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尼波山 ※~
圖文網誌版: https://blog.xuite.net/sirius99/blog/590372562
(這是個被耽擱很久才終於完成的遊記)
早上在「佩特拉」外看過了「摩西之泉」,然根據聖經敘述,率領眾人北行的他其實
並未走至應許之地「迦南」,而是由接任者「約書亞」完成。由於缺水期間民眾終日吵鬧
,甚至幾度質疑「應許之地」只是胡扯,摩西情緒已差,所以當神交代可用杖令石吐水,
他不但怒擊岩塊、語氣惡劣,甚至忘了說這水是神的恩賜。於是約和華惱怒了,懲罰他至
死也無法進入「迦南」。
不知是否時代風情使然,舊約裡的神相當情緒化,施罰也狠,違抗他、不信他便大肆
奪命,就算只是意外觸犯規條,同樣得死。新約裡相對心慈,讓耶穌代行後,就是些自然
奇蹟、醫病復生威能,即便哪方的行為再離譜,好像也沒什麼奪命之舉,是最後看不過去
,才藉羅馬之手使「耶路薩冷」覆滅。所以摩西若換個時代,會否便有不同命運呢?我在
狂想中看著窗外岩砂荒茫,車也在此時駛上了「尼波山」(Mount Nebo),聖經裡摩西的
止步之地。
下了車,步道立了一根模樣挺特別的碑柱「The Book of Love among Nations」,紀
念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公元兩千年的到訪。它半側光滑、半側嶙峋,遠看像老者的側
臉,近觀的紋理呈書頁,當中有著人臉疊嵌,似故事主角的情緒搬演。不過根據資料,書
頁其實併合了妥拉、聖經與可蘭經,也就是期望「猶太」、「基督」、「伊斯蘭」這三個
同源宗教能和平相處,永無紛爭。
循路往前,旁側又有一塊超大的豎立圓盤,標牌以「The Abu Badd」稱呼,不知是譯
自哪地方的語言,簡介寫著它原位處鄰近村莊的修道院,是防禦用的封門滾石。這很令人
疑惑,那個年代有這麼險惡嗎,還是因穆斯林鐵騎長年肆虐,連修道院都得用上如此堅實
的防衛?不禁趁著拍照時伸手偷推,果真紋風不動,這也挺合理,既敢立於此,就已先預
防了我們這種手賤之人。玩鬧之際,視野也出現一棟教堂,底牆堆石古樸,上段疊合的卻
嶄新,尾堂延伸舊時輪廓呈弧圓,頂簷則斜向交錯切劃,為現代喜好的簡練。這就是「摩
西紀念堂」(The Memorial of Moses)了,正向的門面在另端,得從旁繞去。
這條走繞的步道同時也是展望台,據說神雖禁止摩西進入「應許之地」,仍感念其辛
勞,引他攀上此山,在生命終結前以眼確認這一路的冀求追尋。一塊圖板貼心指了死海方
位,循線找去,據說可以望見背側的「昆蘭」、更遠的「耶路薩冷」和「伯利恆」,稍往
右偏,則有較近的「耶律哥」。可惜今日雖晴,遠方卻一片霧濛,即便努力辨識,連死海
的水色都沒找到,遑論更遠的聖城了,能見的就是山下連綿的荒丘,幾簇依附在綠洲的小
村莊。是有種遼廣的空寂,讓人感懷天地之闊,也有種舒朗,誘人御風飛翔,不過對一個
帶著無數子民,由埃及遠道而來的領袖,恐怕不免有些失望吧?還是,當年的氣候景貌其
實不是這樣呢?也或許再行過腳下這片荒野,真有茂原淙川,流著奶與蜜。
一路走望至面西的廣場,這兒在牆邊豎立了一根纖長鐵柱,柱身由墨色小金屬塊堆疊
,有線束似蛇攀繞,蛇首棲伏的柱頂如翼揚展,感覺別有寓意。不甚意外地,其典故也是
來自舊約,當時民眾抱怨一路所見只有荒蕪,不免對神語出侮蔑,上帝便派了毒蛇纏咬吞
噬,造成大幅死傷。這樣的神威讓民眾感到畏懼與懺悔,經過神的首肯,摩西依從指示造
了銅蛇高掛於柱,凡被蛇傷到的,都能在仰望中獲得醫治,蛇杖也因此成了醫者的徽印、
摩西的象徵。而在此,創作者更添入了耶穌的經歷,將杖與十字架融合,若能誠心信仰奉
獻,便將獲得慈心照料。
與蛇杖相望的,是教堂的門面,但不知是資金問題或刻意為之,不僅雕琢闕如,方門
圓窗也簡單切削,僅有窗花細膩纏勾,隱著唯一的輝華。即便有些失望,當走進堂門精神
便振奮起來,並非是裡頭有著反差式的華麗妝點,而是它就像間考古博物館,兩旁殘柱縱
劃,側廳全是千年前的馬賽克。
彷彿想弔我們胃口,領隊帶著大夥繼續循中廊前行,這部分看來皆為新建,呼應著外
頭門面,依舊素淨簡約。條狀的細木天花板下長凳橫列,該是視覺重點的主祭壇持著樸實
,只以十字蛇杖讓信徒緬懷。花窗雖將視線勾留,依稀像有摩西擊石、置蛇、及離世,窗
面過小就令人難以確認。
如此看過了梗概,我便領得了期待中的探索時間,走上為保護古物而架高的金屬廊道
。被稱為「Diakonikon」的北側廳歷史可追溯至六世紀前期,末處是鱗狀拼磚簇擁的洗禮
池。池呈十字,有階梯行入,其中一端被挖為凹盆,或許是給小嬰兒用的,而在池前攤展
的廊板就是此堂精華,鍊形的花框中,有四列靈動的鄉居百態。
最頂的一列可見牧民為保護拴在樹旁的牛,挺身對抗飛撲的獅子,再過去有相幫的兵
士。往下則是狩獵場景,在獵狗的驅趕下,他們持矛躍馬,面對黑熊野豬的拼死反擊。殺
伐的氣氛到了第三列轉為祥和,果樹豐收、羊群肥美,與坐望的牧人形構出恬靜與自在。
至於最底的主題,就比較難定義,彷若進貢般,有袒裸上身的綁辮黑人帶來鴕鳥,披袍戴
盔的男子牽著斑馬與駱駝,妙的是駱駝身上還有花豹的斑點,莫非千年前真存在如此的奇
種?
北側廳的旁牆也掛了滿滿的馬賽克,儘管較為殘缺,年代其實比前述作品晚了數十年
,且原本的位置是在地面。不曉得是不是反偶像派的影響,當年主事者決定把整區鄉居生
活覆掩,改替上圖騰式的拼組,框線在走繞中或轉為圈環,或呈四葉草,當中是些瓜果花
卉。我一邊望著,一邊好奇考古學家是如何把整層磚無傷撬起,又是在何樣的契機發現下
方尚有更精微的作品。
古教堂的佈局不算對稱,兩旁的隔間隨著時年作了好幾次的修改,而最後一版的南側
廳被切分為二,將靠祭壇那端的也劃為洗禮堂,可以看到弧尾有個小井池。井旁的馬賽克
較具變化,銘文、樹列、悠閒漫步的獸鳥,其餘空間則填以方塊磚花。
與其相鄰的另間是「Chapel of Theotokos」,「Theotokos」為東正教對聖母的稱呼
,祭壇位置有兩根短尖柱,不曉得是壇桌的殘遺或啥別的物事,壇前在羚羊互望中,拼繪
了一棟小建築,可惜已殘破到難以辨認身分,缺失嚴重的尚有廳中的狩獵圖,很令我懷疑
是有心人士的破壞。因此,能端賞的只剩配襯於旁的圖騰了,有菱形的拼花及迷宮狀的轉
折,此外還有挺別緻的框邊,它似彩帶拋擲後的翻騰,不同色階疊出的立體感相當逼真。
這類很具創意的圖騰除了出現在側廳,也於大廳的兩個邊廊展演,藤蔓在勾捲間探長
出抽象的葉紋,中處雖僅是方圓的堆疊,卻化生為纏結,相互交錯著也流動著,簡單的用
色竟顯得斑斕。饒富興致地研究了好一陣,我隨大隊走出教堂,外環地帶看似無物,其實
在拜占庭時期皆是「Siyagha Monastery」的腹地。從解說圖板來看,這修道院以剛訪過
的教堂為核心,不斷擴建,當年應是朝聖客川流不息,可惜現在都只剩下隱微的牆礎了。
繞回的途中,我們在那塊立起的大圓盤處稍作逗留,因為旁邊有個臨時的展示場,簡
易棚架下放了兩大塊馬賽克作品。它們是從山腳小鎮開挖出來的,據學者的研究,古時那
兒曾有個「尼波城」(City of Nebo),因著摩西的相關典故,教堂無數,而比較小塊的
,便是來自其中的「聖喬治教堂」。儘管有一半已殘毀,剩餘部分仍呈現了孔雀尾羽的華
麗,葡萄藤圈繞成一個個框環,當中鑲著捐獻者的肖像,行儀的他記印了那年代的衣裝。
隔壁稍大的那塊說是「Upper Chapel of the Priest John」的殘遺,名稱指涉的約
翰,似乎是當時的「馬代巴」主教。由於疊層的圈環採用了齒狀的葉種,捲繞間便顯得狂
野。構圖上每層都有敘事邏輯,以中央人物為軸,可見獵手在慵懶雄獅的坐望下與熊搏鬥
,牧者為保護自家小羊投石驅趕野豬。最顯眼的是一尊大地女神,她不僅以水果為頭冠,
拎起的巾袍也盛滿了豐收物產,兩旁則有青年持供品敬祭。框邊同樣沒敷衍,多色併聚的
走線折轉著,與另種纏紋勾圍成框,於是不同鳥類交相間,主教亦以其炯炯雙目,望著堂
殿成了飛砂。
附近另有間簡報館,擺列了「尼波山」區域找到的陶製瓶罐,某些仍存著拜占庭時期
的彩繪,在一些殘柱與小幅馬賽克作品間,也有教堂兩個時期的佈局俯視,掛於牆的殘片
被置回原位,得以相互比對。小模型則顯示了全盛時期外觀,諸多屋房於山頭簇擁,宛如
當年民眾對摩西的帶領企盼。
舊約沒有詳細記載摩西的埋骨處,只提了耶和華將其葬於此區的某個谷地,讓我不禁
在回程中又俯望著眼下丘巒。據說他活了一百二十歲,四十年於埃及王室的優渥生活、四
十年於牧野的恬淡,到了八十又迎來另個轉折,率著子民在異地迷茫,這樣的人生歷程,
應沒人及得上吧。那若挪去神話式的渲染,少了類似十大降災、紅海分水的片段,純粹留
下與當權者的攻防、身處幻象迷音的掙扎、對無理民眾的統御,這樣的他又是怎樣的故事
呢?
或許,就只是一本無法賣座的勵志小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