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丁寧 冠軍的心

作者: nittakutsp (言葉之庭)   2018-01-12 17:21:27
文長 請耐心閱讀,
這篇丁寧專訪寫的深入並感人,
讓人更了解丁寧的內心世界,
轉來給PTT桌球板上球友一同閱讀,
看完之後的有什麼想法都可以推文表達一下,
而伊藤美誠說過的話成為最新的訓練精神標語,不意外&有趣!
丁寧也提到想要繼續堅持並攜手劉詩雯去打東京奧運,
如成真 那與日本隊女隊跨世代的對決 挺有看點的!
印象深刻的內文之一(各領域小選手類似的場景):
丁寧最深的記憶就是每次母親要走的那天都會摟著她睡午覺,然後趁她睡著偷偷溜走,「
其實我都是裝睡,媽媽一走,我就會爬起來站在五樓的窗台前往下望,看著媽媽的身影一
點點變小。」
............................................................................
ZT 《人物》雜誌專訪丁寧:冠軍的心
原載地址: https://mp.weixin.qq.com/s/3gSdnZ6hfUGm7L2FavSN8w
在這個中國乒乓球的多事之年,丁寧拿到2017年度世界乒乓球領域份量最重的兩個冠軍,
成就全滿貫。在競技體育世界的內外,展示著屬于冠軍的勇氣與擔當。
文|孟依依 編輯|張躍 攝影|黎曉亮 造型|逛逛 化妝|俞釵釵
「畢竟沒有宇宙冠軍」
里約奧運會乒乓球比賽結束後,拿到女單和女團兩塊金牌、完成大滿貫的丁寧小姐被任命
為中國代表團閉幕式旗手,她因此沒有隨球隊回國,在奧運村停留了幾日。
8月的里約日照漫長,偶有雨水。丁寧在奧運村里晃晃悠悠,坐班車去看比賽,羽毛球男
單決賽與女排奪冠她都在現場,和一群人狂歡吶喊,像一滴水淹沒在沸騰的壺裡,然後再
坐班車回來慢悠悠地吃飯睡覺。這幾乎是她從未享受過的放鬆和安靜,「整個人完全放下
來」,在一切都還沒有到來之前,那段時光怎麼看都是人生難得。
作為過來人,張怡寧大概知道丁寧接下來將會面對什麼。「 2004年完成大滿貫以後我人
慢慢就鬆了,就是沒什麼意思,不像以前摳得那麼細了,練得也沒有那麼多,也覺得奧運
金牌對我來說吸引力不像以前那麼大了。」
張怡寧承認,在缺乏目標的情況下堅持到2008年,和自己作為北京人想在北京參加奧運會
有關。在家門口拿到女單和團體兩枚奧運金牌後的第二年,張怡寧在打完世乒賽和全運會
後逐漸隱退,「我已經沒動力了,所以我才退役,對啊,我就是覺得沒有什麼動力。」
「你們可以問問丁寧,她現在的目標是什麼?」張怡寧對《人物》記者說。
這個問題,丁寧至今都沒有想明白。這也是凡事都要想明白才能放手去做的丁寧第一次為
目標苦惱。
她10歲從大慶來到北京隊打球,是球隊稀缺的左手球員,被同在北京隊的張怡寧、郭焱當
做「小朋友」,一路看著長大。母親隔一段時間就會從大慶來北京看丁寧,那段時光,丁
寧最深的記憶就是每次母親要走的那天都會摟著她睡午覺,然後趁她睡著偷偷溜走,「其
實我都是裝睡,媽媽一走,我就會爬起來站在五樓的窗台前往下望,看著媽媽的身影一點
點變小。」
每次來北京,母親都會住在丁寧宿舍對面的賓館裡。從賓館到宿舍,會經過一個黑黢黢的
、住滿流浪漢的橋洞。有一次,母親逗丁寧,你要是不好好打球我和爸爸就只能住橋洞了
。之後很長一段時間,丁寧打球的目標都是「不能讓爸爸媽媽住橋洞」。
2005年,丁寧進入國家一隊,目標也從遠離橋洞自然過渡到了奧運冠軍。終於,奧運冠軍
到手了,丁寧卻感覺到了空虛,「畢竟沒有宇宙冠軍」。
從里約回國後,丁寧一直在和自己對話——接下來,你會為了什麼去打球?你還會和以前
一樣充滿鬥志嗎?「就是說你爬這個山,你到了山頂,你最多只能是保持在這兒,你還能
爬到雲上去嗎?你爬不上去。」
那段時間,隊裡給了站在山頂上的丁寧很長一段時間放任期,基本不怎麼訓練,大量可以
自由支配的時間,偶爾打打比賽,直至放任到丁寧自己慌了,跑去找已經在北京首鋼隊做
了主教練的郭焱。
「 2016年年底的乒超聯賽,她打得一塌糊塗,輸了很多球。輸到2017年的1月的時候我記
得很清楚,她跑來跟我說,如果我再這麼輸下去的話,我覺得我自己沒有希望了。」郭焱
說,里約奧運會後,她一直以一個旁觀者的姿態看著丁寧的變化,「整個人都很散」,直
到這一次,她覺得丁寧開始有點「想要了」。
隨後,丁寧回到國家隊開始世乒賽的備戰,那是里約奧運會後丁寧第一次進行系統訓練。
她還可以像以前一樣練得很狠,但心裡還是打鼓——之後站在賽場上,面對已經得到過的
東西,自己還有多想要?
每屆世乒賽,國家隊都會通過打隊內直通賽來確定參賽名額。2017年直通賽,第一輪隊內
循環時丁寧打了第二名。那天晚上,丁寧躺在床上,感覺到了某種微妙的變化,她告訴郭
焱,自己特別想在最後一輪的血戰到底中打出來。郭焱笑了:「既然想了,你就去做。」
3天后,丁寧拿到了世乒賽的門票。那天,《乒乓世界》的記者陳偲婧在醫療室看到了剛
打完比賽的丁寧,之前崴過的腳腫得不行,拿冰袋敷著,身上全是汗,臉紅彤彤的,窩在
沙發上累得一句話都說不出,「我當時覺得,一個大滿貫,還是得這麼辛苦。」
6月初,德國杜塞爾多夫,丁寧第三次拿到世乒賽女單冠軍。4個月後,她代表北京隊打進
全運會乒乓球女單決賽,對陣劉詩雯。進場前,丁寧和郭焱走過球館長長的走廊,長嘆了
一口氣,郭焱說,「就這一趟了,最後一趟了。」
丁寧走進球場,用56分鐘戰勝劉詩雯拿到全運會冠軍,實現了作為一名乒乓球運動員的全
滿貫。打完最後一個球,她仰面坐在場邊的椅子上,試著讓自己好好感受一下賽場的氛圍
,看台上觀眾的掌聲和歡呼、主持人的收尾詞、背景音樂、教練和裁判開始收拾東西…
… 「就是想多感受一下,我跟自己說,丁寧,珍惜你在乒乓球運動生涯的一切吧。」
在內心不斷的猶疑中拿下2017年度乒乓球領域份量最重的兩個冠軍,丁寧將其中一個重要
原因歸結為——奧運會之後,「氣」還是比較好的。
對於這種「氣」,隊友盛丹丹的感覺最直接。奧運會後,她和丁寧一起打球時的感覺就是
「打不贏」,「你會感覺她的氣場很強大。打球其實是一種磁場,她現在的磁場一定是比
一般人要大很多的。」
在競技體育的世界中,盛丹丹所說的這種磁場非常常見,曾經得過重大賽事冠軍的經歷通
常會被看做一種優勢,正如每逢大賽前常會被人提及的那句— —永遠不要低估一顆冠軍
的心。
固執
說起丁寧,張怡寧的言語中透著一種「親」。她說自己從北京隊到國家隊一路帶著丁寧長
大,甚至有時會覺得「就跟自己的孩子似的」。每次去央視解說大賽,說到丁寧的球,隔
著電視屏幕,球迷都能感受到張怡寧操碎了心,「這孩子怎麼又犯毛病了」、「這孩子打
球就是太老實了」 ……
打球太老實了——這是丁寧被詬病最久的問題。女子打法男子化,這是很多競技體育項目
的發展趨勢,乒乓球也不例外,但丁寧的打法卻是「女孩中還特別偏女孩的」,重守輕攻
,攻擊力不足到劉國樑曾在接受采訪時吐槽:「丁寧的勝負取決於對方的發揮好壞。」
「郭焱老開玩笑說丁寧是左手中的右手。」張怡寧說。即便拿了世界冠軍,還有媒體這樣
評價丁寧:以落後打法封王。之所以打法落後還能封王,在知乎回答的「如何評價丁寧」
提問的所有網友都提到了一個詞:堅韌,「丁寧是那種你不打她到4比0,她就絕對不會放
棄,能磨能纏,總能把盤翻回來。」
但是,任何一個優點都有可能同時是缺點,比如堅韌的另一面—— 「固執」,在用了一
串諸如「陽光」這樣的詞形容丁寧後,張怡寧說出了這個詞。固執在丁寧身上有兩處特別
明顯的體現,一個是她在北京生活了17年後仍然沒有被改變的東北口音,另一個是在技術
上,對於自己相信的東西,她很難被改變。
下蹲式發球曾是丁寧的技術特色,這種發球會增強球的旋轉,令對手極不適應,但同時,
由於每次發球都要完成一個深蹲,運動員的膝蓋會承受極大的負擔。為了讓丁寧注意保護
膝蓋,張怡寧曾多次勸丁寧站著發球,一勸就是好幾年。
「我就說能不能別總發下蹲球,能不能練點兒站著發的,因為她的膝蓋有一段也不好。我
說你跟人打比賽蹲7局,到時候你再配一個雙打,又得發下蹲,你怎麼堅持得了?她表面
上是同意,但又聽不進腦子你知道嗎?我說了3年,還是下蹲發。後來終於站著發了,站
著發完了又忘了下蹲發了,我說你怎麼那麼逗呢?」
當年勸丁寧時,張怡寧就考慮到了裁判的問題,「你發球萬一被裁判判的話,你得練一套
站著發球。但她就是很相信下蹲,我說相信沒關係,但是你得有一個配套的。」
多年後,張怡寧的擔心真的變成了現實。
2012年倫敦奧運會乒乓球女子單打決賽,丁寧對陣隊友李曉霞,如果奪冠,22歲的丁寧將
用444天的時間完成大滿貫,創造世界乒壇奇蹟。但是,裁判先後3次判罰丁寧發球違例,
這場比賽,丁寧一共被罰掉4分,完全沒有準備的她無助地望向觀眾席,忍不住要哭,最
終以1比4輸掉了比賽。
這場比賽至今都是乒乓球奧運賽史中備受爭議的一場,大多數人認為裁判毀掉了一場「巔
峰對決」,讓贏的人不夠痛快,輸的人難以服氣。賽后,丁寧崩潰大哭,「我打過的重要
比賽每一個球我都記得,但這場球,我至今想起都是一片空白。」 5年之後再談起這場球
,丁寧仍覺得那是「血的教訓」。
比賽結束差不多10天時,張怡寧給丁寧打了個電話,「讓她稍微平復了一點心情,但跟她
聊的時候,其實我心裡還有一點忐忑。就是我希望她記住這一次的比賽,但又不希望她記
在心裡。因為如果要真是完全記住的話,你真是心裡得熬4年才下一屆奧運會。這個孩子
天真無邪,在心裡埋四年熬得住嗎?我怕她熬得太苦了,就是有點擔心這個。」
電話裡,張怡寧問丁寧,這一次認輸嗎?「因為我是覺得你要是認的話,說明你還能踏踏
實實往後練,但是你要是不認的話,就會熬得非常非常苦。如果我的話我肯定屬於第二種
,我就不認這個,我這4年一天好覺都睡不了,就屬於這種性格的。但是我問她的時候,
她說我認,認這次輸。」放下電話,張怡寧稍稍放心,但也有點擔心,「我不知道她是嘴
上跟我說她認,但真正的骨子裡到底了解不了解自己?」
事實證明,當時的丁寧的確不夠了解自己。「沒想到這事兒反彈的勁兒這麼大。」在那之
後的兩年多,丁寧陷入了嚴重的自我懷疑,天天都很崩潰,「就是一直想不明白,我覺得
我也沒幹過什麼傷天害理的事,挺陽光、正直的人對吧,這事怎麼就攤我身上了呢?」
從倫敦回來後,國家隊加速了對丁寧的技術改造,國家隊教練陳彬開始了和丁寧的互相折
磨。他們的合作始於2011年,當時,丁寧作為主力在前一年的莫斯科世乒賽團體決賽中輸
球,導致中國隊最終敗給新加坡隊,失去了保有19年的考比倫杯。從莫斯科回來後,隊內
決定為丁寧更換教練,從進國家隊時就一直帶她的任國強被下調二隊,陳彬開始擔任丁寧
的教練。
給丁寧提速——這是國家隊讓陳彬來帶丁寧的重要意圖。「丁寧當時就像一塊鋼,屬於穩
定的風格,我是屬於進攻型的風格。如果按照我的思路來做,比如我們做一台車,它的馬
力要很快,百公里6秒就起來了。但是她呢,因為重啊,所以她慢,百公里需要10秒。」
兩人剛開始合作不久,丁寧就連奪世界杯和世乒賽的冠軍,改造看上去並沒有那麼迫切。
但奧運會後,丁寧陷入自己情緒的黑洞,她和陳彬在性格上也存在巨大差異。丁寧是北方
人,愛說,直接,喜歡凡事掰扯清楚,陳彬是南方人,內向、含蓄,覺得凡事要給彼此留
面子。陳彬用「吵吵鬧鬧」來形容自己和丁寧當時的相處。丁寧的固執折磨得他幾乎抑鬱
,「很多時候都不過腦子就說不對,不聽。」
倫敦奧運會結束後的兩年,丁寧一個冠軍都沒拿,各種輸球,一邊改一邊輸,越輸越崩潰
,越崩潰越抗拒改。2014年4月,丁寧終於在乒超聯賽上贏了一場關鍵比賽,陳彬挺高興
,喝了兩杯紅酒,第二天一早就心臟不舒服住院了。丁寧對此沒什麼反應,陳彬表示很理
解,「這就是優秀運動員,比較專注,她不會考慮太多、顧及別人的感受。」但在別人眼
中的丁寧,卻是另外一個人。
作為《乒乓世界》的記者,陳偲婧跟隨採訪國乒多年,她承認自己有點被丁寧「圈粉」,
因為「這孩子太有良心了」。
自我懷疑到最崩潰的時候,丁寧曾和北京隊總教練張雷發生了衝突,「我長這麼大發脾氣
的次數手指可以數得過來,而且還是一隻手,那次算是最歇斯底里的一次,因為對自己失
望至極。」丁寧說。發過脾氣後,她叫陳偲婧一起去給張雷買禮物賠罪,「一定要買一個
好一點的。」
3年後,丁寧對《人物》說出了當年和陳彬吵鬧的原因,「那會兒二十出頭吧,挺衝的,
任指導帶了我5年,因為我做得不好被調去二隊。他替我承擔了很多,我心裡覺得虧欠他
,所以一開始我內心不願意接受陳指導,就不願意去聽他的,說得對我也不願意聽。」
2014年底,眼看著奧運會越來越近,陳彬決定和丁寧談一談,他們花了兩天,談了好幾次
。那是陳彬第一次坦白自己的感受,「丁寧,我覺得帶你好難啊,真的是太難了。」丁寧
至今記得那個陳彬說「難」的瞬間,「當時一下子覺得,陳指導好像老了很多。」
第二年世乒賽,丁寧終於復蘇拿到女單冠軍,她理應與陳彬擁抱一下,但由於腳傷被立馬
送去了醫院。陳彬說,「那就下次吧,你奧運會拿金牌了,送我一個擁抱好了。」
里約奧運會決賽場上,丁寧宿命般地再次遇到李曉霞,奧運史上第一次有兩位選手連續兩
屆在乒乓球女單決賽相遇。陳彬沒去找大部隊,他坐在屬於自己的「幸運座位」上,丁寧
贏得半決賽的那天,他就坐在那個位置上。陳彬說,他有時會相信一些「說不清的力量」
,里約奧運會前,他堅持寫了8個月的訓練日記,只是希望這能幫丁寧攢到一些「水到渠
成」的能量。
那場決賽前,丁寧和自己進行了長久的關於「你在怕什麼」的對話,並把答案一個個在心
裡刪除,「站在球檯前,我的心里幹淨到純粹。」 7盤苦戰後,她戰胜李曉霞。賽后,丁
寧繞了一大圈才找到陳彬,伸出雙臂擁抱時,身上還蒸騰著比賽的熱氣。
被需要的人
「我覺得我不認識那個人。」穿著黑色V領毛衣的丁寧指著對面電腦顯示屏上的自己說。
她剛剛完成一組肖像拍攝,兩塊反光板圍著她。此時的她頭髮已經長及脖子,里約奧運會
後,她27年來第一次嘗試留長發,「以前大概只有這麼點吧。」丁寧伸出左手比劃了5厘
米左右的長度。她的手指頎長,左手掌指關節處結著一層繭,由於常年打乒乓球握拍,每
隔一段時間就要剪一次。
那個被她指著的自己,已經被至少不下3個人誇讚「好看」,但丁寧還是一臉懷疑,「我
覺得特別陌生。每次參加活動化妝,我都覺得自己好像戴了面具一樣,老覺得她不是我。

這種陌生感第一次出現是從里約回來的那個晚上。
2016年8月23日,回到北京的丁寧被機場聚集的人群驚到了,自發來接機的人們拉著橫幅
,一起唱著《歌唱祖國》。接機大巴發車前,球迷們跑到丁寧乘坐的那一側有節奏地喊著
:「丁寧/大滿貫!」時間將近凌晨,聲音在整個停車場迴響。
22天后,在成都舉行的國際乒聯巡迴賽中國公開賽第一場,丁寧再一次看到了類似的場景
—— 「一大早全場爆滿,你能想像嗎?就是一進館都傻了,什麼情況這是?」丁寧當時
的感受是,「就像有的明星一夜暴紅,你知道吧,」然後,她用一種弱下來有點怯怯的聲
音說,「有點害怕,感覺有點不適應。」
那時的她終於理解了中國乒乓球隊前總教練蔡振華4年前說的那句話。當時在倫敦,輸掉
女單決賽后的第二天一早,一夜未眠的丁寧被帶去了蔡振華的房間,蔡振華對她說,「丁
寧,其實老天爺是厚愛你,沒有讓你拿是希望延續你的運動生涯。」
5年之後,丁寧對《人物》記者設想了當初如果是自己登頂成功,「我可能就是曇花一現
,2016年你都看不見我了。當時我如果贏,就是最快成為大滿貫的人,可能每天就想著逛
街、遛彎兒、吃、玩兒,反正我已經完成了夢想了。那會兒那麼年輕,外界再給你點榮譽
,你可能還真就不知道自己是誰了。再想從那個階段走回來,先不說要花費多長的時間,
能不能走回來都是一回事。」
里約奧運會後,那些曾經設想中該來的還是來了。陳彬說:丁寧現在是被需要的人。丁寧
能感受到這種需要。
2012年,輸了球的她大哭著給母親打電話。時隔5年,她依舊清晰記得電話那頭的聲音「
沒有一絲顫抖」,「寧寧,你現在給我把眼淚擦乾,挺起你的胸膛去面對,沒什麼可哭的
。你後面還有團體賽,你必須完成好你應該做的事情。」那通電話之後,丁寧忽然覺得自
己被震住了,「不知道為什麼,一下就不哭了。」之後,她迅速冷凍了自己的情緒,「封
閉掉,就是不去想,不去,然後去打團體賽。」
2016年,拿到冠軍的丁寧給母親打電話,剛一接通,電話那邊沒說上一句話就哭了,「我
當時本來很想哭,可她一哭我就笑了。我覺得那一刻媽媽哭得像個孩子,那一刻我有種很
想抱著她的感覺,是我把她抱在懷裡,而不是說她把我抱在懷裡的那種感覺。」
除了在父母面前變成更多承擔的人,丁寧還要成為球隊中承擔最多的人。2017年2月,丁
寧當選為中國乒乓球隊女隊隊長。新隊長剛剛上任,最先面對的事就是——輸球。
她在亞錦賽女單四分之一決賽中被日本球員平野美宇逆轉,淘汰出局。輸球後,丁寧給郭
焱發微信,說了一堆輸球的理由:低燒、訓練不繫統、剛改了球、對方打得太兇……郭焱
當時什麼都沒說。
第二天,剩下的兩個中國球員先後輸球,每輸一場,郭焱就會收到丁寧通報賽況的微信,
直到平野美宇最終奪冠。晚上,思忖了很久的郭焱給丁寧回了一條:「中國隊輸了這次比
賽,你應該承擔最大責任。」
信息發出去後,丁寧一直沒有回复。「她越來越棒了以後,大家其實捧她的比較多,基本
上沒有什麼人敢說她,天天聽到的都是表揚的話。但我在適當的時候,來刺激她。」但郭
焱心裡也在打鼓:是不是話說重了?
「我當時心裡『咯噔』一下,很難受。」丁寧這樣描述收到那條微信時的感受,「這個『
咯噔』不是說我都這樣了你還說我,而是說,就是自己沒有做好。」那是她第一次覺得,
作為隊長,整支球隊都在自己的肩上。
除了扛起一支球隊,在這個中國乒乓球的多事之年,各種活動現場,丁寧幾乎成了代表國
球的唯一人選。
「累。」她說,「比訓練比賽累。」在那些場合,她必須一邊提醒自己「穿著裙子呢,不
能像穿褲子時那樣走路」,一邊提防著不要說錯話。「你也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但你的一
言一行又特別重要,如果是乒乓球,咱咋說都行,但別的領域,你咋說啊,你沒有那麼多
,不夠。」
她一邊享受著這些活動帶來的開闊世界,一邊消化著其中的累,丁寧說,她發現自己越來
越喜歡一個人呆著,哪兒也不去,在獨處中,把那些讓自己焦慮的東西一個一個過一遍。
《人物》記者讓丁寧用3個詞來形容自己,丁寧給出的一個答案是:孩子氣。但在現實中
,她似乎正在離這個詞越來越遠。談及丁寧在2017年的變化,郭焱和陳彬都說:變成熟了
。2017年6月,丁寧作為北京團年齡最小的*河蟹*表參加了十九大,看到丁寧穿著那身製
服,陳彬覺得,「好像是長大了一些。」
「愛哭」曾經是丁寧身上的一大標籤,陳彬早已對此習以為常,「她比較感性,動不動就
眼淚汪汪的。」但據陳偲婧觀察,現在的丁寧越來越不願意被人提起「哭」這件事。全運
會奪冠后,坐在椅子上感受現場的丁寧曾雙手掩面,所有人都默認她在哭,丁寧否定了這
種默認:「沒有,那是汗。」
回來的路
丟掉亞錦賽女單冠軍後,國家隊在湖北黃石進行了一個月的封閉訓練。那一個月裡,訓練
館牆上的電視循環播放著平野美宇亞錦賽奪冠后歡呼、領獎的畫面,再配上頒獎時的音樂
,陳彬現在一想起那畫面仍會覺得心臟受不了,「聽不了那音樂。」
永遠不要原諒自己,永遠沒有放鬆的那一刻。對於不允許失敗的中國乒乓,這是所有人都
要面對的壓力。
里約奧運會乒乓球女單決賽的第二天一早,丁寧和4年前一樣去見了蔡振華,見面第一句
話,蔡振華問:「怎麼樣?2020年準備好了嗎?」丁寧當時就懵了。談起2020年,在採訪
中以極高頻率「哈哈哈哈」的丁寧重重地嘆了一口氣,「不想听到,到現在也不想听到。

過去,陳彬常說丁寧是「言語上的矮子,行動上的巨人」,嘴上總說不行不行,不想不想
,但練起來比誰都狠,「一般的球員練發球都不出汗,但她能出一身汗。」但這次,對於
丁寧是否能打到2020年東京奧運會,陳彬也沒有答案。經過幾年的調整,丁寧已經變成了
一台百公里加速達到6秒的車,「還有潛力,還可以到4秒、5秒,」陳彬說,但對於現在
的丁寧,「技術是最後一位的。」
張怡寧理解這種不確定,「乒乓球看著體力消耗不大,但是它精力消耗特大,主要是思想
上的、精神上的苦要能吃得了,體力上的大家基本上都能忍得了。反正我們練出來的,能
走到最後、長盛不衰的,那基本上肯定得是鋼鐵人,鋼鐵俠。」
丁寧在過去的這一年說過很多次「不想打了」。被問到「哪一次最不想打」,丁寧答:「
每一次都不想打。」 2017年,運動員天生的勝負心曾幫她短暫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但大
多數時間,她仍然找不到答案。全運會後,拿到全滿貫的丁寧在家裡想了好幾天,然後和
身邊的各種人聊,大家都告訴她:別想這麼多,享受乒乓球就好了。丁寧更暈了,「什麼
叫享受?沒有目標怎麼享受?」
舊問題沒解決,新問題又來了。雖然缺乏目標,但丁寧依舊很在意「贏」,「一個運動員
如果對勝負不在意,就不是運動員了,那你就是全民健身。」但長期無法進行系統訓練,
讓她擔心自己失去對「贏」的控制。「當你跳出來做另外一件事之後,你還要回去,你跳
出來的時間越長,你回去越難。我害怕在這個過程中迷失了自己。」
各種擔憂彼此疊加的時候,還有一個更要命的問題——年齡。
丁寧今年27歲,在這個年齡,劉國樑已經退役,張怡寧也進入了運動生涯的最後一年。如
今,丁寧是女隊年齡最大的球員,比隊裡年紀最小的隊員大10歲。和年輕時候的自己相比
,她的恢復時間越來越長,「原來再累睡一覺就沒事兒了,現在是睡一覺也沒啥用。」更
大的刺激來自訓練,「你知道我在那兒呼哧呼哧,她們打得面不改色,我是啥想法嗎?」
在《人物》採訪丁寧期間,馬龍做了爸爸,早些時候李曉霞與相戀多年的男友結婚,被問
及感受,丁寧答得很快,「羨慕。」
陳彬理解丁寧的「不想听」和「不想打」,「一個27歲的女孩子,她也想享受生活,你以
為她真是鋼鐵強人啊?」但陳彬依舊要扮演那個「忽悠」丁寧繼續打下去的人,因為「責
任」,「你說乒乓隊現在這個樣子,需要丁寧來穩定軍心。」
聯賽間隙,丁寧要去哈薩克斯坦領國際乒聯年度最佳女運動員獎,她有點擔心自己的狀態
,「又要走遠了。」
「沒關係,走得再遠,還能找到回來的路就可以了。」陳彬答。
回來的路上前景未知,孤獨卻變得越來越清晰。
從5歲到27歲,丁寧22年的乒乓生涯中經歷了無數次告別。2009年張怡寧結婚,婚禮上,
丁寧抱著她哭。「她說你走了我怎麼辦。你就這麼把我放這兒了怎麼辦呢?」張怡寧說,
「她說完了我也得走啊。」
2012年倫敦奧運會,由於拿到當年的世乒賽女單冠軍,丁寧取代郭焱獲得了奧運會的入場
券。得知消息後,丁寧在回住處的大巴上哭了一路,覺得對不起郭焱。郭焱反倒很平靜,
「對前輩最好的致敬就是超越他。」這位拿過兩次世界杯女單冠軍的球員,在自己15年的
國家隊生涯中,經歷了三次奧運會,三次無緣。
曾經,拿到大滿貫的張怡寧跟丁寧說,高處不勝寒,你越站在上面,你會覺得越孤獨,當
時的丁寧並不能理解。現在,她正在經歷和張怡寧一樣的孤獨,「朋友少、懂你的人少。
就像我現在這樣,你都是自己跟自己鬥,沒有人能理解你。」
2017年初,一位與丁寧年齡相仿的球員離開國家隊,和她同齡的球員幾乎只剩下了劉詩雯
。丁寧10歲時和劉詩雯第一次搭檔雙打,後來兩個姑娘先後進入國家二隊,又打到一隊,
成為主力。
不久前,丁寧難得地主動提起2020,她對陳彬說,如果真的要打到東京,她特別希望劉詩
雯能陪她一起,「這樣還能有個人相依為伴。」
「 20年,你們倆在一起又並肩作戰過,又競爭得非常激烈。有的時候你也會想,如果有
一天她先離開這兒了,或者說我先離開這兒了,突然間你是不是也覺得挺孤單的。好像走
了一個以後,你會覺得說,哎呦,」丁寧頓了頓,「好像就沒勁兒了。」
2017年12月的一個下午,國家訓練總局乒乓球館五樓,圍擋把28張球桌分成4個區域,頂
燈開了一半,快要結束訓練的丁寧正在一個人練發球。那是整個場館裡唯一一張拱形桌腿
的球桌,桌面的藍色像一汪水,桌沿上寫著「 LONDON 2012 」。丁寧把球拋起來一個一
個打過去,對面牆上張貼著一則被放大了數倍的新聞,藍底黑字,標題是——《日本乒乓
球員伊藤美誠:希望東京奧運會中國隊也站在領獎台矮的那邊》。
作者: Mariobrother (馬力歐兄弟)   2018-01-12 18:22:00
好文推,16年拿了就變繼科了
作者: supercha (洽洽)   2018-01-12 18:45:00
作者: edcrfv732 (iamiris_0123)   2018-01-12 20:56:00
只能推
作者: qwasedrf456 (RxLaw)   2018-01-13 00:48:00
推個
作者: thirstyguys (向前行)   2018-01-13 19:48:00
好文推。把個性上固執與堅持的一體兩面,冠軍之路教練與之磨合的不易,寫得挺深入,很有意思的報導角度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