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直通賽?破人才閒置之困?誰解乒協新政深意
國乒水準由於處於世界頂端,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2018年中國乒協
出臺了新的國際賽事球員選拔辦法即是一例,新辦法最大的變化是鼓勵新人冒尖,非國手
也有機會躋身國際大賽。該辦法公佈後引發各界熱議,網路和民間均出現各種不同的解讀
聲音,有觀點聚焦于國乒參賽和選拔體制的改變,認為這將取代國乒原有的“直通賽”模
式,或損害部分現役國家隊頂尖球員的切身利益。
為此,乒協對新規專門做了解釋,新辦法旨在應對國際賽事大幅增加的新形勢,球員
選拔的範圍將更加廣泛,而且原來的“直通賽”選拔機制在一些重大國際賽事選拔上繼續
保留,由於參加國際賽事總人次增加,每名運動員都會得到更多的機會,“讓更多的運動
員參加國際賽事,通過國際賽事達到練兵的目的,體現中國乒乓球專案的集團優勢”。
即便如此,受劉國梁卸任國乒總教練餘波的影響,乒協出臺任何新的改革舉措,都會
被部分人聯繫為“去劉國梁化”。還有媒體認為乒協此舉與中超聯賽2017年推出的“U23
新政”類似,為新的奧運週期考察選拔球員,但由於政策向年輕球員傾斜,一些實力中等
的球員生存空間或被擠壓。在網路新媒體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個個都是通訊社,眾說
紛紜,莫衷一是。
與此同時,世界其他乒乓強國也對我國乒壇新規的出臺保持密切的關注,畢竟作為世
界第一乒乓強國,其內部的賽制與體制改革絕對是牽一發而動全球乒壇的大事,會深刻的
影響未來國際乒乓版圖的劃分與重構。有媒體報導,德日乒壇資深人士對中國乒協新規紛
紛發表了評論,有觀點認為中國乒協此舉重新“造星”的意圖相當明顯,主動改變乒乓大
國“人才閒置”之困,借助國際乒聯改革積分、賽制的大背景,化危機為契機,把更多的
乒球好手推上國際賽場的舞臺,並通過他們的優異表現和強力衝擊,從數量與品質上繼續
保持和鞏固中國選手奪冠的成功率。
不得不說,作為國乒幾十年來的“傳統對手”,日本與德國人確實看出了我國乒壇發
展變化的一些內情。畢竟我國乒乓球的舉國體制,以及規模龐大的“乒乓人口”基數支撐
了我國幾十年來的乒乓霸業,製造和產生了眾多的乒乓冠軍,遠的不說,近的不乏張繼科
、馬龍、許昕、樊振東這樣的超級選手,在各級比賽中橫掃千軍,獨孤求敗。
但我國的乒乓球運動員培養體制更像一個典型的金字塔,只有站在塔尖的極少數人才
能獲得掌聲、鮮花和榮譽,而金字塔基底的大部分運動員只能在激烈、殘酷的上升通道中
淪為過客,這也是常常被業內人士所詬病的地方。事實上,每一個世界冠軍背後都有眾多
“陪練”在默默支撐,無數的乒乓人從各個角度為塔尖的運動員奪冠做出巨大的貢獻,眾
多父母、家庭為了培養一個職業運動員不惜傾盡所有,默默付出,而這些人在原來的競賽
體制下獲得的回報與付出難成正比。因此,乒協此次新規的出臺,在某種程度上兼顧了“
幕後功臣”的群體利益,含有一些看似簡單,卻十分合理的全域式考量。
事實上,那個曾經帶給我國巨大榮譽的傳統乒乓球競賽、選拔體制,正面臨國際乒聯
改革變局的巨大壓力,特別是國際乒聯在今年開始採用的“參賽場次與積分直接掛鉤”的
積分政策,讓我們的一些國家隊精英球員從積分榜上瞬間滑落,老資格隊員不堪賽程之累
,後繼新人卻遲遲沒有上場機會,這就是我們目前所面臨的中國式“人才困局”。
客觀的說,任何改革都會有陣痛期,在1月22日結束的2018年國際乒聯匈牙利公開賽
上,中國隊囊括了本屆比賽的成年組所有4項冠軍,並在U21比賽中收穫一項女單冠軍,向
世界宣告——誰才是真正的“宇宙最強天團”。但小將牛冠凱、於子洋和張薔均在資格賽
中遺憾出局,按照乒協新規,他們將招致暫停一次巡迴賽參賽資格的處罰,輿論擔心給小
隊員們增加心理負擔,或成為新規的犧牲品。有專業人士透露,國乒隊內其實一直有個“
輸球被停賽”的不成文規定,乒協此次只是把原來的“潛規則”明確標示出來而已。對年
輕隊員來說,得到大賽的鍛煉機會才是最寶貴的,強者會在失利後更成熟,在挫折中快速
成長。
總而言之,對乒協新規的評價,無論是肯定或否定,都應該而且必須放在這些客觀環
境的變化之局中去綜合衡量。不要先入為主帶有色眼鏡看問題,也不要一葉遮目不見泰山
,更忌諱狂妄自大不作變通。讓更多年輕球員走向世界舞臺的大方向沒有錯,不能因某個
球員輸一兩場球就武斷的認為“打臉”新政,世上哪有常勝將軍?我們也期盼乒協在新政
的具體實施中能不斷總結,完善細則,打磨出一套更科學合理有效的制度,引領國乒未來
之路走得更加順暢、坦蕩,延續中國乒乓的光榮與夢想。
http://sports.sina.com.cn/others/pingpang/2018-01-29/doc-ifyqyuhy725379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