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羅拉石窟-凱拉薩神廟 ※~
圖文網誌版: https://blog.xuite.net/sirius99/blog/590039668
(這是個被耽擱很久才終於完成的遊記)
印度的歷史相當複雜,除了少數短暫的大一統王朝,多半是列強相互爭鬥的局面,這
個起那個落,疆域不斷交錯改變,令我花了很多時間仍常陷入混亂。但以初學者角度,還
是能將其劃為北方印度河恆河、中部德干高原、南印度,各別來看。而在十世紀前的這數
百年,兩河間處於「笈多」後的分分合合,南印度「帕拉瓦」正興盛,德干高原上則由「
遮婁其」所主宰。
「艾羅拉石窟」在德干,看似應跟「遮婁其」較有關係,直接影響的卻不是他。早期
的印度教區域大多由「卡拉楚里」(Kalachuri )王朝操刀,他承接了資助「阿姜塔」的
「伐迦陀迦」部分領土,在被「遮婁其」併吞前,很認真於此地開鑿了數十個石窟。
假使由最北的耆那教地盤往南走,就會進入這一區,遇上「二十九號窟」(Dumar
Lena),這一窟挺有意思,建造者似乎被「象島」之景深深撼動過,便在此致敬了一番,
格局上同樣有著雙中軸、四面開敞的主聖堂,幾幅以濕婆為題的雕畫也配置在相同方位的
門廊,不過在精緻度還是比不上「象島」,據說是因為當時正遭逢「遮婁其」的進攻,只
能草草收尾。
而從這邊下了穴梯,經過瀑布、聖湖、及幾座相對平實的小窟,會見到很多文獻都提
到的「二十一號」(Ramesvara Caves)。此窟前方有神牛「南迪」守護,大門口恆河女
神手持淨瓶,站在海獸「Makara」身上,模樣嬌俏。廳裡的雕刻也相當精彩,除了常見的
濕婆主題,往右看還能找到骷髏身軀的「Bhairava」,長幅的「Saptamatrika」更是亮點
,不同女神組成的「七母」有著各自裝扮,神情姿態都十分傳神。
若是自由行,肯定就這樣一路仔細看去吧,偏偏我是被旅遊團綑綁,接駁車呼嘯開著
,直接就越過了這一區,來到位處中段的「凱拉薩神廟」(Kailasa Temple),開鑿的王
朝也隨之飛躍,換成擊敗「遮婁其」的「羅濕陀羅拘陀」(Rashtrakutas)。根據考據,
始建「凱拉薩神廟」的應該是初代王,不過將重點結構完成的是二代王「Krishna I」。
不同於過往石窟都是由側面鑿深進去,這座相當鬼斧神工,是從丘頂下挖,在不斷地削減
中,生出一棟佈局繁複的龐然廟宇。也由於它的華美與特殊,是整區唯一要收門票的建物
。
繞過花圃朝其邁近,外牆高高聳立,僅讓裡頭的堆疊冠頂露了些輪廓,牆面的上段相
對簡約,不知是無暇完工,還是被毀損,下段則壁柱成框,有諸多神衹騎著各自坐騎。據
說「蒙兀爾」曾想摧毀這區域,神像的缺損顏面搞不好就是他們手筆。經過安檢,望了望
兩邊的「象頭神」與英姿颯爽的「杜爾加」,於門路正前接迎的是「吉祥天」,她頭頂有
大象揚鼻灑下祝福之水,形構所謂的「GajaLakshmi」。從這邊挑個方向往裡拐,就是很
令人訝嘆的中庭景貌了。
應該是為了讓神廟在山坳間浮透,它被設計成雙層建築,底層不具空間功能,所有的
廳室都在樓上,門樓、前殿、主殿由空橋搭接,從低處望去便彷彿一座座峰岩疊延至後方
山巒。且為了視覺上的豐富,它也如「三十二號窟」一般,將左右中庭的石材化為大象與
高聳立柱,遙遙呼應。儘管大象已經頹殘,因為地形優勢,象徵天地連結的立柱又更高了
,柱身在折曲間以紋帶襯飾,再轉為神明的小龕室,參天的氣勢讓我不禁想起埃及的方尖
碑。
門樓此側也與外頭呼應,各色人像或相依擺舞、或駕著戰車騎射,保存狀況相對較好
。這些雕作到了前廳這棟,華麗度又爬升一階,「支提窗」如陽炎,冠於龕室之頂,諸多
小人偶奮力表演,有的在柱頭托撐、有的手持半環物探出上身,其餘則交互搭接攀爬,成
了繁複的飾框。居中的主題很微妙,有資料說是毗濕奴的化身「Narasimha」,這化身一
般都是個將魔王剖腹的兇狠人獅,眼前的雖同為獸臉,卻有位女性緊抱他腰,奔跑的腿往
後踢得高高,看起來就像是負心漢被追摟著說「不要走」,很讓我噴笑。
這樣的人物妝點在連通空橋旁成對地靠擁、熱吻、含笑相視,於轉角處蹦躍飛騰,而
後在主殿轉為疊層的帶狀鑿刻。據資料所言,南方這區講述著「羅摩衍那」、北側則描繪
了「摩訶婆羅多」,只知大綱的我一如既往,辨不清每個條帶是搬演著哪個段落,對前者
,還能盯著裏頭的捲繞藤葉,猜測當中的細密小人或許是「哈奴曼」率領的猴子大軍。後
者滿滿的戰車箭陣,便只能在眼花後直接放棄,根本不可能分出是哪場戰役。
有學者說神廟若用築砌得花費百年,逆向開鑿反倒快,畢竟不用花時間把建材拉到高
處,塑形和雕刻也能同時進行。而「Krishna I」雖僅花了十餘年便完成主體,感覺也有
取巧,可能為了在生前看見全貌,神廟的後半相對沒那麼精緻,改走粗獷路線。留白的牆
面下是或正或側的象群,當中穿插雄獅與長角奇獸,幾處殘破的區段顯著獅象相撲的動感
。
不過本該對稱的構體,卻在南牆多鑿出個凹窟,呈現了「Ravananugraha」。這場景
下處以多臂撐舉的是魔王「Ravana」,上方是他想搖撼的「凱拉薩山」,刻在此廟主殿挺
為貼切。但「凱拉薩山」既為濕婆居地,結局可想而知,儘管小神們慌張、「帕爾瓦蒂」
驚恐縮依,濕婆氣定神閒單腳一踏,便定住了一切。
有看到文章寫著,這區曾以廊橋與環圍山腰接連,當仔細望著窟上的陽台,還真留了
些崩後的破碎痕跡。若有廊橋應也挺便利,因為接續的幾代王不僅在神廟本體添加裝飾,
也往外發展,在南北山腰都挖出佔地頗大的多層副殿。沒看過誰描寫裡頭情景,或許尚未
開放,而對只被給了四十分鐘探索的我,也沒本錢去滿足好奇心,就算鑿於一樓的環廊神
祇展列,鑽去瞄個幾眼後,還是得回歸本體的繞行路線,
一般行儀多半是順時針,但可能已習慣靠右走了吧,總是一回神才發現自己又逆向環
行,也罷,反正不是信徒。神殿北面的石色望來比南面斑駁,原以為是修補後的色差,仔
細一看應是早年曾在壁外又上了一層塗面,而後彩繪,前殿那座殘餘得較多,且經過近代
的重新上色,可以清楚看到框邊的斑斕圖騰。此外,空橋下還能找到兩幅大型雕刻,主殿
這側是以瑜珈坐姿冥想的濕婆,前殿的就比較費疑猜,通常該是以動感的破壞之舞作對應
,這尊儘管十臂張揚,卻像在耀武揚威,若要說是斬魔型態,神情又不夠兇狠。
參透不出的我想直接上樓,怎料階梯居然是設在主殿左右,前殿反倒沒有,這樣的參
拜路線挺弔詭,導致爬上去的我陷入幾秒鐘的猶豫,到底該直接進主殿,還是先去了解前
段。選擇後者的我走上空橋,兩端比對,主殿多了個以象群守護的門廳,頂頭一群小人合
掌朝天禱唸,模樣相當逗趣。前殿則奉了「南迪」,四壁素簡,因此目光又轉移至外部的
刻鑿,方才在樓下只能看些輪廓,這回倒可以近距離觀察細節。
再過去的空橋通往外門的二樓陽台,能由此繞至圍牆。儘管視角與在中庭時類似,多
了點高度景緻還是有差,也可將石象、高柱、殿閣同時納入眼裡,可惜仍舊無法看到主殿
頂,那兒刻烙著大型蓮花,有四隻雄獅守護花心綻生的冠冕,或許真得照網路所說,從外
頭小徑蜿蜒爬到丘上,方可一覽無遺。
由於所剩時間不多,我加快腳步走回主殿,僅能藉門投入天光的殿內相當昏暗,就算
有文章說天花板殘留了幾處彩繪,也無法找出作驗證。倒是粗壯方柱在幽深廳中成列而展
,很具氣勢,當距離拉近,能見柱上葉藤攀纏成帶,支提刻窗中有神祇盤坐靜思,某些帶
紋還以無數小人拼組,不知正上演著什麼故事。主殿盡頭自然是濕婆的聖堂了,照慣例奉
著「林伽」,幾許點綴的小花為信徒們的心意,就是不懂某些觀光客為何這麼惡質,偏要
在別人家刻下自己的名字。
聖堂的兩側各有一門,好奇走去,原來是連通殿後高台的小繞行路線,而幾個團裡大
姐像早破關完般,在陰涼處坐著閒聊。她們看到我一臉訝異:「要集合了耶,你怎麼才來
。」彷彿我就是隻到處瞎轉的迷途羔羊。唉,難道只有我覺得時間遠遠不夠嗎?掌握著最
後分秒,我快步繞看,為了襯托聖堂的主塔,這兒在邊角另設了五個副塔,每座的牆面都
鑿了大小龕室,框邊繁複,人像擺舞飛天,甚至還有一尊刻意背轉身,展現其曼妙臀線。
這些或呈錐頂、或呈長拱的塔群很有既視感,想了想,是挺類似「馬哈巴利普蘭」的
五戰車及海岸神廟。看來學者的說法真有其事,由於打造「馬哈巴利普蘭」的「帕拉瓦王
朝」在都城「坎契普蘭」也建了風格相像的「凱拉薩神廟」,「遮婁其」佔領後相當喜愛
,便師學過去,成了「Pattadakkal」的「Virupaksha Temple」,而當「羅濕陀羅拘陀」
興起,傳承了相關技藝的工匠再次被招集,兩個一東一西、相距千里的建築文化就這麼有
了血緣關係。
所以,若哪天發現塔尖的層層堆疊其實與埃及或瑪雅相關,是不是也不該意外呢?我
不禁狂想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