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佛乘思想看淨土
(一)佛陀的最終目的是要一切眾生都成佛。但必須先克服一道
最大關卡:
惡性輪迴==>執著五蘊為我的錯誤的識性思維方式結果。
所以先出三界為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心出三界比身出三界
更為重要。
(二)第一點用另一個角度來看就是覺悟種性以及善根的培養為
首要之務。
一旦被培養起來,就如同菩提芽生,一生便不會再縮回去
,保証永不退轉。
(三)實現(一)(二)的方法有:
(a)証初果以上: 有四禪八定者能得俱解脫,只能近分定者
慧解脫。捨報後往生涅槃土。恰與華嚴淨
土第一層,也就是極樂世界的方便有餘土
重疊。
須特別注意的是,大菩薩以上都會開始有
自己依願力形成的的報身淨土,而且永不
毀壞。而極樂世界是依最基本四聖諦法性
所形成的,故在最底層。而且因佛願力已
成就,且報身不壞,故與其當土共業的一
切有情,自然壽命無量壽。
(b)往生淨土: 不用斷煩惱而可以讓凡夫往生的淨土,據佛
經記載,至少就有四個,事實上可能無量個
,最有名的就是彌陀淨土,再來就是彌勒淨
土,還有藥師佛淨土,以及阿閦佛妙喜淨土
。
什麼是淨土? 特別是凡聖同居土,就是介於
三界與涅槃之間的狀態。是一種能令凡夫不
墮三界輪迴,而能持續往上提升善根,不至
退轉,與轉化種性的留學國度。這種殊勝,
來自於佛的願力成就。因為,淨土就是願力
構成的剎土。以下以彌陀淨土為例說明:
若是善根資糧具足,而能至心念佛到一心不
亂伏煩惱者,本著彌陀願力,菩提芽亦生。
不過這裏有兩點要注意:
(1)雖是憑藉彌陀願力,但是自力也佔十分重要的位
置。你不想辦法念到一心不亂,還真無法去。另
外,有人會認為無量壽經不是說十念必生嗎?
其實我們必須清楚無量壽經應該不會與阿彌陀經
衝突,因此這個十念不會是指隨便散亂的唸十聲
佛號就可以往生極樂。
這個十,應該也有表法的意思,按照華嚴經的法
義類比,是窮盡的意思。
也就是說,窮盡你的一切念頭或方法,讓你與阿
彌陀佛法門或法身相應。
要知道一心不亂是很難的,因為人的身心總是可
以分開動作,腦筋一邊打妄想,嘴巴一邊唸佛,
手一邊撥念珠。這種混合式的法塵,在現代更為
嚴重。因為五毒被刺激的太猖獗了,妄念非常旺
盛。
因此,真正有心的人會試圖解決這個難題,用種
種的方法,比如不用念珠與計數器,改以五點計
數法等方式計數,一旦不知道數到哪了,立即重
來,以擺脫依賴脫離妄想宰制的狀態。
在這個TRY方法的過程中,如果你非常積極的測試
,找尋各種方法,調整自己到能到達一心不亂的
目標,動不動就數萬聲無問題,一念下來輕易的
好幾小時就過去。你的這個過程就彷彿在將一個企
畫書完全付諸實現,從知道變成做到。
這會為你留下很多定的善根資糧,並深深的烙印在
法界中,再加上彌陀的願力,會讓你的自覺性強度
大為增加,此即菩提芽生的原因。
因此,不要認為"定"共外道,沒什麼,瞧不起它,
有佛號的定就是不同。
要知道如果有正知見,而且有禪定功夫的人,往往
經過稍為指點,能很快成就。
只可惜,能夠這樣做的人,實在太少了。念了數十
年的佛,仍然散亂,法喜甚微,變成應付的恐怕佔
絕大多數。
另外,有一點必須提的是,有法友提到往生彌勒淨
土的行法至為方便,
只要"聞已歡喜,恭敬禮拜"即可。
但據末學的看法絕非如此。
(i)彌勒淨土無品位之分,而各行法的難度相差太大。
第一個尤其難。然第二個簡單到一個不可思議的地
步。卻結果又"如前無異"。這樣子可能會發生一個
結果,絕大多數者都會選第二個方法,導致"難行道
"沒人要行。
我們要知道,因果真實不虛,要怎麼收穫先那麼哉
這種因果嚴重不對等的事情,應該不會成立。
(ii)各位朋友可以看看其它的經典,如藥師經,這個"
聞"字也常常出現,看起來好像是耳朵聽到就可以
,事實上,它就是念佛法門。
而不用"唸",改用"聞"其實更高明。這表示最好都
攝六根,讓佛號能讓你的"心"真正的"聞"到,讓諸
佛能產生不可思議的加持力。
但是,隨便聞就能歡喜嗎? 當然不可能,你以為唸
幾句就能叫聞已歡喜嗎? 叫你連續唸一萬句,還能
一直歡喜嗎? 還是開始生厭煩?
因此,這應該是一個要你產生輕安,有基本定功的
念佛法門。而拜佛也是一樣,你的真正恭敬心是產
生在拜佛到能攝心後。
因此,末學認為,應該不能用表面的字義來解釋經
典的真正用意。
應該還是要回到根本的因緣果報原理與戒定慧三學
上來看比較不會徧差。
其實,如前所述,彌陀淨土法門也容易讓人產生望文
生義的結果。
很多人以48大願的第18願的內容大加吹捧,說僅以十
念往生有多麼殊勝,或者如觀經的中下品的經文為根
據說臨終前念佛就能往生,其實這都是誤解經義。
要知道經文中的中下品往生者皆是宿世有大善根者,
能夠在臨終前能安然念佛而不亂者,都是不得了的眾
生。一般人恐慌都來不及了,顛顛倒倒,念佛非常散
亂。
很多臨床經驗顯示,不用說十念,幾千念都去不了。
(2) 佛陀講述淨土法門的目的,是要攝受種種根器的眾生,
不止是為了要行菩薩道的行者,也為了深切感受娑婆種
種憂悲惱苦而急欲出離的一般眾生。
所以,以厭離心欲生淨土並無不妥。否則,修解脫道不
也是逃避世間嗎? 追求一個再也與世間毫無瓜葛的涅槃
淨地,心態本質上其實與求生淨土並無大的差別。
只是前者聽起來比較有學問,有功夫,有技術,有成就
感而已。
要知道追求永恆的快樂,真正的離苦得樂,並不叫貪,
佛教叫善法欲。
真正的貪,是有侵略性,或建立在以識性覺受上,以無
常生滅法為追求目標的錯誤動機上。
不然,釋迦牟尼佛無疑就是鼓勵貪欲的最大原凶。
再者,我們都知道三法印,但有很多法友可能不清楚還有
四法印,也就是原本的三法印再加上"諸受皆苦"。這個法
印完全可以由阿含經裏佛的親說得到背書。
諸位法友,這意謂著看起來佛是不太肯定這個世間的。以
阿含佛法的觀點來看,佛是告訴你此地不宜久留的。
如此看來,以出離娑婆為目的而求生淨土,實在不能苛責
。因為,二乘根基者,實在是占很大的比例。
以基本的聲聞菩提心,出苦心,為誘因,先讓他們往生淨
土,在那裏循序增上種性,實在不失為一非常善巧的接引
方式。
另外一方面,佛當然讚歎留於娑婆行菩薩道的行者,這些
行者的勇心,深心,願心,絕對沒話說,絕對是第一鼓勵
的對象。
然而眾生心怯弱者還是佔大多數,願意發無上菩提心就該
鼓勵。讓那些根淺苗弱的小菩薩不至於因的一時風雨斷了
無上菩提種。而淨土就是這樣一個善護念菩薩的好地方。
所以,實在不應該再對欲求生淨土的菩薩行者有所苛責,
此舉恐會抹煞了諸佛的一片苦心。
因此,修持菩薩道者選擇往生西方絕對不是逃避。
(c)普賢行,大乘止觀,祖師禪....(難行道)
==>必須在世間修到見道位才不會退轉。
當然,如果具大悲心,直接在三界行六度,修習大乘諸三昧自然是
非常好。但是會有下三惡道的風險。"下"三塗是菩薩必修。
但是能以願力前往是最好,就算不行,也要有強大的勇猛悲智善根
做後盾,一但下三塗,憑著無量善心旋即出離三惡道。
所以在三界修菩薩行 普賢行,大乘法必定要有諸大乘三昧與懺悔法
等資糧道作為,目的在不斷增長戒定慧善根。
往生淨土則提供一種保障,讓你的脆弱菩提心,薄弱的善根得到滋長
,培養到一定強度後,在回入娑婆度眾生就與當初的力道有天壤之別
。不必擔心受長時間下三塗的惡性輪迴所障。
不然就會發生想救拯人於溺,卻因為不善水性,被大水吞噬的悲慘案
例。想幫人,先看自己斤兩夠不夠。
(四)
(a)証阿羅漢果者,隨其畏懼生死的程度不同 ,開始接受大
乘善根的薰陶的時間早晚也不同。 但遲早會轉二乘種性
為如來種性。一定會脫離阿羅漢的涅槃狀態,回小向大。
因有強大的菩提芽的覺性善根作後盾。 所以能入三界修
六度, 且每一生都能快速的重回不落識性的思維模式。
形成能具有主控性的,良性的,不沾黏的, 入出三界而
快速增長菩提資糧的狀態。因此, 不可能被迫入三惡道。
(b)往生淨土者而未斷煩惱者,因有強大的師資, 與良好的
環境練37道品,遲早証阿羅漢或初地菩薩以上。
(五)彌陀淨土雖是大乘不共土,但是其接引眾生的方式很"解脫"
。一切以出苦為考量。
所以只要你生起覺悟心(菩提心),能持續有彌陀聖號或功德
清淨念一段時間,願生該土。不管有無發"無上菩提心",通
通可以去。反正先出三界再說。出了以後一切好辦事。
(六)淨土行者時時都修普賢行,經上更是常常提到供養他方諸佛
,又諸法中法供養為最,資糧增加最直接,所以能示現於三
界行六度利益眾生,就等於在供養三世諸佛。根本不存在不
能修忍辱,不能捨身的問題。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
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
捨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
而無量壽經更是提到在娑婆種善根遠比在淨土容易多了。應
不至於自己打自己的臉。
另外,如果嫌方法太溫和,太慢,想發廣大願,行大供養,
培無量智,披荊斬棘利益眾生。那經中有寫,大可中途落跑
,去幹一番偉大菩薩事業。
因此,彌陀淨土提供你各種方案,你自己決定。
(七)大乘佛經的內容通常帶有表法的弦外之音,比如七寶池,八
功德水,...四邊街道,以七寶做成的樓閣。
這表示,淨土是由37道品建構出來的世界。也就是心法形成
的非"識"界的世界。
你以意識有能有所想撈到什麼好處的心態來求往生必定是白
忙一場。
再者,物以稀為貴,東西隨處可見還有啥好貪的呢?
(八)彌陀淨土本質上是自性善根培養處,它可以是:
(i)解脫道必成班,而且不會被退學。
(ii)菩薩道不退轉保証班,覺性善根具備後,可立馬
回到五濁惡世。生生世世行六度而不必擔心會被
惡性輪迴吞沒的可能。
(iii)無上菩提終極實現班,志在菩薩道者自然一路勇
往直前當無疑問。
二乘種性行者,也會在淨土中証阿羅漢後,發無
上菩提心,立大誓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於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永不退轉。
另外,他方世界無量二乘聖人也在此土雲集,聞
佛宣說無上妙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行
普賢行,大轉法輪。
以上僅供各位法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