。我覺得這是C對我的測試。
第三次,聊聊我寫的那些想法。
接下來,C要求我跟他lab每個人都skype一下,包括還沒到到職postdoc。
直到農曆年前,他給了我admission。歷時快要4個月.....
過程漫長,但我想我會去他那邊,不會再繼續等消息,
因為這個過程讓我感受到C不只是boss也是個稱職的mentor。
我一直把念PhD視為一件很個人化的事,所以很在意這點。
雖然轉了幾圈又走回出國念PhD的路,但是我心裡比以前踏實。
雖然多了幾歲,但是為了這個踏實,很值得。
我猜想可能有不少生物背景的人和我以前一樣:
對產業不了解,對研究不討厭,考慮要轉行,不知道該怎麼做決定。
現在回頭看,覺得除了「嘗試」沒更實在的方法了。 (絕對實在,但不快)
因為沒有嘗試以前總是會覺得自己沒有的比較好,而嘗試後會能更客觀的評價。
從學術界出走,再從產業界出走回到學界,好像有點鬼打牆,其實會了解自己。
了解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
對我來說,去產業反而讓我回去念書,找到答案而心裡踏實,才能好好做事。
我的故事大概就這樣。
講起來雲淡風輕,其實把工作辭掉和短時間內完成申請都不是容易的決定。
伴隨的壓力很大,還胖了好幾公斤....所以我真的建議大家從長計議。
在準備的過程中,我每天都想過要放棄,
但是如果為自己留了餘地,就會一直困在那個餘地裡。感謝陳偉殷這句話讓我沒放棄。
感謝溫馨的留學版讓我在很短的時間能掌握大部分的事情,讓一切變得可行,
也讓我看到許多神人而知道天高地厚。
最後也祝福各位戰友完成自己的夢想。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