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網誌版: https://sirius99.com/?p=29104
(造訪時間:2023年)
週日下午的目標是英國東南角的「坎特伯里」(Canterbury),雖然知名度不高,它
可是有世界文化遺產的。由於距離遠,儘管有高速車班,還是得花一小時多,外加從「格
林威治」回「聖潘克拉斯車站」也要時間,所以十一點就得輕軌、地鐵一路轉車了。
原先的計劃是把它放在週六,清晨就過去,但前一天遇到鐵路罷工也沒辦法,行程大
搬風後只能讓中午這樣虛耗。況且「坎特伯里」附近其實也有,閃過那區段已是不幸中大
幸。抵達的第一個景點是「Westgate Gardens」,顧名思義是設在古城西門旁的花園,由
於花種繁多,秋時仍有春妍,外加小溪穿流,就成了網美景點,我本來想拍張空景,偏偏
她們為了磨張照片可以無限擺拍,沒時間跟她們比耐心的我只能將就了。
順著溪流走,沿岸的小屋雖僅是簡單的疊磚簷瓦所組,交切的線條搭襯綠意,外加波
光爍閃,便是幅清幽鄉景,難怪被很多網誌推薦。然才走了一小段,便發現接續的河岸莫
名坐滿人,還有阿伯站在河中望著遠方。疑惑盯了一陣,瞄到「小鴨划水比賽」的字眼,
太神奇了,是真的會有大群小鴨在加油聲中笨拙游來嗎?好想看啊。
結果,站了一會兒河面依舊沒動靜,只能在自我想像中折回「西門」。這座號稱是英
國自中世紀遺留的最大城門,雖已沒了長牆翼展之勢,併立的圓塔仍顯威勢,看資料它一
度成為監獄,現在則是複合了酒吧的歷史博物館。
穿了過去,除了由石色小教堂改建的市政廳,兩旁不乏歷史悠久的老房,有的號稱中
世紀就存在了。四望中,主街在「King Bridge」與一條支流相交錯,反射性望了過去,
沒想到居然有船伕帶遊客在撐篙。既有這生意,想必如此在城中蜿蜒應頗具景致吧,可惜
我是個行程滿檔的忙碌人。
支流另側被一座附帶教堂的醫院「Eastbridge Hospital of St Thomas the Martyr
」蓋在上面,看介紹裡頭滿有古老氛圍,滄桑色澤的木構、傳承自舊時的用具,還附帶個
雅致花園,近期卻似乎沒打算開放。相對老醫院的石色古樸,鄰近建於十九世紀的博物館
「The Beaney House of Art & Knowledge」走的是花俏路線,山牆下凸肚窗外探,門簷
以獅鷲撐舉,除了弧躍窗框,牆面還施以馬賽克圖騰,同樣誘人進去觀訪。
主街有岔路拐向遊覽核心「坎特伯里座堂」,但其餘兩處被收為世界遺產的關門時間
較早,就先擱著續往東走。途中有座以鐘面橫探的「Saint George's Tower」,它是被「
一戰」摧毀的教堂殘遺,過了此就會出了早年城牆護守的界域,街景也逐漸變得清冷,但
當拐個彎,便會切入挺有歷史意義的「Via Francigena」。
這是條從「坎特伯里」通往「羅馬」的古道,指向英國東南角的「多佛港」,十世紀
大主教「Sigeric」去見教宗領取敘任披帶時,就是這麼渡海去歐陸,翻過阿爾卑斯山,
長達一千八百公里。由於在中世紀「坎特伯里」可是與西班牙「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
齊名的朝聖點,有不少信徒就沿著這條路辛苦跋涉。
意思意思體驗過一小段,一座拼拼湊湊像努力復原後的塔門,標誌著另個被收入世遺
的「聖奧古斯丁修道院」,但另個點「聖馬丁教堂」關得更早,就繼續略過,在稍遠的荒
僻岔路找到後者外門。它的庭院已變成墓園了,若在台灣,大家應該會退避三舍,在歐洲
卻形成了景致,當地人會像逛公園般,沒什麼顧忌。其主體同樣低調,就是棟被林樹半掩
的屋閣,僅入口有座塔門。
雖不起眼,它其實是英國最老且仍持續使用的教區教堂,建於六世紀,那時統治這裡
的是「肯特王國」,法蘭克公主「Bertha」遠嫁過來,便也帶來信仰,在此設了私人禮拜
堂。它還有另個歷史意義,當「奧古斯丁」奉教宗「額我略一世」之令來英國傳教時,便
是以此作初始的根據地,先獲得王后的支持、讓國王「Ethelbert」受洗,之後才有「聖
奧古斯丁修道院」的修建、「坎特伯里座堂」的誕生。
走了進去,裡頭的結構一如外在簡樸,顯露木架的拱狀屋頂,幾許雕作懸掛,較為斑
斕的是藉窗花透映的日光。窗花記述著歷史,除了「Bertha」,也能找到還未成為法國「
Tours」主教的「聖馬丁」,他當時仍是個羅馬士兵,正割下一半的袍子給乞丐。牆側一
些台架孔洞亦有典故,或曾放著舊時祭桌、用具,或曾插著雕有耶穌的十字架,若沒搭配
管理員貼心遞上的說明紙,應該都會被忽略而過。
教堂分為兩區段,外頭的建於「Bertha」時代,裡頭的又更早,是三世紀,不過經過
千餘年的更動,其實滿難看出差別。妝點相對繽紛了些,有管風琴的配襯,主祭壇則以花
藝、彩巾烘托上頭的花窗。窗以十字架上的基督為主體,兩側描繪了「Bertha」、其夫婿
、以及「奧古斯丁」的事蹟。在堂內感受一陣與古老歷史的接軌,再出來繞望一圈,辨分
結構在年代上的差異,就可以朝「聖奧古斯丁修道院」折返了。
修道院早年的入口有兩個,一個是稍早望見的石塔,可通往其墓園,另個較具雕琢的
主塔門要再往北。現在的觀覽入口在南邊的遊客中心,進去買了票,能看到靜態、動態的
解說,以及滿牆的展物。展物相當雜,人像、具雕紋的石拱、裝飾拱肋交會處的臉譜、陪
葬用的鉛質主教帽。儘管每樣都挺殘缺,仍被當寶收藏,因為修道院在「亨利八世」的一
紙命令下,已幾乎被拆沒了,只有這些能追溯過往。
穿出遊客中心,雖早有心理準備,當看到眼前的草野荒蕪,遠方殘牆孤立,仍不覺慨
歎。怔望幾秒,拍了照,我走到遺跡的西端,這兒設有「門廳」的標牌,並以圖板讓人能
循散列的石礎,自我建構。當時國王「Ethelbert」賞了兩塊地,「奧古斯丁」將在這裡
砌建的教堂獻給聖彼得與聖保羅,城裡的獻給基督,也就是目前座堂的前身。初代的自然
較小,照復原圖,是棟上層縮窄、尾堂成弧的「盎格魯-撒克遜」廳閣。後來的增擴,也
為了紀念沒有拆毀,而是朝東串加。
不過在「征服者威廉」到來時,一切都改變了,即使他信仰基督,仍依其喜好,大破
大立,全替換成所謂的「諾曼式」。可能還留有古繪可追跡吧,圖板上的新堂有著闊偉門
面,拱狀列窗為身紋,塔錐如嶺起落。
可惜目前也只有北牆供人懷想了,弧框、壁柱,這之間填填補補,不知還能堅持到何
時。從資料看,百年前它仍有門塔相依伴,即眼前綠樹張展之處,搖搖欲墜的高聳塔牆有
種殘缺美,若沒有因安全性打掉,這個角落應該會成為觀光熱點。而這區之所以存留,倒
不是當初有誰懷了慈心,只是「亨利八世」把牆後的院長宅邸改成小宮殿,牆石上那些紅
磚便是修築後的結構。
抬望過續往前走,在瞥過「外前廳」、「內前廳」的標牌後,會進入中廊區段。它兩
邊隱有初代堂的側廊「Porticus of St. Martin」及「Porticus of St. Gregory」,是
曾經的埋骨地,前者給包括「Ethelbert」的當時諸王,後者留予大主教,也就是目前架
有簡易遮簷的區域。會特意保護,是因為成為初代「坎特伯里大主教」的「奧古斯丁」正
是長眠於此啊,也因為他,這職位有了英格蘭教會主教長的地位,加冕典禮都需由其主持
。
正前是教堂的十字交會處,經開挖綻顯的柱礎排列呈八邊形,頗為特別。這緣自於初
代堂跟東面的聖母小堂最早並未相連,十一世紀的院長「Wulfric」便在此砌起一座塔狀
圓堂,說是遊經法國「Reims」的靈感。圓塔有沒有完成無從得知,因為很快就在「征服
者威廉」時代被改建成高聳方塔,僅剩眼前的地下結構。
柱礎如石陣,很讓人思緒脫逸,胡編起奇幻故事。莞爾後再往東望,尾堂在那現著帶
環廊的弧狀輪廓。但真正的尾堂其實由階台墊高,且已被拆毀,目前可見的只是地下墓穴
。即便如此,由於形構相仿,仍可自行添加主壇揣想。
走了進去,在環廊繞行,很明顯周邊外擴了一間間小禮拜堂,除作為陵寢,也獻給不
同聖人,從資料看,當年可是特別將聖人遺骨挪出,奉入精美的祭龕,一線望去相當輝華
。而現在較顯眼的,只有中處略加還原的聖母禮拜堂了,拱狀石廳內置著簡單祭桌,記印
過往。
修道院的範圍不僅於此,尾堂之外,還能見到小棟的「Church of St. Pancras」遺
下的門拱。往北,則是以四方迴廊延伸的起居區。這邊的房閣被剷除得相當乾淨,很需要
想像力。按照復原圖,廊東本來有寶藏室、議廳、相當長的寢室,背後的闊地另建了醫院
和附屬禮拜堂。廊北為餐廳,前方的多邊牆礎曾經是水塔,後方有間六角廚房。但現在還
留存的只有廊西了,當年「亨利八世」因再婚問題跟教廷翻臉,將一堆修道院解散拆除,
卻看上這區屬於院長的宅邸,以沒收之名修成小宮殿。
宅邸由教堂殘遺的那道牆開始,有私有禮拜堂、住所、大廳一線展開。因著此院名氣
跟隨之而來的財富,據說當年裝飾得極度奢華,但即便有國王經手,目前也難再追跡,多
半只剩圍牆,大廳則由於「聖奧古斯丁學院」的接管,能以圖書館的新身分在原地屹立。
見一隊家庭朝那方向探去,很令我意動,查看時間卻該往主教座堂推進了。努力遏止
了好奇心,循原路折返,將眼前石群施以各種想像。「亨利八世」亂拆的行止雖令人唾棄
,倒微妙地為英國打造了幾處奇特景致。「聖奧古斯丁修道院」比較可惜,留下的算少,
某些則以大幅面的花窗窗櫺、殘牆斷柱,形構一隅迷人的頹傷。
可惜這些地方多半交通不便啊,像另個被收為世遺的「Fountains Abbey」,就得轉
好幾趟車,獻祭一整天,迫使人在抉擇後留下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