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t-fat.net/blog/2013/11/13/401/
該是成立球探部門的時候了
日前中華職棒辦理新人測試,不但報名人數破記錄,錄取人數也破紀錄,媒體報導投手素
質普遍不錯,野手也有幾個獲得教練團好評,看來今年年底的選秀又很熱鬧了,應該是好
事一件。然而,目前不管是美國職棒(MLB)、日本職棒(NPB)還是韓國職棒(KBO),聯盟都
沒有在辦新人測試會的,用測試來對進入職棒的選手進行篩選,真的好嗎?
測試能看到甚麼東西呢?我看到的是投手球狂催球速,卻沒有幾球進到好球帶,控球好不
好不知道,至於變化球呢?就更不用說了,幾乎沒有看到好球,不曉得是不是用力催的關
係。重點是本壘區根本沒有打者,就算能好球連連也不能代表什麼,因為跟真實的比賽有
很大的差距。很多投手都曾說,賽前在牛棚的感覺,跟上場以後,完全是兩回事,因為場
上有打者,還有各種情況。這或許是為什麼日前日本職棒所舉辦的戰力外測試,選擇用比
賽的方式來進行,而非傳統的讓投手去丟牛棚,打者去打擊練習,因為這樣可以真正觀察
到選手在比賽中的情形,選進來用了以後,才不會跟當初有太大差距。
另外,測試就像考試,要把實力在很有限的時間內展現出來是一件很有壓力的事,以投手
而言,只有10球﹝直球變化球各半﹞可以用,投得好,評價加分;狀況不好,可能就名落
孫山。然而考試是一試定終生,中職的測試卻只是個門檻,獲得參加中職新人選秀會的門
票一張而已。歷年來通過測試卻在選秀會上落選者多不可數,過去5年高達60%最後未獲青
睞,有些人起頭重來卻一舉成為球隊中流砥柱﹝如官大元﹞,那這樣測試的意義何在呢?
如果能讓各隊的球探自行觀察,決定是否在選秀會上挑選,不是能讓整個挑選人才的過程
更簡單?有實力挑戰中職,卻沒有名氣的球員或許不用經過幾次的測試,能更早進入職棒
?然而中華職棒發展了24年,四支球隊僅有Lamigo 桃猿隊有全職的球探在長期觀察球員
,其他球隊雖各有1位球探,卻都還兼任教練,很少在球場出現,通常也是等到選秀前才
開始密集看比賽。也因為資料不足,選秀常常停留在開福袋階段,依賴名氣、或是認識人
的介紹;旅外的,就看看是打到哪個階層決定順位及薪資。球探部門,似乎還沒有個雛形
。
聯盟在選秀事上的插手,也是造成整個球探系統發展停留在原點的原因之一,在選秀會前
舉辦測試,無異於給了球隊一個大好機會,可以將平時較陌生的球員一網打盡。既然肉已
經夾到嘴巴前,又可以在選秀前抱佛腳,平常也就不那麼需要派球探去看他們比賽,至於
測試是不是一個好的、能評估球員能力的平台,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不單如此,儘管聯
盟也沒有球探部門,亞職賽前卻還派專人去各國情蒐,帶回來的資料直接給參加的中職球
隊使用,被寵習慣了,當然也就不會想要發展球探部門。
聯盟當然可以設立球探部門,不過主要工作應該在於幫助各隊訓練球探,而不是代替他們
去情蒐。尤其不少球探都是剛由球員的腳色轉換過來,並不知道球員的各項能力要用甚麼
方式來測量、評估,球探報告該怎麼寫。以中華職棒聯盟目前的情況來看,這方面知識恐
怕還不夠,像這次測試的跑壘部分,全世界都是從打到球的瞬間開始按碼表,到踏上一壘
壘包時停止,而聯盟的計算方式卻是從打到球後起跑時開始算,以至於大家都3秒多,比
鈴木一朗還快。實際上僅有1、2個人到一壘的時間不到4.3秒,以整體來看,這批球員的
速度並不是很理想。
球探部門比較像是球隊砸錢的『投資』,跟球隊的戰績、票房沒有直接關係,所以職棒發
展了這麼多年,各隊最多只有1個球探。放眼世界,韓國每隊至少5位;日本已達雙位數,
1990年代時不再舉辦球隊測試;美國甚至達半百,各隊已經不太理會由大聯盟所提供的業
餘球員球探報告。球探部門似乎是一個職棒發展程度的指標。完善的球探系統可以讓球隊
不再當選秀冤大頭,好的球員能提早進職棒,並且馬上做出貢獻。應用在洋將上也是一樣
的道理:對於球員的球技與人品有多一層的了解,能降低汰換率,減少人事開銷。
中華職棒,該是跨出這一步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