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上一篇的指針,這次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我對於面盤配置比例的心得
先要說明的是這裡所謂的"面盤",包含了一支錶鏡面內的所有元素
即面盤、刻度/時標、指針及附加功能的顯示區塊(最常見的就是小秒針盤)
以下就一項項來看
1. 指針: 分針跟秒針應該要切齊分/秒刻度,如此才便於讀時
雖然這原則應該很基本,但不知為何很多錶都沒做到
時針的長度相對較不會造成讀時的困難,但如果能把握同樣原則當然更好
2. 時標: 常見的時標不外乎阿拉伯數字、羅馬數字或單純棒狀
不論是哪一種,尺寸上除了要和面盤大小配合,最好也能和時針長度配合
不過我認為時標最常出問題的是和獨立顯示區塊相碰時的取捨
這方面可能沒有標準答案,但最好是尋求兩全其美的設計,切東切西通常結果都不好
3. 面盤: 若是面盤有額外的裝飾,如UJ的內圈機刻紋,內外圈的面積比例
或是選用的裝飾質地也很重要
4. 附加功能顯示: 除了小秒針盤外,常見的還有計時盤、第二地時間、曆法顯示等等
以最常見的小秒針盤來說,還是要放在面盤半徑的中心點最為平衡
但能做到的錶款並不多,因為小秒針軸到時分針軸的距離直接決定於機芯
使用通用機芯,或是沿用老機芯的結果就是小秒針盤的位置不合比例
有些品牌會使用一些面盤設計的技巧來欺騙視覺
例如在過度靠內的小秒針盤外加時標、加字,或者是乾脆加一整圈外圈(像tachymeter)
但相信各位看過這一段之後就不會再上當了
https://imgur.com/XtNUfQ4
接著以上圖的UJ 1140L來一一檢視上述要點
我認為它的設計比例幾乎都符合上述原則:
1. 時分秒針長度都切齊刻度,且分針尾端折彎以減少讀時誤差
2. 棒狀時標除了長度適中、和時針搭配良好外
五點鐘和七點鐘的時標也完全沒受到小秒針盤的影響
尤其此錶的小秒針盤非常大,更顯現出設計時的整體考量
3. 面盤時標圈的寬度、內圈的網狀機刻紋和小秒針盤的方格機刻紋搭配起來相當和諧
4. 小秒針盤的位置幾乎是完全置中,顯示錶殼和機芯的搭配良好
或許有人會覺得小秒針盤面積過大,但既然沒切到時標我就不介意
而且加大的秒針長度也更便於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