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鏡蘊論與八釋脫
東岐明
◎感謝 莊春江先生 漢譯巴利四部經典以供網上閱覽,個人得以創作法鏡蘊論。
http://agama.buddhason.org
增支部8集66經/釋脫經(莊春江譯、東岐明改[01])
http://agama.buddhason.org/AN/AN1423.htm
比丘們!有這八釋脫,哪八個呢?
1.有色者見諸色,這是第一釋脫。
2.內無色想者見外諸色,這是第二釋脫。
3.只傾心於淨妙的,這是第三釋脫。
4.以一切色想的超越,以有對想的滅沒,以不作意種種想[而知]:
『虛空是無邊的』,進入後住於虛空無邊處,這是第四釋脫。
5.以一切虛空無邊處的超越[而知]:
『識是無邊的』,進入後住於識無邊處,這是第五釋脫。
6.以一切識無邊處的超越[而知]:
『什麼都沒有』,進入後住於無所有處,這是第六釋脫。
7.以一切無所有處的超越,進入後住於非想非非想處,這是第七釋脫。
8.以一切非想非非想處的超越,進入後住於想受滅,這是第八釋脫,
在這裡,我許多弟子住於已到達最終完美的證智。
比丘們!這是八釋脫。
◎法鏡蘊論對照表
1 2 3 4 5 6 7 8
物相 我相 人相 眾生相 壽命相-空無邊 識無邊 無所有 非想非. 滅盡定
色境 ≦ 受境 < 想境 ≦ 行境 < 識境[ 色空 ≦ 受空 < 想空 ≦ 行空 < 識空 ]
───────────
色陰 受陰 想陰 行陰 識陰 本覺妙明真精 《楞嚴‧卷九、十》
劫濁 見濁 煩惱濁 眾生濁 命濁 湛圓妙覺明心 《楞嚴‧卷四》
幻身 幻心 幻塵 幻滅 非幻不滅 《圓覺‧普眼》
幻妄境界 心如幻者 遠離為幻 離遠離幻 得無所離 《圓覺‧普賢》
遣虛存實 捨濫留純 攝末歸本 隱劣顯勝 遣相證性 [五重唯識]
───────
[隨順覺性] 凡夫 未入地者 已入地者 如來 《圓覺‧清淨慧》
[菩薩位階] 十信十住 十行十向 十地 等覺,妙覺 《楞嚴‧卷八》
八釋脫的意義解釋,在以往佛學歷史上並沒有一致結論,主要是在前三釋脫難以獲
得滿意詮釋。後世解釋基於後五釋脫皆與禪定境界有關,所以就將前三釋脫予以禪觀解
釋;然而佛陀簡短述說的前三釋脫內容,實際又是難以匹配禪觀方法,也就形成佛學歷
史上的難解問題。法鏡蘊論的相關理論架構[02],正好可以對應上述佛陀所言八釋脫之
境界內容,而連繫及大乘經論之修行境界,茲以簡要表列解說如下:
0·「釋脫」是指解開困縛狀態而釋放得救,所以每一階段都是解開前一階段的困
縛狀態。眾生生命自身最為低劣困縛的身心狀態,在此是指諸根功能不全的感官殘障,
也就是自我色身無法正常感受色法(此經所謂色法是五蘊之色,而非眼界之色)。
1·釋脫於殘障狀態,自我色身可以正常感知色法,故謂『有色者見諸色』。此即
我相受境,尚執自我色身以感受,對應《圓覺經》之謂「幻身」以感受「幻妄境界」。
2·釋脫於色身困縛,心識可以超脫色身;因為證知自我非在色身,而觀心外諸色
,故謂『內無色想者見外諸色』,相關《楞嚴經‧卷九》所謂『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陰
盡者,雖未漏盡,心離其形,如鳥出籠,已能成就』。此即人相想境,尚執個體自我心
識以觀察外境,對應《圓覺經》之謂「幻心」之「心如幻者」。
3·釋脫於個我心識,而合於所在時空世界之眾生大我群體心識;因為宇宙大我集
體意識之完善成就,是在三禪遍淨天之生命境界[03],故謂『只傾心於淨妙的』。此即
行境眾生相,雖已脫離個我心識,然其宇宙大我意識尚執時空萬物種種塵相,對應《圓
覺經》之謂「幻塵」之「遠離為幻」。
4·釋脫於時空境界,而自心合於無邊光明覺知虛空;就是「空無邊處」境界,故
謂『以一切色想的超越,以有對想的滅沒,以不作意種種想[而知]:「虛空是無邊的」
,進入後住於虛空無邊處,這是第四釋脫。』此即識境壽命相,雖已脫離時空萬物幻相
而於自性虛空寂滅種種塵相,然卻尚未返復自性圓覺,對應《圓覺經》之謂「幻滅」之
「離遠離幻」。
5·釋脫於自性覺知明空,而合於自性圓覺妙明;就是「識無邊處」境界,故謂『
以一切虛空無邊處的超越[而知]:「識是無邊的」,進入後住於識無邊處,這是第五釋
脫。』此即大乘密乘誤解妄見真常我淨,所謂《圓覺經‧淨諸業障菩薩品》「清淨覺海
」、《楞嚴‧卷十》「本覺妙明真精」、《楞嚴‧卷四》「湛圓妙覺明心」之究竟佛果
境界,對應《圓覺經》之謂「得無所離」之「非幻不滅」。
6·釋脫於自性圓覺妙明之受空層次,捨離自性及其覺相,而超脫至於識鏡想空層
次;就是「無所有處」,故謂『以一切識無邊處的超越[而知]:「什麼都沒有」,進入
後住於無所有處,這是第六釋脫。』
7·釋脫於「無所有處」之想空層次,而超脫至於識鏡行空層次,就是「非想非非
想處」,故謂『以一切無所有處的超越,進入後住於非想非非想處,這是第七釋脫。』
8·釋脫於「非想非非想處」之行空層次,而超脫至於識空層次,就是「滅盡定」
,故謂『以一切非想非非想處的超越,進入後住於想受滅,這是第八釋脫』。滅盡定唯
有三果四果聖者才能證入,而四果聖者即是究竟解脫之阿羅漢,佛陀故謂『在這裡,我
許多弟子住於已到達最終完美的證智。』
大乘密乘經典的修行漸次,正是符合八釋脫的前五釋脫階段。其修行是以二至四之
釋脫階段,作為菩薩修行位階;而誤將第五釋脫階段的識無邊處,妄見以為是究竟成佛
的清淨圓覺性海,其實還在無色界的輪迴生命境界,並未真正解脫。
【後記】「八釋脫」的正確詮釋,是我當年閱讀南傳巴利四部經典就已存疑在心的問題
。原有前三釋脫的傳統解釋,使我百般不得其解。直到幾天前,在寫作研討自性的文章
時,為了研究十二因緣的問題,查閱《長部15經─因緣大經(大品[第二])》∵,而重
讀其中提及「八釋脫」的內容,才突然想通其釋脫層次正對應於法鏡蘊論的理論架構,
可以證明法鏡蘊論確實符合佛陀思想,茲故即作此文論述。
∴ http://agama.buddhason.org/DN/DN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