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共中士道.思惟集諦〉 pg169L13~pg171L7
己一、正修意樂
庚一、明求解脫之心 庚二、發此之方便
辛一、由於苦集門中思惟 辛二、由於十二緣起思惟
壬一、思惟苦諦生死過患 壬二、思惟集諦流轉次第
癸一、煩惱發生之理 子一、正明煩惱
───────────────────────────────────────
第二,由集諦門思惟流轉生死次第分三:
一、煩惱發生之理,二、彼集業之理,三、死沒及結生之理。
今初(煩惱發生之理)
【成辦生死之因】,雖俱須惑業(起惑{煩惱}造業感苦{生死流轉}),然【以煩惱而
為上首】。若無煩惱,雖有宿業超諸量數,然如種子,若無潤澤及其土等,定不發芽。如
是諸業缺俱有緣,亦定不能發苦芽故。又【若有煩惱,縱無宿業,無間新集,取後有故】
。如是亦如《釋量論》云﹕「超度諸有(三有:欲界、色界、無色界)愛,非餘業能引(
非業能引餘),滅盡俱有(俱有緣:煩惱)故。」又云﹕「若有愛(對三有貪愛),仍當
出生故。」是故【開示煩惱對治極為重要】。此復賴於先知煩惱,故於煩惱,應當善巧。
此中分四(煩惱發生之理分四):
一、正明煩惱,二、如何生起之次第,三、煩惱之因,四、煩惱過患。
今初(正明煩惱)
【煩惱總相】者。如《集論》云﹕「若有法生(例如接觸色、聲、香、味、觸等境界
),即便生起極不靜相(煩惱心所),由彼生故令心(心王)相續(煩惱心所推動心王趨
入對境造作相應之有漏業),極不靜起,是煩惱相。」謂若何生,令心相續,極不寂靜。
各【別相】(煩惱別相)中有十煩惱──
【貪】者:「謂緣內(五蘊身心)外(色聲香味觸;五欲)可意淨境(因顛倒分別之
增益,執為可意淨境),隨逐耽著(追逐緊抓不放),如油著布難以洗除。此亦耽戀自所
緣境,與彼所緣難以分離(不斷增長)。」
【瞋】者:「謂緣諸有情(有情眾生)及苦(苦受),苦具謂刀杖荊刺等(會產生苦
之工具或處所),發恚惱心,發粗猛心,於彼諸境思作無義(於彼諸境作傷害對方等無意
義之事)。」
【慢】者:「謂依止薩迦耶見,緣內外之高下好惡,令心高舉,高相隨轉。」
【無明】者:「謂於四諦(四聖諦﹝苦集滅道﹞,世出世間之真理﹝知苦、斷集、證
滅、修道﹞)、業果(﹝業決定理、業增長廣大、所未造不遇、已造業不失﹞,﹝十善業
道﹞,﹝業果輕重、具力業門﹞、﹝異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士用果﹞、﹝異熟果報、
異熟八因三緣﹞)、三寶(佛法僧)自性(﹝四聖諦、業果、三寶﹞等之內涵性質),心
不明了,染污無知。」
【疑】者:「謂緣諦等三法(四諦、業果、三寶),念其有耶、無耶?是耶、非耶?」
【壞聚見】者:「謂緣取蘊(五蘊─色、受、想、行、識),計我我所,染慧為性,
我我所見。其中『壞』是無常(壞滅),『聚』是眾多(積聚),為欲顯此所見之事,唯
是無常(常:不觀待生滅),非一(一:不觀待支分)之法,全無『常、一補特伽羅』,
故為立名曰“壞聚見”(薩迦耶見)。」(薩迦耶見:有部解“薩”意為“有”,“迦耶
”意為“身”包含五蘊身心,又名“有身見”。)
【邊執見】者:「謂緣薩迦耶見所執之我,計為常恆(例如人死後復生為人、畜生死
後復生為畜生,永不改變),或見斷滅,無從此沒結生當來(人死如燈滅),染慧為性。」
【見取】者:「謂緣薩迦耶見、邊見、邪見,三中隨一,及彼所依見者之蘊,執為最
勝,染慧為性。」(例如有外道的見解認為修無想定,至無想天或非想非非想天等處,以
此為涅槃解脫之究竟,執為最勝;非果計果。)
【戒禁取】者:「謂緣壞戒,可捨之戒,及諸行狀軌則,身語定轉,所有邪禁及緣彼
等所依之蘊,見為能淨罪惡、能解煩惱、能出生死,染慧為性。」(緣壞戒,如狗戒、牛
戒等諸行狀軌則,以為行此能得解脫;非因計因。)
【邪見】者:「謂謗無前世後世,及業果等(損減見),或計自在及勝性等為眾生因
(增益見),染慧為性。」
此十煩惱,是如《集論》、《瑜伽師地》、《釋五蘊論》,所出而說。
第二、如何生起次第者。……
───────────────────────────────────────
■ 此十煩惱,即是六根本煩惱的開展。《百法明門》提到六根本煩惱:「一、貪,二、
瞋,三、慢,四、無明,五、疑,六、不正見。」六根本煩惱中,“貪,瞋,慢,無
明,疑”為「五非見煩惱」,“不正見”包含“壞聚見(薩迦耶見、有身見),邊執
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為「五見煩惱」。「五非見煩惱」又稱為「五鈍使」
,「五見煩惱」又稱為「五利使」,合稱為「十使煩惱」,修行就是要斷諸結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