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本人一點分析供您參考,我也是小科,今年整個臺灣只開了不到五個高中正式缺。
個人覺得您的命題需要修正一下,應該改問:「我是否有能力考教甄」。因為額外的履歷(也就是除了教師證外),包括研究所、實習經歷、課程開發、競賽等等,都是要在通過初試的前提下才有曝光於評審前的機會。換句話說,即使到頂大念完研究所,一樣得和所有人一起考初試。
而「是否有能力」這點,我個人覺得可以由以下兩個方向來分析:
1. 外在因素
(1)家境
家裡有需要您畢業後提供孝親費嗎?若您畢業後馬上需要養原生家庭而原生家庭無法提供您額外資源(如:接送、資助等),那麼您可能會有不小的壓力。畢竟考上前會是很多年的不確定狀態,甚至有可能您必須靠兼課鐘點費生活,而一節課的鐘點是400元。
(2)人生規劃
您有幾歲前必須要結婚生子的規劃嗎?必須老實說,社會對男性經濟能力方面的期待普遍是比較高的,若是某個歲數要結婚,流浪男教師的身分可能不易找到理想的對象。
2. 內在因素
(1)個人能力
這部分分為所謂讀書能力跟「毅力」,就讀書能力而言,相信不必多言,就是指您在教甄專門科目筆試(若國中還加上教育)的累積能力:理解力、反應力、組織力等等,都會影響到您讀書的效率還有考上的機率。現在就算是代理,一招通常也需要筆試。
另外,就是毅力了。您是否有心理準備在畢業後,您的同儕都已經出社會工作、開始經濟獨立後,您可能必須花很多時間準備考試、生活型態跟學生差不多呢?耐得住寂寞嗎?若是正式、代理考試不順利,您有一再被制度打擊的耐挫力跟適應力嗎?
(2)教職動機
這個是我本人覺得重要的一個部分,您擔任老師的初衷夠強烈嗎?因為這部分會大大的影響到您讀書的動力、教學的熱忱、對學生的互動關係,若是僅抱持著「我覺得教職薪水相較其他不錯」,我相信您會準備教甄準備得很痛苦,而長時間的不得志、壓抑痛苦對個人的身心靈都會有負面的影響。
有人說「戲棚下站久了就是你的」,缺少的年代一舉考上是特例中的特例了,而也不是所有人都有能耐站到考上的那一刻。我建議您不要「為了教職」去念研究所,反而要先思考以上幾點,再考慮是否要投資時間精力金錢在公民相關的研究所。換言之,若是有能力,研究所轉專長出社會做公民領域以外的工作也是一條路。
若是還不是很肯定,你還年輕,多詢問教程的夥伴、教授,了解你的師長(尤其母校公民老師)、家人,相信他們對於你適不適合當老師、適不適合考教甄有更多貼切的建議。
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