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阿姜查:靜止的流水

作者: Jonez (   )   2016-01-06 17:37:02
2010.07.02
 
                《靜止的流水》
  現在,請專心的聽,不要讓你的心到處跑,不要想其他事情,請觀想你現在正獨自坐
在山裏頭,或坐在森林的某處。現在,是什麼坐在這裡呢?只有身心,就這些了,坐在這
裡的這個軀體叫做「身體」;而此刻能覺知和正在思考的是「心」。這兩者也叫做名(na
ma)色(rupa),Nama指沒有形狀的念頭和感受,或其他四蘊:受、想、行、識,他們全
部沒有形狀。當眼睛看到有形狀的軀體,這軀體叫做色法,而覺知意識(心)叫做名法,
兩者合稱為名色或身心。
  現在,在這裡坐的只是身和心,然而我們卻互相混淆。如果你想要平靜,你必須知道
他們的本質。目前的心是未受訓練的,是髒的,不清淨的,我們必須透過禪修來訓練這顆
心。有些人認為:禪修有特別的坐的方式,實際上,行、住、坐、臥都可以禪修,隨時隨
地都可以禪修。三昧(Samadhi)的意思是「如如不動的心」,為了培養定力,你不必去
封閉心。有些人試著透過安靜的打坐,不受干擾,來讓心平靜下來,這就像死了一樣,修
「定」是為了增長智慧,而不是只讓心如止水一般。
  「定」是如如不動的心,住心一境,心停住在哪裡呢?他停住在平衡點上,然而,人
們禪修是努力的讓心靜下來。他們說:「我努力打坐禪修,但是我的心一分鐘也靜不下來
,前一剎那,它跑到一個地方;下一個剎那,它又跑到別的地方,我如何才能使它停止?
」你毋須使它停止,這不是重點。當所緣境生起時,心緊緊跟著所緣境。有些人抱怨:「
心跑掉,我把它拉回來;它又跑掉,我再度把它拉回來。」因此他們就坐在那裏不斷的把
心拉回來。
  他們認為:他們的心到處跑,實際上只是心在跑來跑去。例如,在這裡看這間大殿,
你說:「噢,這麼大!」事實上,它根本不大。無論是大是小,取決於你對它的感覺、認
知。事實上,這間大殿的尺寸,既不大也不小,但是人們總是跟著他們的感覺跑。
  從禪修中尋求平靜,你必須了解什麼是平靜,如果你不了解,你將無法獲得平靜。例
如,假使你今天帶著一隻非常昂貴的鋼筆到寺院,現在,假設在你來的路上,你把鋼筆放
在前面的口袋,之後,你把它拿出來,放在後面的口袋。現在,當你在前面的口袋找時,
不在那裏,你大吃一驚,因為你誤以為鋼筆不見了,你之所以大吃一驚,是因為你不知道
事情的真相,你很難過。無論是站,是走,來來去去,你都在擔心你丟失的鋼筆,你錯誤
的認知使你受苦:「多可惜!我前幾天才買的鋼筆現在丟了。」之後,你突然想到:「噢
,我去洗澡時把鋼筆放在後面的口袋。」一旦你想起來了,你覺得好多了,即使沒有看到
鋼筆,你已經很高興了,你不再擔心你的鋼筆,現在你很有把握,當你把手放在後面的口
袋時,鋼筆在裏頭。你的心一直在欺騙你,擔心來自你的無知;現在,看到鋼筆,你不再
疑惑,不再擔心。這種平靜來自了解問題,發現苦因(samudaya,起因)。一旦你想起鋼
筆在你後面的口袋裡,此時不再痛苦,是苦的止息(nirodha,熄滅)。
  為了讓心平靜,你必須觀察你的心。通常人們所謂的平靜只是心的平靜,而非煩惱的
止息,煩惱只是暫時被降伏,就像被岩石所覆蓋的雜草一樣,三、四天後,你把岩石搬開
,很快的,雜草又會再長出來,其實,草並沒有死,只是被壓住。同樣的,打坐時,心是
平靜的,然而煩惱並未止息,因此「定」不是肯定的事情。為了獲得真正的平靜,你必須
增長智慧。「定」是一種平靜,像岩石覆蓋雜草一般,過了幾天,你把岩石搬走,草又長
起來,這只是暫時的平靜。平靜的智慧就像把岩石放下,不再搬開,草不會再生長,這才
是真正的平靜,是煩惱的止息,這種真正的平靜來自智慧(以智慧劍斬斷煩惱絲)。
  我們把慧和定分開,本質上他們完全相同。慧是定的動態作用;定是慧沉潛的一面。
定、慧起於相同的地方,但是有不同的層面,不同的作用,像這裡的芒果一樣,一個綠色
的小芒果,最後變得越來越大,直到成熟。它是同一個芒果,並非不同的芒果。小芒果,
較大的和成熟的芒果是同一個芒果,只是它的狀態改變。修行佛法,一種情況叫做「定」
,稍後的情況叫做「慧」,事實上,戒、定、慧是同一件事,正如芒果一樣。
  我們的修行,無論你指哪方面,都必須從心開始。你知道什麼是心嗎?心是什麼樣子
?它在哪裡?沒有人知道。我們只知道:我們想在這裡或想去那裏;我們想要這個或想要
那個;我們感覺很好或覺得不舒服,而心本身似乎不可能知道。心是什麼?心沒有任何形
狀。心是接受好壞印象的接收者,它看起來像是一間房子的擁有者。當訪客來看他時,主
人待在家裡,他是迎接賓客的那個人。是誰接觸外塵?他意識到什麼?是誰放下外塵?是
我們的心,然而人們看不到它,他們一直在想:「什麼是心?心是什麼?」這樣的問題不
要搞混。接觸外塵的是什麼?有些外塵它喜歡,有些不喜歡,那是誰?有喜歡和不喜歡的
人嗎?當然有,但是你看不到,這就是我們所謂的「心」。
  在修行的過程中談論著奢摩他(samatha,止禪)和毗婆舍那(vipassana,觀禪)是
不必要的,只要稱為修行法(Dhamma)即可,並且從你的心開始修行,什麼是心?心是那
個接觸外塵者,或覺知外塵者。隨著一些外塵的生起,心會有好惡的反應。接受外塵使我
們心生苦樂,以及有是非、對錯之分,心沒有任何形狀,我們以為它是自我(self),但
是它只是名法(namadhamma)罷了。善有形狀嗎?惡有形狀嗎?苦樂有形狀嗎?你找不到
它們的,它們是圓的還是方的,短的還是長的?你看得到它們嗎?這些是「名法」,它們
不是物質,它們沒有形狀,然而我們知道它們確實存在。
  因此,修行是從使心平靜開始,使心保持覺知,如果心保持覺知,就會平靜下來。有
些人沒有培養覺知,卻想要平靜,這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們什麼也沒學到。如果我們沒有
這個「覺知者」,我們的修行要以什麼為基礎呢?
  如果沒有長,就沒有短;如果沒有對的,可能就沒有錯的了。近來,人們在分辨善惡
、好壞,而他們對超越善惡一無所知,他們只知道對錯:「我只接受正確的,我不想知道
錯的,沒有必要。」如果你只選擇正確的,在短時間內會出差錯的。是非、對錯難以釐清
,人們只在是非、對錯中打轉,卻不知如何超越是非、對錯。人們只會分辨是非、善惡,
對如何超越是非、善惡卻一無所知;他們分辨長短,卻對非長非短一無所知。
  這把刀,有刀刃,有邊緣和柄,你能只拿起刀片嗎?你能只拿刀片的邊,還是柄?柄
、邊緣和刀刃是刀的一部分,當你拿起刀子時,三者一起拿起。同樣的,如果你獲得好的
,壞的必定隨之而來。人們追求善良,棄絕邪惡,卻不了解非善非惡。如果你不了解非善
非惡,就不算圓滿。有善就有惡,有樂就有苦,樂極生悲,痛苦隨之而來。執著善,拒絕
惡,是小孩子的法(Dhamma),如果你執著善,惡將隨後而至,修行道上會受到干擾,這
是不好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你有孩子,現在,假使你愛他們,從未有恨,這是不了解人性的人
的想法。如果你執著愛,恨會隨之在後。同樣的,為了增長智慧,人們決定研究法,盡可
能仔細研究是非、善惡。現在,知道是非、善惡後,他們要做什麼?他們執著善,而惡隨
之在後。他們不了解如何超越善惡,這是你們應該了解的。
  人們說:「我要像這樣」、「我要像那樣」,然而他們從不說:「我不要成為什麼。
」因為真的沒有「我」,他們不了解這點。他們想要的全都是好的、善的,如果他們獲得
好的、善的,他們會產生執著;如果事情變得太好,它會開始變壞,所以要結束像這樣的
反覆循環。
  為了使心平靜,並且覺知外塵的生起,我們必須觀察它,跟著「覺知者」,訓練心直
到它清淨無染。你如何使心清淨?真正清淨的心應該是超越是非、善惡的,甚至超越清淨
,此時修行即告完成。
  人們所謂的打坐只是暫時的平靜,即使這樣的平靜也會有感受生起。如果有感受生起
,一定有「覺知者」知道這種感受,觀察這種感受。如果心一片空白,那是沒有用的。你
會發現:有些人看起來非常自制,你會認為他們很平靜,然而真正的平靜不只是心的平靜
,並不是「願我快樂,永不受苦」的平靜。即使有了這種平靜,最後獲得快樂時會變得不
滿足,這會產生苦,只有當你的心超越苦樂時,你才能獲得真正的平靜,這是大多數人不
了解的。
  訓練心的正確方法是使心光明,增長智慧。不要認為訓練心只是靜靜的坐著,這是用
岩石壓住雜草。人們誤解了,他們認為三昧(samadhi,定)是打坐,這只是三昧的其中一
個意思,如果心中有定,有三昧,那麼行走時有定,坐時有定。定在坐姿中,定在經行的
姿勢中,定在行、住、坐、臥四威儀中,這全是修行。
  有些人抱怨:「我無法禪修,我妄念紛飛。每當打坐時,我想東想西,無法打坐,我
有太多的惡業,我應該先消除惡業,然後再回來禪修。」好吧,試試看,試著消除你的惡
業。這是人們的想法,他們為什麼這樣想?我們必須了解這些障礙。每當我們打坐時,心
立刻跑掉,我們跟著它,努力的把它帶回來,再度觀察它,然後心又跑掉,這是你們應該
了解的。
  大多數人拒絕從自然中汲取教訓,就像拒絕做家庭作業的頑皮學生一樣。他們不想觀
察心的改變,他們如何能增長智慧?我們必須觀察心念的生滅變化,當我們知道心的本質
是經常改變的(無常),我們會了解它,我們必須知道:何時心念是善的,何時是惡的,
我們的心念一直改變,我們必須知道這些,如果我們了解這點,那麼,當我們在思考時,
我們的心可能是平靜的。
  例如,假如你有一隻寵物猴子,猴子靜止不動不會太久,他們喜歡跳來跳去和抓東西
,這是猴子的本性。現在,你來寺院,在這裡看到猴子,這隻猴子不會靜止不動,它到處
跳,它不會干擾你,它為什麼不會干擾你?因為你以前養過猴子,你知道他們的本性。如
果你只了解一隻猴子,無論你去過多少省分,不管你看過多少猴子,他們不會干擾你,因
為你了解猴子。如果我們了解猴子,那麼我們不會受干擾。如果你不了解猴子,你可能會
起煩惱,你了解嗎?當你看見猴子伸手去拿這個和那個時,你會生氣的大叫:「該死的猴
子。」這是不了解猴子的人。了解猴子的人,知道家裡的猴子和寺院的猴子是一樣的,你
為什麼要生猴子的氣?當你了解猴子就是這樣時,你的心會平靜下來。
  平靜就像這樣,我們必須了解受覺(sensations),有些受覺是令人愉快的,有些不
愉快,這不重要,這是他們的本質,就像猴子一樣,所有的猴子都一樣。我們知道:有時
受覺是令人愉快的,有時則不然,這是他們的本質。我們應該了解他們的本質和知道如何
放下。受覺是無常的,他們是短暫的,是不完美和無我的,一切現象都是這樣。當眼睛、
耳朵、鼻子、舌頭、身心有感覺生起時,我們知道這些受覺,就像猴子一樣,那麼,我們
的心就會平靜。
  當受覺生起時,觀察他們。你為什麼要執著受覺,不肯放下?受覺是無常的,前一分
鐘是一種感受,下一分鐘又是另一種感受,他們不斷的改變。我們也都靠改變生存,呼吸
是一呼一吸,呼氣、吸氣必須不斷改變。試著只吸氣,不要呼氣,你做得到嗎?或是只呼
氣,不吸氣,你做得到嗎?如果沒有一呼一吸的變化,你能活多久?必須有出息和入息,
兩者具足。
  受覺亦然,受覺一定有變化,如果沒有受覺,你無法增長智慧;如果沒有「錯」,就
沒有「對」。在你發現錯誤之前,它一定是正確的;你必須先了解錯的,才知道什麼是對
的,事情就是這樣。
  對認真的禪修者而言,受覺越多越好,然而許多禪修者會從受覺中退縮,他們不想觀
察受覺,這像是不去上學的頑皮學生,不聽老師的話。這些受覺在教我們,當我們觀察受
覺時,我們就是在修法。觀察受覺生滅後的平靜,就像了解這裡的猴子一樣,當你知道猴
子是什麼樣子,你就不會受他們干擾。
  修行法就像這樣,不是「法」非長遠,「法」與我們同在,「法」不是高高在上的天
使,也不是諸如此類的東西,法和我們有關,與我們現在做的有關。觀察自己,有時苦,
有時樂;有時疼痛,有時不痛;有時愛,有時恨,這就是「法」。你看到了嗎?你應該知
道這就是法,你必須讀你自己的心。
  在你放下受覺之前,你必須先觀察他們,當你發現受覺是無常的,你就不會受他們干
擾。一旦受覺生起,請對自己說:「噢,這不是肯定的事。」當你的心情改變時:「噢,
不確定。」你可以和這些受覺和平共處,就像看到猴子一樣,你不會受干擾。如果你知道
受覺的本質,就是知道「法」,你會放下受覺,因為他們是無常的。
  「法」有無常的特性。凡是看到一切事物是無常的人,也會看到他們不變的實相,「
法」就是這樣。如果你看見「法」,你就看見佛;看見佛,你就看見法。如果你知道一切
都是無常的(aniccam),你會放下外在的事物,而不會緊緊抓住不放。
  你說:「不要打破我的玻璃杯!」你能防止易碎的東西不被打破嗎?如果現在它沒有
被打破,以後,它會被打破。如果你不會打破它,別人會;如果別人不會打破它,一隻雞
會把它弄破。佛陀說:「接受這種無常性。」,佛陀了解一切事物的本質。佛陀知道這玻
璃杯必定會被打破。每當你使用這玻璃杯時,你應該知道它隨時會被打破,你了解嗎?佛
陀就是這樣了解的,他在未破的玻璃杯中看到會破的玻璃杯,當時間到了,它會被打破,
培養這種智慧。使用玻璃杯時,觀察它,直到有一天,它從你的手中滑落,碎了,沒關係
,為什麼沒關係?因為在它打破前,你知道它會被打破。
  通常人們會說:「我非常喜歡這玻璃杯,希望它永遠不會被打破。」後來,被狗打破
了,「我要殺了那隻該死的狗!」你因為玻璃杯被打破而憎惡狗,如果你的孩子打破玻璃
杯,你也會生氣,為什麼?因為你為自己築壩,水不能流動,你築起壩,卻沒有洩洪道,
壩最後會決堤。當你築壩時,你必須做一條洩洪道,當水上升得太高,滿到邊緣時,你打
開洩洪道,水會安全的往下流,你必須有像這樣的安全閥。「了解無常」是聖者的安全閥
,如果你有「安全閥」,你的心會平靜下來。
  在行、住、坐、臥中修行,以正念去觀察和保護心,這就是定和智慧,他們是相輔相
成的,有不同的作用。如果我們清楚的了解無常,我們就知道什麼是「恆常」。「恆常」
指事情必然如此,不可能不如此,你了解嗎?了解這點,你就能了解佛陀,你會禮敬佛陀

  只要保持正念、覺知,你就不會受苦;一旦你沒有正念,你會痛苦。如果你不了解無
常、苦、無我,你就會受苦;如果你了解無常、苦、無我,痛苦不易生成;一旦痛苦生起
,你會輕易的克服,而且會使這種痛苦不再生起,這是我們修行的終點:痛苦的止息。為
什麼不再生起?因為我們已經斷除苦因。
  例如,如果這玻璃杯被打破,通常你會很難過。我們知道這玻璃杯是苦因,因此我們
去除原因。因為有因,所以有法;因為有因,所以他們必定會止息。現在,因為玻璃杯破
了,所以苦惱,我們應該去除苦因,如果我們知道這玻璃杯遲早會打破,即使它還沒有被
打破,苦因去除了;當不再有苦因時,痛苦無法生起,痛苦止息了,這就是「滅」。
  你們不必超過這點,這就夠了。基本上你們應該受持五戒做為行為的基礎,研究三藏
經典不是必要的,請先專心的受持五戒。最初你會犯錯,當你發現時,停止犯錯,回來再
受戒。或許你會誤入歧途,犯另一個錯誤,當你發現時,再度受戒。
  像這樣修行,你的正念會增強,就像水滴從水壺滴下來一樣,如果我們稍微把水壺傾
斜,水滴會慢慢落下,撲通,撲通,撲通;如果我們讓水壺更傾斜,水滴會滴得更快,撲
通,撲通,撲通;如果我們把水壺的水全部倒出,撲通聲不見了,水一直往下流,撲通聲
哪裡去了?他們不去任何地方,他們變成一股水流。
  我們必須用譬喻來談論佛法,因為「法」沒有形式,它是方的還是圓的?你說不出來
。談論法的唯一方法是透過譬喻。你前一刻高興,下一刻悲傷,接著忿怒,這些全是法,
觀察它,你就會了解。無論什麼使你受苦,你應該去對治。如果痛苦仍然在那裏,再度觀
察,因為你沒有仔細觀察。如果你能清楚的觀察,你不會受苦,因為苦因不再存在。如果
痛苦仍然存在,你必須忍受,這表示你還沒有走在正道上,無論你執著什麼,每當你受苦
時,這表示你放不下。每當快樂生起時,你彷彿漂浮在雲端,小心,樂極生悲。
  如果你像這樣修行,你會隨時隨地保持正念,無論行、住、坐、臥都有正念。由於正
念、正知(sampajanna),你會知道對錯、苦樂,了解這些,你就知道如何對治他們。
  我這樣教禪修:該打坐時,就打坐,這是對的,你也應該打坐,然而禪修不只是打坐
,你必須讓你的心去觀察各種事物,去觀察他們的本質,你應該如何觀察他們?把他們視
為無常、不完美(苦)和無我(沒有永遠不變的實體)。它們全部是不確定的,「這非常
美,我必須得到它。」這不是肯定的事。「我不喜歡這個」,告訴自己:「不確定。」這
是真的嗎?如果把東西當成真的:「我確定要得到這件東西。」你已經偏離正道,不要這
麼做,無論你多麼喜歡這東西,你應該知道它是無常的。
  某些食物好像非常可口,然而你應該知道這不是絕對的。它看起來非常可口,但是你
必須告訴自己:「不確定。」如果你想要試試看,看看是否確定,試著每天吃你最喜歡的
食物,每天吃,最後你會抱怨:「這個嚐起來不再那麼好吃。」最後你會想:「事實上,
我更喜歡那種食物。」那也不是肯定的事,你必須知道事物會改變,就像呼吸一樣,必定
有出息和入息,呼吸必定有出入息的變化,一切事物像出入息一樣會改變。
  這些事情就在我們身上,不在其他地方,如果我們不再懷疑,無論行、住、坐、臥,
我們的心會保持平靜。「定」不只是坐,有些人打坐,坐到昏沉,好像死了一般,他們分
不清東西南北,不要弄成這樣極端。如果你想睡,那麼去經行,改變你的姿勢,增長智慧
;如果你真的累了,那麼休息一下,當你醒來時,繼續修行,不要再昏沉,你必須像這樣
修行,有理智、智慧、謹慎。
  從你自己的身心開始修行,他們是無常的,其他事物也是無常的,當你認為食物非常
可口時,你必須告訴自己:「這不是肯定的事。」你必須先有這種認知。如果你不喜歡所
有的事物,你只會因此而受苦,這是外在的事物如何讓我們受苦。每當你喜歡某些事物時
,要對自己說:「這不是絕對的事。」為了了解「法」,有時,你必須違反本意。
  在行、住、坐、臥四威儀中修行,你可以在任何姿勢中觀察憤怒,當你在經行、坐下
、躺臥時,你可能會生氣。在任何姿勢中,你的慾望會生起,因此我們的修行必須涵蓋行
、住、坐、臥四威儀,必須持續不斷,不要只裝模做樣,要老實修行。
  打坐時,有些事情可能會發生,一個所緣境會接著另一個生起,每當所緣境生起時,
請告訴自己:「不確定,它是無常的。」這是重點,如果你知道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你
會慢慢放下。每當任何事物生起時,你只需說:「噢,這是另一個無常的事物。」
  你看過流水嗎?你看過靜止的水嗎?如果你的心是平靜的,就像靜止的流水一樣,你
見過靜止的流水嗎?你只見流動的水和靜止的水,但是你從未見過靜止的流水。它就在那
裏,在你的念頭無法到達的地方,雖然心是平靜的,你仍然可以增長智慧。你的心像是流
動的水,然而它是靜止的,心好像完全靜止,然而卻在流動,因此我稱之為「靜止的流水
」,智慧就在這裡生起。
作者: yctsai (應照虛空無所攀緣)   2016-01-07 08:59:00
sadhu! sadhu! sadhu! 感謝分享 祝您吉祥平安
作者: yvonne3712   2016-01-07 16:39:00
受益良多,謝謝!
作者: watanmila (watanmila)   2016-01-07 17:42:00
Luang Por Cha 總是有辦法用平易近人的口吻闡述道理
作者: Jonez (   )   2016-01-08 01:06:00
感謝師姊贈書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