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記者之推斷沒有太大錯誤,這筆帳到底要算在誰頭上呢?
http://udn.com/news/story/1/1784531
華航罷工引起社會高度關注,社群網站上出現質疑,表示華航去年載客1468萬人次,比長榮多460多萬人次,營業收入為879.1億元,只比長榮多60億元;營業淨利為78.85億元,只比長榮多5億元;加計債務等非營業盈虧後剩57.64億,甚至比長榮少近8億元。華航為何飛得比人多,賺的錢卻比較少?
事實上,扣掉華航人事成本較高(其實也就是員工待遇福利較佳);兩家航空公司即使飛行班次相同,載客人數相同,因為雙方使用機種不同,購機財務結構不同,因此成本仍然不一樣:
蔡總統今天搭乘華航的777-300ER客機出國訪問。太晚引進777-300ER,堪稱華航近年機隊規劃最嚴重失策。華航於1999年決定,繼續增購波音747-400客機與貨機,而在載客較少的長程航線上,選用空中巴士A340-300。長榮則在2003年決定,以剛問世的777-300ER,逐步取代現用的747-400,於2005年起交機。777-300ER的載客量略低於747-400,但因改用雙引擎,因此耗油量較低。
不過隨著2000年代中期之後,國際油價不斷上揚,使得華航原本的規劃頓時見絀:747-400與A340-300都是四引擎,操作成本較高,加上飛機較早引進,客艙娛樂設施較陽春,使得在長程航線上大失競爭力。世界經濟大不景氣,航空貨運大跌,更使好幾架華航747-400F貨機剛交機,就得封存停在美國沙漠中。
長榮藉著777-300ER,在美加航線上痛打華航,華航後來雖緊急跟進,也訂購777-300ER,但直到2014年10月才服役,已經挽不回失去的優勢。目前長榮每周共有65班飛往北美各城市,華航只有37班。更嚴重的是,一旦市場環境顯示,當初的決策有錯誤,改正調整的速度,明顯瞠乎其後。
此外,華航因為半官方的身分,因此購機決策不是經營高層說了算,還必須由政府層層控制,一旦高層官員輪替,往往領導班子也跟著換,往往使得決策反應速度,遠遠落後長榮。
然而在業界,第一時間搶訂新機,是否一定就好?其實也很難說,因為飛機非常貴,一定會造成公司沈重財務壓力,更何況剛推出的機種,性能是否能達到廠商先前的宣傳,也不一定。因此機隊採購的決策,其實類似操作期貨,往往沒有標準答案。長榮當年在長程機隊上選擇777-300ER,結果飛機性能符合預期,又正好遇到油價大漲,因此明顯成為「利多」。
而在中程區域航線上,華航與長榮的主力,分別是A330-300與A330-200。二者相較,-300的機身較長,座位較多,航程也較短。長榮原本認為,A330-200航程較遠,可以取代長程機(747、777)部分航點。但隨著製造商不斷改良飛機性能,華航的A330-300,航程與操作成本已經與長榮的A330-200相去無幾,但卻可多載約30人。使得在區域航線上,華航的硬體又優於長榮,迫使長榮也向對手跟進,也購入A330-300。
也因為如此,華航的載客人次比長榮高了40%以上,但營運收入卻只高7%,主要因素就是華航的中短程航線比例高於長榮。而機隊操作成本較高,也導致「獲利率」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