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文] 念完四年大學只剩負債?你贏的是時間,

作者: cradredtade (☆☆☆☆☆☆☆)   2016-11-19 21:24:02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54568
文:陳詠崴 YONG WEI, CHEN(高雄人,1994年生,政大企管系畢。曾獲縣市級文學獎若
干,作品散見各網路媒體。)
在網路時代的篩選機制下,我們的「同溫層」幾乎厚過地球板塊。天天滑著社群網站河道
一般的頁面,人們以為自己見識了全世界,結果卻只是在與自己相似出身、相似學歷、相
似社經地位的人的言論中反覆遊走,宛如被山神牽著鬼打牆。
就像這篇近期在網路引起喧然討論的「念完大學只有負債」說,也是直到被《壹週刊》轉
載,才在今天出現在我的資訊攝取圈圈,整整遲了一個月。
影片的作者是在網路上有數萬追蹤者的山曉黃(梗黃),現職夜店公關,根據他的臉書頁
面,同時兼做主持、拍片、通告等娛樂相關工作,並以發表搞笑影片,在近來成為相當典
型的網路紅人。
山曉黃以「年青人你們還在因為要不要上大學煩惱嗎?我今天來分析給你聽」為標題自拍
影片,發表自己對於年輕人讀大學的看法。其論點主要是:如今年輕人讀大學已沒辦法對
出社會有幫助,相比之下,不如提早進入職場開始賺錢,比大學畢業後背負學貸要實際得
多。
當然這個論點的適切性還可以再討論,但網路上似乎更多的負評是衝著山曉黃在影片中傲
氣逼人的態度而來。自古來說教勸世者無數,盛氣凌人的時而有之,我想在此先屏開他的
態度不談,用我的觀點來加以評析。
身為一個不特別突出的大學畢業生,從來不敢以這四年的經驗自居,去教導別人什麼。但
我想正好以我尚未出社會,山先生缺乏大學經驗的基礎來說,出發點對等,互相交流意見
仍是有其價值的。
關於台灣的大學學歷浮濫一事已非新鮮話題,弊病一直存在,卻礙於政治經濟的角力遲遲
無解,但在探討其價值之前,我想先談談教育制度在這個社會的功能。
一談教育,大多是人直覺其價值就在於提升人們的智識,這是其一,但我想教育制度存在
最大的功能,是在於社會階層的和平轉移(一如民主制度的功能是在於政權的和平轉移)

現代的社會階層是有兩種維度所構成的,「財富」與「長相」。其實不難去想像,在其他
條件相同的時候,比自己更有錢/更好看的人,客觀上確實可以得到更多的機會,進而去
擁有較好的生活品質。財富是家族世襲的,繼承性非常高,而長相雖然有其變數,但往往
還是有跡可循的。因此我們常常說電視上的明星「高富帥」,就是標準的「人生勝利組」

想像一個如果沒有教育制度的社會,那社會階層金字塔的頂端,就會一代代被傳統的「人
生勝利組」固定佔據。考試升學教育一方面僵化學生思想、徒然激化競爭壓力,但另一方
面,確實也提供一個相對便宜的管道,使原本中下階層的子女能以最少的成本,和所有人
站在同一起跑點上,甚至以自己的自制力去超越他人(當然有人會抗辯,紈絝子弟還是會
得到更多的教學資源啊,確實如此,但如此已經比直接各憑本事,進入職場改善許多)。
當然,以約定成俗的國英社自來論斷「學力」未必合理,但教育制度的存在,的確為原本
二維價值的社會,外加了對貧者相對有利的新維度。因此這多少能回應山曉黃的第一個論
點,讀大學對於找工作沒有幫助。我想這種說法對,也不對。
如果依照性質區分的話,可以把大學的各種科系大略分成三類。其一是「完全職業相關科
系」,像是醫學、法律、會計,這些科系有相當明確對應的職業,而這些工作因為考選資
格限制,除非接受該科系一整套的訓練,不然學生也幾乎沒可能進入該行業;其二是「高
職業相關科系」,像是電機、教育、商學相關科系,對應的工作在社會上有相當程度的供
給,而有相關科系的學歷,的確在技能或形象上更容易獲得老闆的青睞;其三是「低職業
相關科系」,像是歷史、哲學、數學,除了學術領域之外,社會上少有跟該科系直接相關
的職缺,因此若進入職場,多選擇不限科系的工作。
我想山曉黃會認為沒有必要去讀的,想必不是第一類。他的論點——或許是源於他的社會
觀察——有一個很重要的假設,那就是高中畢業的起薪是22k,就算大學畢業,起薪仍然
還是22k。
依此,我想他所要談論的應該是在傳統志願排名上,落在中後段的大學中,第二、三種學
系的畢業生處境(尤其是第三種)。
以我自己在國立大學商學院四年的觀察,知名的大企業在選才上,的確對於社會階層有相
當的偏好。
例如說,大型企業常常在學期間有實習生計畫,對於文科生開出的缺額大多不須特定的專
業能力,唯常常要求流暢的英文。因此甄選簡章常用全英文書寫,繳交資料更有俗稱
Resume, CV的固定格式,有時有全英文面試。除此之外,HR(人力資源部門)篩選的標準
即是學歷、在校的活動履歷,由言談間展現的自信、領導力、組織合作能力、創意能力等
等主觀因素。甚至有公司會自辦智力測驗。
因此迫近畢業的商科生們,履歷的累積成為同儕間共同緊張的話題。履歷的疊加性是相當
明顯的,雖然沒有什麼量化的數據說明,要有多好的履歷才有好出路,但無形的比較壓力
是不明說的默契。累積好的經歷,就更容易找到下一份好的實習/工讀計畫,同時離畢業
後的求職競爭又更近一步了。
大學課程中所教授的內容,在將來工作真的用得上嗎?
三到五月大學徵才展,國立大學的校園不乏許多知名企業設攤,介紹自己來年的徵才計劃
。徵才展有共同默契,在頂尖大學的場次會有特殊的「儲備幹部」計畫。視企業的政策而
定,有些是能保障直接以中上級等進入公司,有些企業則是有量身定做的計畫,讓儲備幹
部能快速在公司各部門做輪調,後直接進駐總公司。
凡例以上種種,乍看之下不就是經歷比學歷更重要嗎?其實並不。現代企業徵才龐大而細
密的人資體系所形成的慣例,幾乎牢牢地跟高等教育所形成的階級重分配結合,而因學歷
不符而被排拒在外的年輕人,從開始就無法打入其中。
他們別無選擇,畢業後改去務實從事的那些工作,也就正式山曉黃口中的,不論高中大學
去做都一樣的,22k的職缺。即是社會相當功利的一面。
但是嚴凱泰說過,經歷比學歷重要啊。山曉黃的影片裡也引用了同樣的一句話。且慢下來
,我們先來看看嚴凱泰的身世。
嚴凱泰中學時期就讀台北木柵的再興中學,後留學美國,完成高中與大學學業之後回到台
灣,接手父親的裕隆汽車公司,隨後才開始了身為企業家,在商場上開展他的創業者雄心
。這就是問題的答案,嚴先生的個案裡,他本不需要所謂「學力」的維度以完成階級重分
配,在他的新鮮人生涯裡,也無需去找工作。
再回到一開始的問題:大學課程中所教授的內容,在將來工作真的用得上嗎?
以嚴凱泰先生大學就讀的企業管理學系為例。縱使在台灣,企管系也幾乎是每間大學的必
備學系之一,普及率之高。在大一企管系所修的課程與其他商管學群大致相同,像是初級
會計、微積分、經濟學、民法等等商業的基礎學科,自大二以後,因著學校而有所差別,
主要學習行銷管理、供應鏈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資訊管理、財務管理等等商業理論,輔
以其他選修的管理理論,或者企業實習的安排。
以一個商管學群畢業生的角度,在出社會之後,確實很難找到能夠應用所謂微積分、經濟
學等等學科的職缺,而對於種種的管理理論,四年紙上的文獻探討確實也對於進入公司,
幫助非常有限。
就像是一個長年會被拿來開企管系學生的笑話:才剛出社會,誰要讓你管理呢?比起直接
就業,當然,大學所學的知識可以說是「相當用不到」的,連號稱就業方面相當有幫助的
商管學群尚且如此,想其他更偏向學術的科系,勢必學生是更嚴重面臨了這個問題。
但大學存在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呢。是該成為職業訓練所嗎。抑或應該為社會上的學術研究
者保留講習的場所呢。在現代,這仍是爭論不休的話題。
山曉黃對於大學的觀點是非常實用性的,像是對於學貸的負債。
許多媒體都統計過大學生四年所需的花費,公立大學學費約25萬、私立約50萬。台灣大學
制度一大歪斜之處,也就是獲得較多資源,畢業後對於履歷加值作用最高的學校,學費反
而負擔得更少。亦有統計加計四年無工作的生活費,不論公立私立,四年下來的花費(或
負債)都約莫在100萬上下。
於是山曉黃在影片裡的敘述合理,以大學四年的時間工作,確實能夠存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而這些錢即是「原本要讀大學應付的花費」。
他的立論是,四年在職場存錢,苦幹實幹後多少能達到四、五萬的月薪,此時相比於大學
畢業生的兩萬兩千元,看起來確實是令人稱羨。然此一論點有一些邏輯上的瑕疵。
花四年時間認真工作,得以從兩萬二的薪水提升到五萬,或許是人人皆然。那大學畢業生
在他們畢業四年以後,同樣也能達到四、五萬的薪水,只是先後順序,時間問題。既然結
果相同,如此一來差別就只剩這大學四年,接近100萬的支出。這100萬元是否就可以視為
對一個大學生,四年之後能夠有所加值,進而取得高起薪的工作的一項投資呢?
山曉黃說,大學四年畢業後獲得了三樣東西:一堆朋友,兩萬二起薪和負債。
在現代社會階層、傳統學校志願排序以及雇主的喜好高度重疊的社會,一個大學畢業生的
起薪是否為兩萬二,非常殘酷地,往往由大學的志願決定。而選擇了大學,同時也選擇了
你四年後那「一堆的朋友」,一間大學匯集相似學力的人,施以相同的教學方針,畢業後
各自開始從事類似性質的工作,翻譯成網路時代的語言,大學四年,決定了一個人未來人
生的「同溫層」。
這樣的事並沒有對錯,卻是當代的社會現狀。山曉黃也說,如果想要進大公司的話,還是
好好把大學讀完吧。不同的說法,殊途同歸。
大學是否有讀的價值?對於在傳統志願排序後位的學校、求學的目的是以求職為主的大學
生,確實是學無所用,卻要付出大把代價。
這麼去比喻好了,當代社會就像是一棟百貨公司,每一個樓層各自有不同的功用。大學教
育就像是那一座電梯,年輕人可以選擇搭乘,憑自己的努力到達某一個樓層,終其一身在
那裡深入、耕耘;搭電梯需要等電梯,需要時間,當然,他們也可以選擇直接走樓梯上二
樓,或者就在一樓努力生活。有些人出生就在五樓、十樓,這都沒有對錯,亦無好壞。
一輩子一次的際遇選擇,很難去論斷其價值。時光一去難倒回,至少以台灣社會目前的現
狀,不讀大學直接就業的選擇幾乎是不可逆的,也很難在以後重新補齊,而不付出更多代
價。我想,山曉黃的四年說贏的是時間,輸掉的也是時間。
後記。除了上大學價值的辯證,山曉黃的立論還有一些不夠周全的地方。像是每一個職業
都有其不同的壽命週期,同時,也有對應的發展上限,並不是說在一個職業十年、二十年
,薪資的金額就能逐年無限制地提高。也因此提早進入職場,就不再像是他說得有那麼大
的價值。
另外,許多工作雖然有相當好的待遇,但週期是有限的。像是許多人夢想的空服員、運動
選手,甚至是山曉黃自己從事的夜店公關。在自然人的體能與相貌的限制之下,到了一定
的年限必須轉換跑道,幾乎是這類職業的必然,我想這也是所有人在考量自己未來目標中
,不可去遺漏的一點。
在影片的末尾他還舉了跟女朋友結婚的例子,這點我選擇不加以評論。畢竟以他實用性的
思維,還是圍繞著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男生找一個對象成家是實踐自己人生的一
個階段,並向親家擔保自己一定能夠「養」家,在婚後不讓家庭主婦的女方「餓死」。或
許因生活圈的不同,人對於婚姻的想法也相當分歧,在此尊重。
最後,主觀地,我想分享一個讀大學給我的收穫。在四年形形色色、好或壞、充實或空虛
的教育之後,我學到的只是對各種事物更多的思辨,在第一時間更難以去評斷。我想就自
己而言,就算有一天我能有50萬的月薪,或許我還是很難信誓旦旦地面對鏡頭,去教導現
代的年輕人些什麼吧。
責任編輯:李牧宜
核稿編輯:楊之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