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上士道〈奢摩他〉 (31) pg339L3~pg339L4
子二、特於後二波羅蜜多學習道理
(續)丑三、止觀自性
───────────────────────────────────────
【慈尊於《莊嚴經論》云:「應知諸法名,總集為止道,應知妙觀道,思擇諸法義。」】
───────────────────────────────────────
.彌勒菩薩在《莊嚴經論》當中說:「應當知道緣諸法之名,凝聚收攝就是奢摩他安止
作意;應當知道毘缽舍那妙觀之道,就是進行觀察思擇所緣諸法的真實義。」
■ 解說──(1)
1.前二句「應知諸法名,總集為止道」解釋『安止』,後二句「應知妙觀道,思擇諸法
義」說明『勝觀』。
2.譬如,一切有為法是無常的,不以各別的法當作所緣境,一切有為法都攝在五蘊中,
就以五蘊當所緣境來修止(不須要各別去安住,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的體性,以共通
無常的體性為所緣境,叫做諸法名總集或總集諸法名)。妙觀察之理是思擇諸法的法
義,以分別的智慧,觀察思擇法的自相或共相,觀察諸法的別相總相,是觀的體性。
3.一般談到止觀,『止』是指內心收攝的情況,『觀』是指內心開啟的情況,這是針對
對境來說。當內心放在對境上,完全專注收攝、凝聚焦點,稱為『止』;當把心放在
對境上,心思打開去分析對境本身的本質是何性質?差別特性有什麼?它的暫時、究
竟性質等,這些性質一項一項區分清楚,這種活動稱為『觀』。
4.就『安止』而言,對境是指名的部分,就『勝觀』而言,對境是指義的部分。止的意
思指,在名言(名稱)上安住即可,不必進行分析,心要安住收攝在對境名言上,不
散亂到其他地方。觀的意思指,把對境的意義是什麼詳細作分析,把對境的意義分析
得十分深邃、廣大。
■ 「應知諸法名,總集為止道」是在名言上、名稱上安住收攝,解釋安止;「應知妙觀
道,思擇諸法義」在意義上思擇,說明勝觀。名是止的對境,義是觀的對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