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哈希尊者《帝釋所問經》講記(節錄)
The Questions of Sakka
陳怡如等中譯
大越法師等審校
p.77
大乘佛教和上座部佛教
目前現存世界有四個偉大的宗教,它們的不同是因為各宗教信徒之間不同的性情和截然不同
的觀點。佛教有兩大傳統:大乘佛教(Mahāyana)和上座部佛教 Theravāda),超過兩千
年來各有不同觀點。這是因為兩個傳統的信徒不同的傾向。
大乘佛教的基本教誨,是所有眾生只有在成就佛果才能完全免於輪迴之苦。作為一個阿羅漢
或獨覺佛(paccekabuddha)並不表示完全解脫。在成為佛陀之後,大乘佛教徒不會獨自進
入涅槃,他只與其他眾生一同享受涅槃的寂靜,也就是說只有在所有眾生也成佛之時。
這是對自我主義的間接否認,但這種觀點頗為站不住腳,因為,假如佛陀們推遲他們的般涅
槃,以等待所有眾生都成佛,他們要如何、在哪裡生活這麼久?昆蟲和其他低等生命何其多
,難道佛陀們要等待而受老、病、死之苦,直到最低的生命也解脫?這觀點不太合理,然而
它還是因為適合一些人的性情而被接受。
它與上座部佛教的教義不同,上座部佛教是基於
p.78
巴利三藏(Pali Canon)中佛陀教誨的正法。根據這觀點,達到聖道最後階段的行者,有些
人嚮往作為佛陀的聲聞弟子,在阿羅漢般涅槃時,導致再生的名法與色法的運作程序止息了
,所以他們的輪迴之苦到了終點。他們不必等任何人,也不可能這樣做。這也是獨覺佛和正
等正覺者(Sammāsambuddha,正遍知、三藐三菩陀)的命運。這觀點是頗為合理的。
大乘佛教徒以極樂世界等同於涅槃。他們描述那是天堂,並說:在那裡的所有眾生成佛之後
,將在此世界裏永遠地免除老、病、死,而享有永恆的快樂。極樂世界與那些相信生命永恆
而讚頌的天堂沒有很重大的不同。這信仰很可能是基於那些想宣揚常見的佛教徒的著作。
後來,許多大乘佛教派系產生了,那也是基於他們信徒的不同性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