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那個夏天畢業,我就這樣魯蛇魯了7年。算算人生,11年浪費在科科。
師範體系大學 生科系 4年
112研所 生科院 3年
畢業科科慘業 4.5年,薪資最高領41K,最低24K。
(研助 25 m + 醫材經銷商 專案 14 m + 畜牧業經銷商 業務 17m)
這4.5年,我換過8個老闆。用老闆用的很兇。
在生技業面試一再被質疑我是個問題人物,因為都待不久。
我承認我讀科科讀得很開心,讀書過程也是很優秀,報告難關算小菜。
在生技業每個聘用我的主管都稱讚我的能力,但薪水就那麼低,我很優秀,
但生技業比我優秀的人太多,外商藥廠好缺我就是搶不贏,我就是魯蛇!!
2016-2019這個版還很活躍,我也看了很多職涯文章分享。
現在我也想分享給各位,希望新人趁早覺悟,趁早離開苦悶的舒適圈,
或許你沒有意識到自己在苦悶的舒適圈,但你可以問問自己,
你對於這樣的薪水跟人生滿意嗎?
2016~2019我有嚴重的憂鬱症狀,曾經每個月回診拿安眠藥。
因為我覺得我很努力,但為什麼我的薪水低成這樣?綜合了各種因素,我活在負循環裡。
2019在正視到自己的健康與人生,我回到當研究助理的工作上。
但這一次我決心轉職,這研究助理工作我做了一年四個月,當初看內容,
是我曾經想過的興趣(寫程式)。雖然老闆很鳥,但只要對我有益處,
我就都接了下來,除了研助做做實驗維持實驗室內容外,
寫paper、帶外籍博班生、帶高中生科展、寫國科會計畫、醫院IRB申請、寫各大醫院計畫,
這些我都接下來做。然後原則不變,我趁著工作之便利,藉著教授要我畫各種視覺化統計圖的理由,
我去旁聽了電機所的python與機器學習一學期。聽著聽著覺得很有興趣,又不難,
演算法有些就是高中數學而已。結束了課程後,我自己報名參加了Cupoy的資料科學馬拉松,
自己再練了60天循環。後來就遇到了離職,想聽故事我以後再細細描述。
接下來就是2021年,離職後我徹底不想找生技業工作,
因為面試好多地方,薪水真的就40K起跳,面試時我好像乞丐,
多要個幾K都會被嫌棄我沒能力。有退休的中研院院士新創的老闆從臺北殺到南部來找我加入他們的,
我心裡也放棄了。我繼續自己一直在Coursera上找ML的課上。
然後2021年中疫情爆發,我就順其自然休息在家,上了一些心靈成長課,
讓自己不要那麼惡性循環。2021八月看到免費的職訓局AI課程,也就報名上到年底。
2022年年初我去考了潛水長,身邊有兩群人在找我餐飲業創業,但我心裡想著我想當工程師。
就這樣逼自己找到了一份南部鄉下的軟體工程師職缺,2022年5月份32.5K試用期三個月。
我拿著我當研究助理的態度,學新東西。
很快的三個月過了,8月份調薪41K。
但因為7月的時候公司的老文化激怒到我,我7月中就開始開履歷找六都的工作。
我7月底就拿到了50K*13 的offer。接下來就是拿offer談offer的過程。
現職32.5K >現職41K*12 >台北 offer1 50K*13 >現職 46K*13 >新北 offer2 52K*14 > 新北 offer3 60K*13.5
最後拿了offer3,近日就職,也是另一個新的挑戰,但我相信我抱持著一樣成長型人格的心態,機會就是自己的。
這是完全跟生技業不一樣的職場面試體驗,軟體業願意跟你談,願意給你調薪。
打開履歷offer自動送上門,你投了履歷,拿到面試機會也很高。
在生技業我像一個乞丐去要一份工作,在軟體業,我就是個人可以選擇自己技能想要的。
在生技業過去的經驗被挑三揀四,在軟體業,別的同事跟主管都驚訝你一個外行人怎麼能力這樣行,反而開始看你過去的經歷。
從七月份到現在,我受寵若驚,也是感動得哭了好幾回。
其實有非常多的故事、觀點、細節想分享,但先分享至此。希望對在看文章的你有幫助。因為薪水在軟體業真的是奈米戶,就只能來生技業版分享,對我的經驗有疑問之處歡迎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