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地觀經 - 釋迦牟尼
#原:
『善男子!三界之中以心為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永處纏縛。譬如萬物皆
從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惡、五趣、有學、無學、獨覺、菩薩及於如來。
以是因緣,三界唯心,心名為地。一切凡夫親近善友,聞心地法,如理觀察,如說修行,
自作、教他、讚勵、慶慰,如是之人能斷二障,速圓眾行,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譯:
善男子!在欲、色、無色等三界之中,以心為主,能觀察自心的,會獲得究竟解脫,
不知觀察自心的,將永遠處在纏縛之中,不得自由。譬如萬物,皆從地生,這心法也能
產生世間及出世間,一切善惡五趣、有學、無學、緣覺、菩薩以至如來。由於這種因緣,
故知三界唯心,也像大地能生萬物,所以喻心為地而名心地。一切凡夫,若能親近善友,
聽了這心地法門,如理觀察,遵照善友教說修行,自己這樣作,並教別人也這樣作,相互
欣慶慰勉。這樣的人,便能斷除二障,很快的圓滿眾行,速得無上正等正覺。」
//////////////////////////////////////////////////////////////////////////////
破相論 - 達磨
【正文】
問曰。何一法能攝諸法。
答曰。心者萬法之根本。一切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則萬法俱備。猶如大
樹所有枝條及諸花果。皆悉依根。栽樹者存根而始生子。伐樹者去根而必死。
若了心脩道。則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費功而無益。故知一切善惡皆由自
心。心外別求。終無是處。
【譯文】
行者請益:為何這個法門就能夠總攝一切法門呢?
達磨大師回答:心就是一切萬法的根本,一切的諸法都是由心所產生,若能明
白自心,那麼一切諸法也都包含在其中。就像大樹的所有枝葉以及花果,都是
因為有樹根才得以生長。種植樹木也需存留其樹根才能成長,砍伐樹木則只要
斬除其樹根就必定不能存活,如果以明白自心的方向修道,那不僅很省力而且
非常容易成就,如果不以明白自心的方向修道,那不僅耽誤工夫而且毫無益處
。因此必須了解一切事物的善惡好壞皆是由自心所妄想分別所生,若要從心外
去探求真道,那將會永無成功的一天。
//////////////////////////////////////////////////////////////////////////////
最上乘論 - 弘忍
問曰:諸行人求真常寂者(一些所謂的學佛人),只樂世間無常麤善,不樂第一義諦
真常妙善,其理(守本真心之理)未見。只欲發心緣義,遂思覺心起,則是漏心。
只欲亡(滅)心,則是無明昏住,又不當(非佛理,不契理)理。只欲(因為)
不止心(妄心),不緣(思維)義(正法),即惡取空(放任而不自覺)。 雖受人身,
行畜生行,爾時無有定慧方便,而不能解了,明見佛性。(這)只是行人沉沒之處。
若為(如何能夠)超得到無餘涅槃,願示真心。
答曰:會(就)是信心具足,志願成就,緩緩靜心。更重(再一次重複)教汝:好自閒靜
身心,一切無所攀緣,端坐正念,善調氣息。懲(反省、觀照)其心不在內、不在外、
不在中間。好好如如(內心定的樣子),穩看看熟,則了見此心識流動,猶如水流、
陽焰(亦作"陽焱"。指浮塵為日光所照時呈現的一種遠望似水如霧的自然景象。佛經中
常用以比喻事物之虛幻不實者)曄曄(光明盛大的樣子)不住。既見此識時,唯是不內
不外。緩緩如如,穩看看熟,則返覆銷融,虛凝湛住(澄淨不動)。其此流動之識,
颯然(風吹葉落的樣子)自滅。滅此識者,乃是滅十地菩薩眾中(的)障惑。
//////////////////////////////////////////////////////////////////////////
觀心論 - 智顗(天台修禪寺沙門智者述)
彼觀心者若能一一通達。當生心佛想親近受行如四依也。門徒眷屬若於此無滯。
是真因行。真是法王子孫。紹三寶種使不斷絕。若不能於觀一念自生心一一念答此問者。
即是天魔外道眷屬。為彼所驅馳。方處三界牢獄未有出離之故也。
//////////////////////////////////////////////////////////////////
心要經釋 - 師利星哈
#原
「復於爾時聖觀世音自在菩提薩埵薩摩訶薩埵,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體性
歸空。」
#譯
謂於時導師安住真實寂境,主眾聖觀自在自然安住。「菩提薩埵」者,外義謂
依有學位;內義謂十地以上自在;密義謂甚深義自身。復次,菩提薩埵成就自利,
摩訶薩埵成就利他。「聖」之共義謂超越輪迴苦趣;別義謂報身眷屬;極不共義乃謂
覺性精義,即法身者。以自利故俯視內「觀」,謂自明義;為利他故外「觀」,謂善能
教導諸般根性徒眾;是故,彼等為自他輪涅之王,此其名義也。以經教之智,行者得以分
別輪涅;以覺性之智,能了其義;以無觀待智,諸法不二;故超越輪迴,離諸苦惱而悲心
顯發。彼「甚深」以其體性不顯為物故;彼甚深以其難言曉故;彼甚深以其超因果故,
唯證方知。「行」之義乃涵泳此義,是故照見實性不假觀待。照見之境乃諸蘊聚,五為
其數。「五蘊」者,共五蘊乃色等五;別五蘊乃五部佛;五蘊自性乃五勝智,諸蘊體性
清淨。由觀照而證具清淨之行者,乃已入修道次第者,具信者。觀諸法無有自性即為了義
;極真實之義乃空性;「空」性之義乃觀諸法空,非謂彼中無此;無生空性乃覺性本體
義;物壞之空仍為微塵;諸法與境無有自性方為真實義;如是智慧不假觀待方為
「照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