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要開學了
決定趕快趁還有時間時把先前參加教學演示評審時的心得打好
決定打這篇文其實有兩個原因
1. 沒能上榜老師們一定會有"難道我不夠好"這樣的疑惑
希望我這篇文可以有點幫助到這樣的老師
2. 有一些踏入英教工作前該有的準備真的是一樣都不能少
許多觀念或能力也需要花時間準備
我希望我的發文能幫助到真的很想要進這行的老師
讓他們提早準備
以下是我的分享~
口說部分:
1. 英文發音
當時的我們特別注重的音如下:
/m/尾音
各個長短母音 尤其是/eI/ 和 蝴蝶音
這幾個音如有頻繁的狀況 不管其他部分再好 分數會打得很低
因為這代表著專業能力的不足
2. 需要設計pause / pace / intonation
如SIRI般把提問和答案講完是完全不適當的
舉個較基本的例子
如果遇到重要的概念
我們預期老師能放慢或改變一下語調
其他的技巧就只能憑個人功力與人格特質了
(這個我也還在磨)
這邊我的建議是多聽空英的講解
另外 雖然我不是基督徒
但我蠻喜歡聽牧師用英文佈道的演講
通常他們的演講都會帶有熱情 有說理 也有一些煽動的成分
這樣的口語表達其實是很迷人的
課文詮釋部分:
1. 使用結構化的圖表是很棒的方式
不過要注意該用怎樣的邏輯呈現
例如: 我們這次考的課文內容是"比較A B 兩樣東西"
各段大概內容如下:
#1 介紹 #2 A的好處 #3 B的好處 #4結論
不少老師們的表格用 pros and cons的邏輯去套課文
但其實課文並沒有真正講到 A 和 B的缺點
這在一開始就是蠻致命的錯誤了
2. 老師提問須多元
須兼顧各個認知領域的層次 不能只問fact
(我是用Bloom的理論來講 而有些老師會直接說critical thinking)
這樣的提問同時也能展現老師在語言理解上的深度
舉例來說
這次的選文中有metaphor
如果剛好講到那段 我們會預期老師們好好發揮
(例如: 問為何作者會這樣比喻、喻體 喻依的共通點為何)
選文中也有一個quote 裡面也有metaphor
我們都會很期待老師在那邊好好發揮
但其實絕大多數的老師是讓我們很失望的
因為大概有八成的老師有教上述那兩段
而真正講到這些概念的只有一、兩成
3. 板書
- 有一位我欣賞的老師可能太緊張了 寫錯直接用粉筆畫掉
大概到了十分鐘後才回神 開始用板擦
讓我冷汗直流
唉 他是當天第一位讓我打從心裡發出微笑看他上課的老師
- 拼錯字真的很傷分數
教完後用複習的方式帶念黑板是個好方法
有些老師如能及時修正 應該是能扳回一城的
我相信大部分進複試的老師平常都不會犯這些錯
但是這個考試就是要看這15分鐘內的表現
補充關於口試:
因為我個人沒評過口試 所以無法給太具體例子
但我想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打聽的必要性】
很多進到複試的老師都會猜想到底學校要怎樣子的人
甚至會透過關係找到內部老師探問
但這其實有些風險 因為你不知道你問到的老師在學校內是否為主流
又或者他的看法是否符合學校想發展的方向
又或者問到的老師的教育理念是否有積極的教育目的
(甚至 他在學校內是不是也是有狀況的老師)
通常會有行政主管一起面試 他們對學校的願景和發展通常會比一般老師有想法
而且 就算在同一科內 對於一些政策、教學教法意見分歧的狀況也不少見
除非能夠探聽很多人 (5個以上不同職位、非同溫層的老師)
否則這樣探聽一點意義都沒有
【教甄不僅僅是學校挑老師 也是老師在挑學校】
進到一個與自己教育理念不符的學校是件很慘的事
因為你會覺得有志難伸
你只有得到一個有穩定工作的假象 但進去之後才是苦難的開始
一個打從心裡認為高職教育沒意義的老師
如果因面試時太會演而騙過口委 他就得要演到退休(除非考走)
【總結】
就上述兩點 我的建議是:
釐清自己的教育理念和作為老師的價值 並在面試時凸顯自己的這一塊特色
而學校能不能欣賞 那就得看面試老師時的眼力了
至於 要怎樣釐清自己的教育理念和作為老師的價值
我的建議是多和別的老師聊聊 同溫層或不是同溫層都要聊
聊的過程中 教育的本質會越辯越明
您也會更加知道用怎樣的方式傳達您的看法最能加分
通常 老師們的聊天起手式都是抱怨學生 (笑)
但是最後別忘了要聚焦到有教育意義的議題上
下為經驗分享
我的價值觀是: 我不騙人 做事實在 重身教
不好的下場是我曾因為太過誠實(坦承須進修) 而被評委翻白眼 (試教超高 口試超低)
但我因為口試答應可以接組長 所以在現任學校做了三年訓育
前面學校不能欣賞我的誠實與直白、期待我講些違背自己本意的想法
那也只能這樣了
而我現任的學校 應該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後悔錄取了我
其實我進到現在的學校後 有一次真的問到了當時面試我的老師
確實 我的真誠態度讓他們印象非常深刻
============================================================================
教甄是很傷神的活動 就考生而言是如此
然而 對辦理的學校而言也是一樣
【我們超級怕選到不適合的人】
代表學科去面試的老師壓力都很大
因為如果招到不適任的老師
學校在未來的25-30年內都會有須處理不適任教師的風險
而這個處理起來是極度耗費學校人力、極度棘手的事情
也因此在口試完討論的過程中是行政教學端、校內外老師激辯
以前在考試時常常聽到有內定之說
但現在身在其中卻反而覺得根本不可能有人能隻手遮天
以一擋百跟所有口委說非得要讓某位考生錄取
【我們超級怕被考生指責不公】
學校行政端、老師端都得保密
我們根本無法得知是誰出題、誰去面試、誰入闈
全程都有教師會派代表監察 最後的命題闈場甚至須錄影
【我們超級怕從缺】
每一個召聘教師的需求就代表要增加一個為期三到四個禮拜的業務
教務處得上簽文說明聘任原因、開教評會訂日期、報名
校長找科內和外校老師命題、入闈、監考、批改、複試、
開兩次教評會、最後祈禱老師來報到
整個流程須三到四個禮拜 很累人
一旦確定從缺 科內的配課計畫就得改 也代表行政同仁做了白工
當然 我得必須承認 從缺過後 傷害最大的一定是考生
但我想表達的是: 有了參與過兩次的教甄經驗、也擔任過了教評委員
我想學校不會貿然決定從缺
最後 回到這次面試的分享初衷 ~
不管文章能不能有實質上的幫助
我都很希望那些我很喜歡的老師都可以順利找到適合自己的學校
也期待有更多老師加入 讓英教界越來越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