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ilvepce (求真求圓融求和平)
2017-12-11 19:41:34※ 引述《Uguar (零零漆)》之銘言:
: 標題: Re: [討論]回應(周永西-試析楞嚴經與道教淵源)2
: 時間: Mon Dec 11 00:46:01 2017
:
: ※ 引述《ilvepce (求真求圓融求和平)》之銘言:
:
: : 我們先看雜阿含怎麼說:
: : 雜阿含經卷第十
: : 「諸比丘!當善思惟觀察於心。所以者何?長夜心為貪欲使染,瞋恚、愚癡使染故。
: : 比丘!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比丘!我不見一色種種如斑色鳥,心復過是
: : 。所以者何?彼畜生心種種故,色種種。」
:
: : 再來,南傳『增支部』一集(南傳一七‧一五)說:
: :
: : 「比丘眾!此心極光淨,而客隨煩惱雜染、無聞異生不如實解,我說無聞異生無修心故
: : 。」
: : 這說法,除了鼓勵人向善,給人希望外,也給人一種有一個超脫凡俗,無法臆想的清
: : 淨心的暗喻。
:
: 坦白說我不認為這等於宣示有真心。
至少是有可能性了吧。你這只是宣告,沒提出証據。再來一段經文,
雜阿含經卷第十
"
「是故,比丘!當善思惟觀察於心。諸比丘!長夜心貪欲所染,瞋恚、愚癡所染,心惱故
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比丘當知,汝見嗟蘭那鳥種種雜色不?」
答言:「曾見。世尊!」
佛告比丘:「如嗟蘭那鳥種種雜色,我說彼心種種雜亦復如是。所以者何?彼嗟蘭那鳥心
種種故其色種種。是故,當善觀察思惟於心,長夜種種貪欲、瞋恚、愚癡所染,心惱故眾
生惱,心淨故眾生淨。」
譬如畫師、畫師弟子,善治素地,具眾彩色,隨意圖畫種種像類。"
這不就是在說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了嗎? 與華嚴經的意思一樣。
:
:
: : 我們再來看晉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五的經文
: : 寶王如來性起品第三十二之三
: : "佛子!如來智慧無相,智慧無礙,智慧具足,在於眾生身中,但愚癡眾生顛倒想覆,
: : 不知、不見、不生信心。爾時,如來以無障礙清淨天眼觀察一切眾生。觀已,作如是
: : 言:『奇哉!奇哉!云何如來具足智慧在於身中而不知見?我當教彼眾生覺悟聖道,
: : 悉令永離妄想顛倒垢縛,具見如來智慧在其身內,與佛無異。』
:
: 大乘經或多或少慢慢會有偏向有真心在內的傾向,但是在這個引文中我看也不見得就是表
: 名有一個顆真心,頂多就是眾生也有成佛的可能這樣子而已。
這只是宣告,沒提出証據。
而且我從來沒說有一顆真心,楞嚴經,圓覺經,六祖壇經也沒說這顆心實有,只是方便讓
人了解實相般若的存在而已。
這個心,是非心性,無心相,無分別,只有性質。你沒它,不要說成佛,連活著都不可能
。
楞嚴經:
"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華,言妄顯諸真,真妄同二妄。"
講真心是方便除妄心。但皆是妄。
圓覺經:
"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
淨覺隨順。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
。究竟圓滿。遍十方故。"
能知覺的的本性,就像虛空一樣,而能知道虛空的覺性也如空華般不實,雖不實但不能說
沒有。有與無一同否定,才是真相。怎麼說呢? 因為覺性像虛空性般,無有起滅,恒常不
動,無分別,無知見,圓滿遍十方界。
六祖壇經:
"離迷離覺,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見佛性。"
離開執著於未迷已迷與未覺已覺的看法,能生空智,無論是得真心與離妄心的觀念俱要一
併遣除,才可以真正見佛性。
六祖也是由金剛經開悟的,但為何講出來的似乎好像有唯心傾向? 可見語言文字的侷限性
。
我相信不少人看完這幾句,就知道多數人對真常系的誤會真的大的誇張。所以,千萬不要
輕易由文字表面或道聽塗說來判定法義或修行。
佛性,如來藏也都不是心。也是"性"非相。
:
:
: : 波羅蜜多經卷第三十六:
: : 「復次,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應如是學:菩提心應知不應著,
: : 菩提心名應知不應著;無等等心應知不應著,無等等心名應知不應著;廣大心應知不應
: : 著,廣大心名應知不應著。何以故?是心非心,本性淨故。」
: : 時,舍利子問善現言:「是心云何本性清淨?」
: : 善現答言:「是心本性非貪相應非不相應,非瞋相應非不相應,非癡相應非不相應,非
: : 諸纏結、隨眠相應非不相應,非諸見趣、漏、暴流、軛、取等相應非不相應,非諸聲聞
: : 、獨覺心等相應非不相應。舍利子!是心如是本性清淨。」
: : 舍利子言:「是心為有心非心性不?」
: : 善現答言:「非心性中,有性、無性為可得不?」
: : 舍利子言:「不也!善現!」
: : 善現答言:「非心性中,有性無性既不可得,如何可問:是心為有心非心性不?」
: : 舍利子言:「何等名為心非心性?」
: : 善現答言:「於一切法無變異、無分別,是名心非心性。」
: : 般若經是大力提倡心性本淨說的,而這個心,它叫它非心心,這是一個非心性的"心",
: : 說這個"心"有與無都不對,而且它是不會因為一切法而受憾動的,它是不壞也不分別
: : 的。
:
: 那個[性],其實不能夠當作自性或本性看,也可能是性質。
你也不要只看一個字,前面的"舍利子!是心如是本性清淨"沒瞧見嗎? 而且我不是本來就
說它是一個性質嗎?
是非心心。有非心性的心。坦白講根本就不是心,講心是方便說。你這是在同意我的看法
哩!
:
: 基本上般若經我看很多了,般若經討論[性]並不只在心,還有其他東西,所以
: 要理解為心性本淨說應該還是不恰當的。比如聊一台電腦的[性],不等於認為有一台
: 更純真的電腦。
呵呵,我也不會覺得有一台更純真的電腦,事實上,不分別才是清淨的真義。如果有一台
電腦,甲去用,就自動超頻,乙去用就自動降頻,那麼這台電腦就有分別心了,就不清淨
了。
這也是我以前就講過的。從你的回文就知道,你從來都是誤解。成佛就是要入那不分別的
實相,真正不分別才能全空,才能看到諸法實相,才能徹底的幫到眾生。
:
: : 另外,大寶積經卷第五如是說:
: : 第二無邊莊嚴會無上陀羅尼品第一之二
: : "性淨之心光明照耀無有煩惱,彼心常住本性空寂亦無照曜,客隨煩惱三種染污,彼皆
: : 不實空無所有。如是心性不與煩惱清淨相應。何以故?是心無二亦無二分,本性清淨
: : 。若能如是了知心性,非煩惱染之所染污,非內非外不在中間皆不可得,唯除妄想因
: : 緣和合。"
: : 心是本淨的不受染污,但妄想因緣會與其和合產生作用,而有善惡相狀出現,眾生如是
: : 方能知其存在。因此,三界六道的一切相狀正是由於此"心"方能顯相,雖顯但本性絲毫
: : 不易。
:
: 我還是一樣告訴你,一顆心是髒的不代表有初始髒心的存在,一顆心是淨的,不代表有
: 初始淨心在裡面。
:
那顆心非心性,而且離染淨。你這又是誤會一樁。
:
: : 而同為初期大乘的華嚴經就有更露骨的內容了:
: : 華嚴經提出了心性才是宇宙實相的創造者,心性才是宇宙的源頭。成佛就是心性的徹底
: : 開發。
: : 唐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九
: : 昇夜摩天宮品第十九
: : 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 : 又晉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
: : 明法品第十四
: : "心佛及眾生, 是三無差別。"
: : 又『十地品』說:「三界所有,唯是一心」
: : 以上經文明白的告訴我們,不住身的"心"與佛,眾生三者是一體的,整個法界都是心的
: : 顯相。這種客觀唯心說已經直白的出現在初期大乘的經典中了。
:
: 心會造作東西,不等於支持清淨真心。
:
還是誤會一場。
: 華嚴經的集成時間比較長,是由分散的經卷集合的,裏頭的東西倒是做個參考就好。
比唐譯早兩百多年的晉譯華嚴經也有一樣的經文。甚至早將近四百年的華嚴經原形十地經
早期版的漸備一切智德經就有三界唯心的意思了。可見這是原本就有的經文。
漸備一切智德經 西晉月支三藏竺法護譯
"又復思惟。其三界者。心之所為。其計於斯十二緣起。五趣所歸。如來至真之所解暢。
又此一切一種一心。同時俱成。"
不合你意的只能當參考就是了。
:
: : 大般涅槃經卷第七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 : 如來性品第四之四
: : "佛言:「善男子!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如是我義,從
: : 本已來,常為無量煩惱所覆,是故眾生不能得見。"
:
: 看到那個曇無懺譯了沒,我記得大般涅槃經前十卷的來源是一個婆羅門教徒的家裡,拿給
: 曇無懺帶過來的,裡面真的太多外道思想。
這就很有趣了,你應該是看某本著作得到的訊息吧...
可不可以証明那些是外道思想?
這本四十卷的大般涅槃經佛性思想自始自終貫穿。除了一闡提終會成佛外,前十與後三十
的思想是一致的。
你要說前面十卷有問題麻煩指出問題點。
再來,您不知道這本經有更早的異譯"大般泥洹經"嗎? 東晉的法顯大師的梵本來源總不同
了吧。看看他怎麼說:
大般泥洹經卷第二 東晉平陽沙門法顯譯
"佛告比丘:「如汝說喻,此譬喻中說味說義汝猶未解,我當更說。如人言日月山地轉,
此非為轉但眩惑謂之為轉,如是眾生愚癡顛倒計我計常計樂計淨,然彼佛者是我義,法
身是常義,泥洹是樂義,假名諸法是淨義。汝等比丘莫眩惑想,而言我於一切法修無常
苦空不淨想也。」"
大般泥洹經卷第四
"復有比丘廣說如來藏經,言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在於身中無量煩惱悉除滅已,佛便明顯
,除一闡提。"
"佛告迦葉:「真實我者是如來性,當知一切眾生悉有,但彼眾生無量煩惱覆蔽不現。譬
如貧家舍內有珍寶藏而不能知。」"
大般泥洹經卷第五
"「迦者,一切眾生如一子想,於諸一切皆起悲心,是故說迦。呿者,掘也,發掘如來甚
深法藏,智慧深入無有堅固,是故說呿。伽者,藏也,一切眾生有如來藏是故說伽。重
音伽者,吼也,常師子吼說如來常住。俄者,脆也,一切諸行速起速滅,故說為俄。」"
"有我長存者, 終不經苦患; 若使無我者, 空為修梵行。 一切法無我,
是名斷滅教; 言我長存者, 則為計常說。 .........................
凡愚不能知, 總修如來性; 慧者能諦了, 自性則不二。 我為眾生說,
一切法無我; 凡愚不能知, 謂佛說無我; 慧者了自性, 我非我無二。
無量無數佛, 說是如來藏; 我亦說一切, 功德積聚經; 我非我不二,
汝等善受持。"
這本經就是曇無懺譯的前十卷的早期異譯,但其主旨內容並無差異,是故你說的其實並不
成立。
而且,這裏還告訴你為什麼說無我的原因,因為無常無法主宰,所以有苦患。但如來與解
脫者入涅槃後不復有五蘊,那來的無常與苦,因此具有絕對的自主權,這時候倒底是無我
有我就有見仁見智的看法。
:
: 後面恕刪...
:
: 總之阿~~~~要舉大乘經說無我、無常的部分我可以舉更多。
:
這就好像說,有人看報紙,發現絕大多數是殺盜淫妄,偶而會看到幾則好人好事。然後就
到處跟人說那幾則好人好事可能是編的一樣。有這種道理嗎?
最後,你說三法印,你知不知道你的見解比部派以及南傳法師還強硬。
帕奧禪師說涅槃是常。說一切有部說無為法是常是實有。甚至三世實有,四大實有。
請問這有無違反三法印之一? 諸行無常。
無我是依無常而有的。有常,就可以推論可以有自由的我。老兄啊! 別鑽牛角尖哦~~。
還是要提醒您幾點:
1.要檢示自己是否著空:
大寶積經普明菩薩會說:
"復次迦葉。非無人故名曰為空。但空自空。前際空。後際空。中際亦空。當依於空莫依
於人。若以得空便依於空。是於佛法則為退墮。如是迦葉。寧起我見積若須彌。非以空
見起增上慢。所以者何。一切諸見以空得脫。若起空見則不可除。"
中論說: "大聖說空法,為離諸見故,若復見有空,諸佛所不化。"
諸佛說空,是為了要破六十二見等邪見,但如果因此卻執著空起增上慢,那麼比執著我見
要嚴重多了,諸佛難度啊!
2.還是少透露自己的修行程度吧,你這一講,等於宣告在你心中已經認為沒人可以給你建
議了,說真的,這對你一點好處都沒有。多多請教善知識吧!
3.如果不能認真的接觸或深入你反對或感冒的議題(比如唯識),只是憑主觀意見下評論,
那麼只能是在門外盤旋。講出來的東西都是一定是很外行的,倘若面對無法回應的問題
只會跳過閃躲又不肯接受。這樣下去沒人想與你討論的。
歹勢,真是不好聽。請見諒。
:
:
作者: enoch1217 (夜) 2017-12-14 13:40:00
謝謝i大的分享! 其實如果沒有U大,也看不到如此好的文算是逆增上緣嗎? 哈哈
作者:
Uguar (零零漆)
2017-12-15 20:08:00尊重你在PTT發揮研究精神的動力還有...討論法義最好不要將會有業障啦~下地獄啦~~的想法討論法義就討論法義,不論哪一方都不會下地獄,放心其實你可以解釋一下[是心非心]的白話這個心不是心想想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