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六道眾生皆有"佛性"。

作者: ccclum   2014-11-11 08:45:37
首先我並不懷疑六道眾生有無佛性這個概念,倒不如說我相信無論是哪個界的眾生
必定存在著善的本性,而這個善的本性出自於悲憫、同理心態。
但問題來了......
說地獄眾生皆有佛性,餓鬼眾生皆有佛性、畜牲眾生皆有佛性。
如果我未處這三惡道之中,如何發現此三界眾生皆有佛性呢?
靠如實觀照(默照) 止觀不二,請問如何靠實修去察覺這三界眾生得如如本性呢?
閒聊閒聊,希望大家分享個人的經驗跟心得。
by juicelover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11-11 09:01:00
有情眾生為具有心識之六道有情,心上的空性是自性佛性。無餘斷除煩惱障與所知障,這時圓滿證得心上的空性為滅諦修行者以止觀雙運緣無我空性慧,現證無我空性慧斷除遍計我執煩惱,這時候是見道位,見道位為最初證得滅諦之聖者平常我們的心識較澄明時(心識的明分為心的世俗諦體性)會較能體會到佛說的四聖諦、眾生輪迴苦的現象道理。
作者: noonee (我和烤肉間只差一撮孜然)   2014-11-11 11:17:00
有時候我真的覺得長期幾千年以來大家把佛性這種事講的太玄以至於整個就像是遙不可及的神化一樣事實上佛性是很簡單的事 你我都做得到只是看你願不願意往那個方向去走而已真正讓體驗佛性這件事情變得很難的是人總是放不下種種的慾望 執著 和壓力就好像一個人講了幾年說要減肥 卻還是嚮往能好逸惡勞天天大啖美食一樣然後減肥成功就變成了一個遙不可及像是神話一般的美夢每天只是少了半公斤就自己覺得又進步了不少真正的問題是 從來沒有真心想往那條路上走因為有著無盡的 放不下的執著和慾望以及壓力
作者: newpp (!!)   2014-11-11 12:12:00
作者: buddhanature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2014-11-11 12:13:00
佛陀在經典多次提到:三惡道眾生苦多樂少。連行善都很難。何來體驗佛性?倒是佛菩薩化身可以用三惡道形象來牽引提升此輩眾生。先使脫離三惡道。再在人身時說法使脫離三界六道輪迴。先抱歉。在下回覆方向有誤。續:佛菩薩首要任務是使眾生脫離六道輪迴。所以這些修行者不一定要如實理解佛性。只要眾生能脫離三界六道便好。個人是推薦讀四本經透過空性來間接理解佛性。1,金剛經。(看成心經註解)2,六祖壇經,(看成金剛經註解)3,大珠和尚入道要門論(看成六祖壇經的註解)4,圓覺經。(看成佛性的註解)。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11-11 13:13:00
印度佛教佛典三藏中,彌勒菩薩《究竟一乘寶性(佛性)論》專門闡釋這方面內涵,藏文方面有《究竟一乘寶性論大疏》的漢譯,可參考:http://ttslecture.blogspot.tw/眾生皆有離苦得樂的本性,小至螻蟻上至天界的有頂天,乃至有的人想離開娑婆求生淨土,都是為了離開痛苦追求安樂例如為何吃飯喝水,為了離苦得樂,改變坐姿、睡覺時翻動、疏一個髮型等等,所有眾生行為的推動力均來自為了離苦得樂,這是心的本性,由此推動造就了世間萬法、能生森羅萬象,這是心的世俗諦體性,雖然眾生無一不想離苦得樂,但不了解確實的因果取捨,想要追求快樂反而招致痛苦,佛法告訴我們應該如何斷惡向善才能真正往究竟的安樂。眾生皆有佛性,即眾生都本具有離苦得樂的本性,若能依於佛法修行長養智慧,逐漸就能去向真實的安樂,究竟成佛,人身具有思惟抉擇分辨善惡好壞的能力,如果能善加學習成長,能為自他帶來利益與安樂,這都是心本具足離苦得樂的推動,這種內心具有離苦得樂的本能就是心性具有的增長性佛性,這是心的世俗諦體性,而心上的空性自性空是心的勝義諦體性。《優婆塞戒經》云:「善男子!譬如和合石因緣故而有金用,菩薩之性亦復如是。眾生有思,名為欲心,以如是欲善業因緣發菩提心,是則名為菩薩性也。」菩薩亦具有追求安樂離開痛苦本具的心性(佛性),透過佛法的修學了解善惡業的取捨,不獨為己,為利廣大眾生的離苦得樂發菩提心
作者: Uguar (零零漆)   2014-11-11 20:23:00
依照涅槃經見佛性是十地菩薩以後的事,佛時代十地菩薩的數量已經很稀有,何況是現在。到底佛性是經由修行自然而見還是本自具足,只需明辨道理能見,耐人尋味。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11-11 20:34:00
可先簡單的理解,佛性是眾生具有成佛的可能性,因為眾生具有離苦得樂的本能,只是對於正法如四聖諦沒有確實認識地獄道的眾生將來如果有機緣值遇正法修行,也能成就解脫
作者: feelthat (雲端傳送)   2014-11-12 06:46:00
依金剛經 觀心 開五眼 自然能見
作者: noonee (我和烤肉間只差一撮孜然)   2014-11-12 15:22:00
其實是講一樣的事情因為我們有重重的貪嗔痴的心障 一般人不容易放下大多時候是需要經過修行才能突破障礙所以到底是本來就有還是修行後才有其實是講一樣的事情
作者: smilelover (微笑情人)   2014-11-14 03:20:00
嗨! 3C好久不見 幫我占一下 一個月內人生是否會有重大改變 謝囉 ^_<
作者: ccclum   2014-11-17 16:28:00
真難回應。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