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MataAshita (芝麻凜臉上有芝麻嗎?)》之銘言:
: 聽到別人說申請美國EE PhD時的潛規則:
: 申美EE PhD時,MS跟只有BS的申請者是放在不同pool?
: 純粹用學歷分類
: MS申請者只有較少數或高過很高的bar
: (例如 隨便舉例,在 Nature第一作者)
: 才會被挑選
: 這個潛規則(申美EE PhD時,MS跟只有BS學歷的申請者是放在不同pool)是真的嗎?
: 那如果這個潛規則為真,是不是有可以利用他的空間?
: 例如大學畢業後不要讀碩士班就去中研院(如資創中心)當兩年專任RA
: 拼一作的有名paper
: 不像讀碩士班要當助教跟修課,RA有更多時間做研究(薪水還更高!)
: 這樣申請EE PhD時被放入BS的pool,不用跟有很好paper的碩士競爭,
: 還能贏過研究經歷比較少,publication比較少的BS申請者?
坦白說你連續兩篇文字帶給人一種煩躁感
我想有這種感覺的應該不只是我
很多人都說了很多,但你都不信,你只相信你自己,那又何必討論?
但看你連發兩篇,似乎真的想討論,就讓我來個不專業(但至少有經驗)的回應好了
先聲明我工學院機械系出身,在台灣拿了機械MS
去美國讀機械PhD兩年後轉航太PhD,畢業前順便混了一個統計MS
都在工學院,但是和EE PhD半點關係都沒有
所以如果你覺得因為我的背景而沒有參考價值,現在可以左轉
只有BS和有MS,在申請時會不會被committee放在同一個pool?
是但也不是
你一開始的方向就搞錯了
幾本上所有的學校,都會在申請網頁上明訂申請三圍(GPA/TOEFL/GRE)標準
也就是說你要過了這個標準,才會進到審查委員的眼裡
那你說那些沒到標準還是拿到offer的呢?我們稍後再談
以我領域top 10的美國研究所來說
每年申請PhD的可能800-1200不等
各系所要的人可能就40上下
(以上是抓個我自己待過的兩間學校提供的數字取個大概)
你想想,要從這麼多人中篩選,你要committee一個一個看?
先不講supporting material這類東西,標準的資料大概就是:
1)三圍與學歷
2)SOP
3)personal statement
4)CV
有點同理心,上面的東西要人家看1000份?
高中國文老師認真改三個班的作文就很想死了,
這些教授那麼忙,怎麼可能1000份全部看
當然是先從三圍這種死條件開始篩選啊!
所以才和你說GPA很重要,以及托福和GRE過個XX門檻這種話
硬體基本條件沒到,別說審查委員,系上小秘大概都懶得看
但真的過XX門檻就夠嗎?
想想:當你們大家其他條件差不多時,你TOEFL和GRE高不就吃香嗎?
這也是為什麼沒人會嫌托福考太低,或是GRE這樣就好
也因此上一篇bnn大說"每個人都是抱著能拚就拚的心情"去準備!
你說看很多人AWA考3.0就上?
我也可以找AWA考2.5上的例子啊!甚至是5.5高分才拿到offer的都有
總之,三圍就是基本篩選,但沒有人會嫌這些分數"太高",
真正要拚申請的,不會想著"這樣就夠了"
會說這樣就夠通常是沒時間or煩躁到不想再準備重考一次了啦!
至於BS和MS或去中研院(or其他單位)當RA,那個好?
各有千秋,沒有絕對!
就是因為沒有絕對,所以才和你說沒有潛規則!
就是因為沒有絕對,所以才和你說沒有潛規則!
就是因為沒有絕對,所以才和你說沒有潛規則!
我同期和其他屆認識當兩年三年RA的最後沒申請上美國PhD(但最後去歐洲很好的學校)
這些人GPA都不低,托福考得還比我高,那我可以說去中研院當RA沒用嗎?
當然不行啊!網路上就有很多經驗分享是當RA申請上的不是嗎?
"你自己申請很多次美國PhD沒上"(你說你已經拿到MS了,所以申請是拿到MS後?)
難道就可以抱著在台灣讀MS後申請美國PhD沒用的想法嗎?
當然也不行啊!因為隨便在留學板爬一下文,就好幾篇EE/ECE PhD分享文
本身背景是台灣讀碩士後再出去的(還不少拿RA獎學金耶!)
你也不過就一個樣本而已
你學弟問你要不要讀碩士,理由是未來要出國讀PhD
結果你卻是用你"道聽塗說也說不出哪個資料來源的潛規則邏輯"來問過來人意見
連續兩篇很多人和你說你的問法有問題、邏輯採樣等都不通
你都不接受,只想聽你自己想聽的,那有什麼用?
申請者只有BS
當然就是以GPA為主,如果有其他研究intern表現或發表文章
那自然更加分,想想,同樣大學四年,硬是比其他大學生多了研究的經驗,成績又好
當然大大加分啊!這種誰不愛啊?
申請者只有MS
審查時會考慮這個MS是不是拿來洗BS的成績的(也就是BS成績太爛...)
如果BS成績不好,MS成績很好,請在SOP中多多"包裝"
例如:強調大學時在摸索,但研究所找出心得、學出樂趣等等等
強調MS時期在研究上的進展,如何和未來PhD研究結合等等等等
(這邊的包裝不是叫你提成績,不懂怎麼包裝請上網找經典SOP範本參考或編輯討論)
如果BS和MS成績都很好,MS又做出不少東西
這種情況下申請怎麼會失分呢?
這就是呈現你對研究的熱情和能力的最佳時機啊!
我就看過好幾個拿了EE MS後才出國讀PhD還全獎的(都是美國top 10)
只有BS然後去做RA?
那就怪了,為什麼BS畢業後不直接出國,還要當RA?
為什麼是RA不是MS?為什麼不乾脆就業?
是嫌自己GPA不夠好又申請不上MS所以想靠RA經歷來洗一下?
還是單純對研究有熱忱?
你以為committee腦中不會有這些類似問題嗎?
我就遇過幾位教授對於大學畢業後不直接出國去當研究助理準備申請覺得很反感
理由是「強者哪需要浪費時間當RA」
你手上到底有幾個樣本、母群體多少告訴你,讀BS後走RA會讓你比較容易申請上?
我知道我這樣說,
你可能又會回我「統計是不知道真相的時候才做(你只想知道真相)」.....
當然,這是那幾位教授想法有點偏激,那是他們的個人意見
不表示所有審查教授都這樣認為
也是有教授欣賞RA這幾年做得好的人,想收他們當學生啊!
有些老師喜歡BS讀完直接衝博士的,認為年輕(肝新鮮)好調教
也有老師喜歡做過RA或讀過MS,或有工作經驗的,他們認為這樣的人已經有經驗
訓練期會比BS這種菜逼八(誤)來得短。
有些系所則事硬體三圍刪完後,CV、SOP那些看一看排一個順序
挑出他們覺得最有潛力的,青菜蘿蔔各有所好!哪裡來的潛規則?
性別比例、人種比例(每年該收多少男生女生?生物多樣性?)還比較像潛規則一點
也因此才和你說:沒有你所謂的BS/MS哪個pool比較好上PhD這種事
如果你RA這幾年搞半天也只是在幫人打雜,也發不出什麼像樣的paper
老闆給的推薦信又很無力,那這種RA也沒比較好,申請不見得加分甚至可能扣分
還不如去工作,然後SOP裡面包裝好,
說你在工作過程中領悟到XXXXXX,最後內心迸出對學術的喜悅和熱誠等等等等等
(我身邊也有工作幾年後,突然很想出國讀書,然後把工作經歷
在SOP裡包裝得很成功,然後拿到超有錢教授的offer去美國讀爽博的)
申請美國博班能不能上
原因很多
一個是實力,一個是機運,甚至還和美國當時的經濟景氣程度有關
沒申請上,天不會塌下來、人生不會結束,也不表示你就比較差
申請上,也不表示出國一定好(美國博士班鬼故事也很多)
看到人家申請上也不要認為人家運氣就是比較好
運氣好也是一種實力,因為這些人有能力在申請過程中讓人注意到他的資料
可能是研究題目做得有趣或剛好和某些教授的方向契合
可能是SOP寫得風趣又有內容
因素很多
至於你第一篇文章說有些人申請上是因為和指導教授有connection,這種無法參考
大錯特錯
人家怎麼和指導教授產生connection?
當然是自我推薦啊!
一種是透過大學時期的交換(那也是要成績好、夠主動才能交換,不是嗎?)
一種是人家美國教授來台灣演講時,主動毛遂自薦
(我後來PhD的指導教授就是這樣和我認識的,我們還不是聊研究而是聊電影哩)
一種是參加conference時,主動上去問問題、和人家打交道
總之,找PhD過程中和教授產生你所謂的connection,就是求職生存的技巧
怎麼可能沒有參考價值?
前面說了,有些人GPA不好但真的很有研究熱忱,之後把有興趣的教授paper熟讀後
整理成一篇問題集,主動寫信找教授聊,這種情況下,有些教授也是會被打動並願意收
他們當學生。這就是一種求職精神,怎麼可能沒有參考價值?
你為你當初申請PhD做了多少"求職"努力?
我告訴你,我老闆過去幾年找的學生,幾乎都是先主動寫信和他聯絡
或是由其他人推薦這些學生,他點頭要收之後,申請學校就只是過一個手續而已
以我老闆為例,他很愛GPA,以他標準GPA3.5/4.0應該就很菜了,他最愛3.8X起跳的
當然這是他的價值觀,我個人覺得有點小極端,但不能否認收進來的
學生很多都絕頂聰明(中國印度名校前三名畢業那種等級)
妙的是,我們系上也有教授討厭收GPA3.7以上的,他覺得GPA3.3-3.7之間最平衡
他曾在我面前說3.7以上的那些都死讀書,他討厭那種人 XDDDDD
你當初申請好幾次都沒上
三圍硬體條件如何?
SOP和自傳寫得好不好?
SOP開頭是when I was a young boy/girl嗎?你不會寫SOP有找專業編輯討論嗎?
花多少時間在這些資料的準備上?
(我第一任博班老闆年輕時曾擔任招生委員好幾年,他說他當時看SOP看到吐,最後
只要看到類似上面的開頭就直接丟垃圾桶。這就像聯考寫作一樣啊,你破題要破得
好,閱卷老師才有興趣看下去不是嗎?不然人家一口氣看幾百份,哪會記得你啊?)
有沒有主動寫信給自己有興趣的教授?(這就是求職啊!)
總之,你認為的那種潛規則並不存在
板上隨便都找得到在台灣拿EE MS的人,沒有超強publication
拿到你們領域名校的PhD全獎(還不只一位)
你當初準備申請時,是怎麼準備的?
到底是"聽誰說"得到這種"潛規則"的論點?
假設今天BS讀完去中研院知名實驗室當RA做個兩年出國,申請EE PhD很容易上好了
那這種好康應該很多人搶著要吧?
你覺得那些RA職位申請會那麼容易到手嗎?
就算你真的進入炙手可熱的實驗室當RA,你以為兩年內拚個一作那麼容易?
你發過paper嗎?知道你領域那些經典期刊的論文審查時間有多長嗎?
你有把握在兩年內拼出一篇這種期刊的一作嗎?
這種事情就和申請學校一樣,有很多不確定性
你該做的,是不管選哪條路,都穩紮穩打自己的實力
好好準備,準備申請(求職)技巧和資料
而不是想著各種旁門左道潛規則
假設和你說美國鼓勵女性就讀STEM領域,同樣的條件下各校會優先錄取女性
你會鼓勵你學弟去變性嗎?
我猜答案應該是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