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帕奧禪師禪修指引 去塵除垢 (四)

作者: EvolutionWin (Mindfulness)   2016-05-18 13:29:50
: 推 yogi: 然而經文中所列5種方法都不是以徹底斷除嗔恨為目標的毗婆舍 05/18 12:49
: → yogi: 那,而是以定力為導向的奢摩他業處。 05/18 12:49
賢友你對經典有所誤解
經文中所列5種方法 是以將瞋恨徹底降伏為目標的毗婆舍那
觀 就是毗婆舍那
經典中所列 慈心觀 悲心觀 舍心觀 都是毗婆舍那 以徹底降伏瞋恨為目標
所謂徹底降伏 是指壓制 不令升起 而非斷根
若要"徹底斷除"瞋恨 必須成為三果以上聖者 這在上一篇有回覆了
比如佛陀在菩薩階段(還未成為聖者) 祂曾經因為修行慈心觀而五百次往生於梵天
在此祂的瞋恨被長期徹底降伏 而非斷絕
但若在他如此省思業的擁有性之下,瞋恨還是沒有止息,
他應當省思導師(佛陀)過去(世)的行為。
於此是省思它的方法:
如今,你這已出家的人,當你的導師還是一位未覺悟的菩薩,
還在四阿僧袛與十萬大劫裏實行諸波羅蜜時,即使他的敵人多次嘗試殺害他,
他都不讓瞋恨腐敗自己的心。
例如,在《具戒本生經》(Silavant Jataka)裏(記載),
有位元邪惡的大臣因為瞋恨王后,所以煽動敵王來佔領(菩薩)他那三百由旬的國土。
當他的朋友們想要起來保衛國家時,他不准許他們動用武器。
再者,當他與一千位臣子被埋至頸項於亂葬崗的土坑裏時,他也毫無一念的瞋恨。
當他受到來吃死屍的土狼群之助,挖掉了泥土,而奮力保全生命之後,
再通過夜叉的助力去到自己的寢室,看到他的敵人躺在自己的床上時,他也不生氣,
而且還待之為友,共同發誓,然後說:
勇者發願,智者不灰心;我見自己正如我所願。(《本生經i, 267》
在《忍辱主義者本生經》(Khantivadi Jataka)裏,愚蠢的迦屍王
問他道:「沙門,你所教的是什麼?」而他回答道:「我是教忍辱的人。」
當那國王(命人)以有刺的鞭鞭打他,再斬斷他的雙手雙腳(及切掉雙耳和鼻子)時,
他一點也不生氣(見《本生經》iii, 39)。
或許已成年的出家人會這麼做並不稀奇,
但在他還是(七個月大的)嬰兒時也已曾經如此做。
在《小護法本生經》(Culadhammapala Jataka)裏,
他的父王大威勢王 (Mahapatapa)命人斬掉他的雙手及雙腳,就好像斬掉四支竹筍一般
,而他的母后則如此悲泣:
「啊!護法那雙以檀香沐浴的手被切斷了;他是此大地的繼承者。王啊!我感到窒息。」
(《本生經》iii, 181)
當時他的父王還不滿意,而下令把他的頭也都斬掉。
然而,即使在那時候,他連一絲瞋恨都沒有,因為他很堅定地下了如此的決心:
「現在是抑制你自己的心的時候;護法,現在你應當對這四種人保持舍心,
那即是命令人斬掉你的頭的父親、斬你的頭的人、你那悲泣的母親及你自己。」
或許已獲得人身者會這麼做並不稀奇,但在他生為動物時也都曾經如此做。
當菩薩是六色牙象王(Chaddanta)的時候,他被毒箭射穿肚臍。
即使在那時候,牠對傷害牠的獵人一點都不懷恨,不讓瞋恨污染自己的心,所以說:
「中了毒箭的象心中無瞋地對獵人說:『你的目的是什麼?為何你如此殺害我?
你的意圖是什麼?』」(《本生經》v, 51)
當那象如此說之後,(獵人)告訴牠:
「尊者,是迦屍王的皇后派我來取你的象牙。」
為了圓滿她(皇后)的願望,牠切斷自己那對散發著六色光輝的美麗象牙給他(獵人)。
當他是大猴王時,被牠從懸崖下救上來的那位男人心想:
「跟森林裏的其他動物一樣,這也是人類的食物。既然如此,
為何饑餓的人不殺此猴來吃?以牠的肉作為旅途的資糧,我將獨自踏上旅程;
以它作為我旅途的資糧,我將越渡荒野。」(《本生經》v, 71)
當時,他就拾起一塊石頭猛擊牠的頭,但那猴王淚盈滿眶地看著他,說道:
「噢,善士,請別這麼做!否則,你所遭受的果報將長久地令到一切他人(感到極害怕)
,而不敢造作諸如今天你對我所做的事。」(《本生經》v, 71)
但牠心中毫無瞋恨,而且不顧自身的痛苦地帶引那人到達安全之地。
當(菩薩)他生為菩利達多龍王(Naga Buridatta)
躺在蟻丘上持布薩戒(uposatha sila) 時,
雖然牠(被捕且)被灑上有如劫末預兆之火般的咒術藥,然後被裝進籠子裏,
帶到整個閻浮洲(Jambudipa,印度)去玩把戲,
牠對(捉牠的)那個婆羅門一點瞋恨都沒有,
所以說:
「當被放進籠子裏,被他以手擊碎時,我對阿拉巴納沒有絲毫瞋恨,
以免破了自己的戒。」
當(菩薩)他生為瞻波龍王(Naga Campeyya)被捕蛇者惡待時,
牠也不讓瞋恨在心中生起,所以說:
「當我如法地持布薩戒時,捕蛇者把我捉到皇宮門前變把戲。無論他想到任何顏色,
青色、黃色或紅色,我即如其所願而變化。我把陸地化為水,又把水化為陸地。
若我在當時發怒,我可把他燒為灰燼。若我放鬆對心的掌握,我即會破了戒;
而破戒者是無法證得至上目標的。」(《行藏》85)
當(菩薩)他生為護螺龍王(Naga Savkhapala)時,牠被十六個村民以利矛刺穿八處,
更以有刺的蔓藤穿進傷口,以堅固的繩穿過鼻子,然後以棍子抬走,
而牠的身體則被拖拉於地面上,遭受極大的痛苦。
當時,雖然牠有能力只須以怒目相視,即可把那些村民化為灰燼,但他在張開眼睛時,
甚至連一點瞋恨也不顯露出來。所以說:
「阿拉拉,在十四日及十五日時,我例常地受持布薩,
直到有十六個村民拿來一條繩子及一支堅固的矛。
那些獵人(村民)割開我的鼻子,以繩子貫穿該孔,然後把我拖著走。
雖然感到極度痛苦,我依然不讓瞋恨破壞我的布薩。」(《本生經》v, 172)
增支部:
「諸比丘,有五種降伏瞋恨的方法。
當比丘心中生起瞋恨時,他必須以這五種方法來將瞋恨徹底降伏。是哪五種方法呢?
心中生起瞋恨時,他應當修行慈心觀
心中生起瞋恨時,他應當修行悲心觀
心中生起瞋恨時,他應當修行舍心觀
心中生起瞋恨時,他應當忘掉及不思惟能引起瞋恨的目標
心中生起瞋恨時,他應當思惟每個人的業是自己的財產
他應當如此降伏瞋恨。
另外找到一些帕奧禪師關於舍心觀的論述
答4-18:禪修者可以直接修行慈心觀、悲心觀或喜心觀而證得初禪。
然而,修行舍心觀只能產生第四禪;
若禪修者要達到舍心觀第四禪,
他必須先修慈心觀、悲心觀、喜心觀達到第三禪。
次第地修行上述三種法門達到第三禪之後,以它們為基礎,才能修行舍心觀達到第四禪。
問8:為什麼唯有達到慈心觀、悲心觀、喜心觀第三禪之後,
禪修者才能達到舍心觀的第四禪?
答8:由於舍心觀沒有初禪、第二禪、第三禪,只有第四禪,
所以它必須獲得慈心觀、悲心觀、喜心觀的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的支持,
然後才能達到其第四禪。
其他業處的初禪、第二禪、第三禪不能支持舍心觀第四禪。
為什麼呢?因為物件不同的緣故。
例如安般禪那以安般似相為對象,地遍禪那以地遍似相為物件,
但是舍心觀採取眾生為物件。
而慈、悲、喜這三梵住也同樣採取眾生為物件,
所以只有它們能夠支持舍心觀的第四禪。
問9:為什麼修行慈心觀、悲心觀、喜心觀只能達到第三禪,不能達到第四禪?
答9:每一種第四禪都是中性的,都與舍受相應。
舍心觀的態度是中性的,因為它省思每個人的業屬於他自己,
依照自己所造的業而承受快樂或痛苦。所以修行舍心觀能夠達到第四禪。
然而,慈心觀接近情感的作用,懷著願其他眾生得到安樂等願望。
悲心觀的態度是願其他眾生免除痛苦。
喜心觀接近歡喜,對別人的成功抱著強烈的歡喜心。
這三者的態度都不是中性平等的舍。
慈心禪、悲心禪及喜心禪的受是悅受或稱為樂受,不可能是舍受。
因此修行它們不能證得第四禪,只能達到第三禪。
作者: yogi (Yogi)   2016-05-18 14:36:00
底下的帕奧禪師問答錄不是正說明了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是奢摩他而非毗婆舍那嗎?毗婆舍那要以究竟法為所緣,可以觀照出定時心的無常苦無我。但是把心投向眾生散發慈悲喜捨,照清淨道論所言這是概念法所緣屬奢摩他。所以帕奧禪師也說了,修慈悲喜捨可以證到四種色界禪那,而沒說修慈悲喜捨可以證三果。這段增支部經文談五種降服瞋恨心的方法無疑是在奢摩他的層次上所說的,當然能用奢摩他來暫時去除這些煩惱也是很可貴的,所以我再把我的問題在這基礎上重新整理一次:在已經有三禪基礎上的禪修者,為什麼仍需修證四禪來降伏瞋恨呢?三禪所降伏瞋恨的效用與四禪所降伏瞋恨的效用有何不同呢?嗯 慈心的本質就是無瞋 悲心雖與無瞋不一樣 但只要悲憫心所在作用 則無瞋心所也必然與之俱生 至於捨心觀讓心住於捨受中而瞋心必然是與憂受俱生 所以也可以排除瞋心 這是從阿毗達摩觀點的詮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