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 跟心裡的傷痛告別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19-06-07 09:28:26
跟心裡的傷痛告別:創傷療癒大師教你如何修復失衡的人生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16872
原版英文版已經20幾年了 中文版好像才剛翻出來
內容感覺上挺經典的...
===================================
你不需要明明站在雨中,卻假裝沒有下雨,
  還告訴別人「我很好」……
  你會不會……
  ● 感到生活中好像少了點什麼?
  ● 容易對人生感到莫名其妙的焦慮?
  ● 多數時候都關閉自己的感覺,來維持情緒的穩定?
  ● 和他人應對進退的時候,通常戴著面具?
  這些現象,都是內在小孩受到壓抑的徵兆。
===================================
在家庭治療 創傷治療 的療程中都有一個重要的過程是重新面對感受
簡單講說要讓感受出來
受到家人壓迫或是創傷事件時會有很強烈的不舒服的感受
為了保護自己 人會漠視感受 當自己已經處在很不愉快的狀況時
把自己的感覺以及安全需求關愛需求等等 以及表達感受的能力壓抑下來
久了人會冷漠 長期不快樂 笑不出來 依附在各種事物上面
在安全的環境下重新敘述過去的故事 讓感受出來 重新理解發生了什麼事
重新讓心理健康起來
===================================
這是心理治療的書 跟佛法的關聯在感受這件事上
心理治療的發展背景在歐美 無論如何都有受過基督思想的影響
所以願意讓感受出來 感受出來之後到底是怎麼好的?
會說有個觀察我的存在 於是可以跟感受分開
但既然有我在觀察 那會有各種不確定性在(我不喜歡我觀察到的這些怎麼辦) 人會不安
所以把深層部分的不安交給靈性
書中甚至說相信更高層次的力量 會對治療的幫助(基本上就是上帝了)
以佛法的判教來說這骨子裡就是神教
===================================
當感受出來的時候
以南傳觀禪的角度來說(葛印卡系統的說法)
要依身體的覺受走觀禪 感覺到感受中沒有我的存在
感覺是無常無我的 只有感覺在感覺
如此可以漸漸脫離 對感覺的喜愛以及逃避現象 正直的面對升起的感覺
進一步降低輪迴的動力
(心理諮商討論的壓抑感受的行為 就是種逃避不愉快的感受的方法
心理諮商要建立安全的環境以及可信賴的對談對象讓感覺放出來
觀禪修習得當 會知道感覺其實沒有辦法真的傷害人
所以可以讓感覺(這裡特別指過去痛苦的回憶)升起 然後不給他增長的動力
讓它隨著動力減弱自然還滅掉)
=======================================
大乘系統 比較少全力走人無我的觀法
可能會修 但是主力的理論解釋會再多解釋到法無我
就是對於感受這件事 體空觀觀之 觀其因緣和合 空性上不生不滅 為中道
漢傳如來藏系可能還會講到 自性能生萬法本自俱足
天台講一念心性 華嚴講理事無礙 事事無礙
實際操作走參禪起疑情 或是大乘止觀 曹洞的只管打坐
教下也會鼓勵多走誦經的路子 壇經說多誦金剛經 淨土就是信解是心是佛後佛號下去
... 藏系 四部宗義 加行起修 持咒等的功夫我比較少讀那邊的書...
========================================
各家都會同意感受不要用壓抑的
只是面對感受的不安定性 不愉快性 要怎麼辦?
找高層次的力量 人無我觀 法無我觀 真如觀
看是哪種
有種狀況會看到 就是重新學了一種宗教來壓抑自己的感受
沒有好好地發出來 也沒有好好地化解掉
沒有用理觀來清或是調伏感受 就是說不可以先壓抑再說
在華人世界有這個傾向 就是說我們表現上不喜歡衝突 對父母的順從等
背後其實要有很強大的無我空觀實修在撐的 不然之後就是內傷或是轉嫁壓力給其他人
一種說法會覺得先修忍辱先讓可以修習慈悲心 大心
但是先讓是怎麼讓法的還是要有佛法的理觀在
觀三輪體空(無住相布施) 還是真如觀性德流露(布施忍辱是真心的性德 本該如此)
大乘系統有些討論在說菩提心要依空性而發才是真的
證空性後菩提心也會自己流出來
如果學佛後 人還是很不快樂 壓力還是很大 看看有沒有掉進壓抑感受這個陷阱裡面
或是找這本書來看看 對一些常見的壓力來源都有列表
沒有針對人 最近讀書心得整理
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作者: hawls (以和為貴)   2019-06-07 13:40:00
給瑟目大經https://reurl.cc/MoR73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軌跡)   2019-06-07 15:01:00
從實際的角度來看,心裡有創傷的,其實應該先從生活上或者偏西方的宗教,如基督、天主教的體系去療癒,根本不合走無我的教義,「無我」必須是在「自我」建立很健全的情況下,他才可以很輕易的放下我執,如果自我在成長的過程中一直被打壓、或自信不足、建立不全,他就會把這個壓仰的情感投入宗教,比方說因為小時候常被壓迫,長大之後學佛法,聽到「大乘」有個大,他受傷的心就馬上被挑動,然後就要想盡辦法爭辯說,大乘是不OK的我現在學的這個才是最好的,而且他會窮近一切的方法去鑽牛角尖,這種方法其實就是想要得到別人的認同然後就會產生一連串的反效應,第一是造成別人的反感第二是自己內心依然得不到修復,就更偏執的去硬幹原PO舉的例子很好,對內心有創傷、人生不夠圓滿的人來說,我通常都鼓勵去信基督教或接受一些身心療癒課程先讓自己被愛,有能力去愛人,才有條件走向無我的教義華人社會的壓仰之下,很多人出了社會根本都還是沒有自我,這個時候根本沒有條件去修無我,反而要先建立自我
作者: poohkoala ( \^0^/)   2019-06-07 15:58:00
翻攪過去= 受第2箭之苦~大病受暴職場壓力~都曾是我的過去耶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19-06-07 18:16:00
朋友 有沒有好好接觸感受了 有沒有好好修習空觀化解痛苦了 辛苦了即使是佛教徒有在禪修也可以找人幫忙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軌跡)   2019-06-07 18:38:00
翻攪過去是必要的,即使是在修空觀的過程中,過去的訊息也會全部浮現,像影片倒帶一樣,全部釋放掉才有可能入三摩地,不可能說不把過去的訊息拿出來,就直接證空性,那不可能,修行的魔考就是這個,就是在過去的訊息海當中,用你的定力去觀照,讓這些訊息浮現後消滅那問題來了,如果你定力不夠,訊息一出現就中招了所以就要先建立很強的基礎,這個基礎除了正確的佛學知識之外,非常健全、強壯的意識跟身體也很重要就像你要對抗體內的癌細胞,一定要先把身體養好不然一切掉,人馬上休克。東方人的毛病就是,人生觀、生活上、人際關係、家庭經濟什麼的,都還沒有獨當一面還沒有成為一個成熟、獨立的個體,就直接談空性無我在修行的過程中又避開內心的傷痛和恐懼 這樣很難開悟
作者: yaqqq (^^)   2019-06-07 20:52:00
心理學我不懂 所以想來請教一下:1情感未被滿足,是需要先滿足情感嗎?這方面佛教要如何操作呢?舉個例來說:自信未被滿足,是要先滿足其自信嗎?如果是的話,佛教該如何用觀法來解決呢?2若有創傷,治療方式同上嗎?還是有所不同?若不同,可以採用佛教何種觀法呢?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軌跡)   2019-06-07 22:56:00
情感沒被滿足,通常是要先滿足情感沒錯。自信亦然比方說要放下對金錢的執著,你必須要先在金錢上充裕沒有被滿足的情況下,要直接放下很難,如果你心裡放不下,其實應該先去滿足這一點。 就像年輕人他不會聽長輩告訴他要交往怎樣的對象,他要那種腎上腺素飆升轟轟烈烈的愛過之後,才會甘心去找長輩介紹的那種人交往因為一般來說,我們不太可能放下「不曾擁有過的」事物比方說你很有錢了,那麼你遇到佛法,可以很容易放下對金錢的執著,自古以來都是如此。如果你不曾擁有過金錢,你要放下對金錢的欲望,難度非常高,這就是很多人修行出家修不成的原因,因為他的欲望根本沒有滿足過,他出家修行只是想逃避社會佛教的話,你可以參考「當和尚遇到鑽石」這本書的作者他受到了很大的創傷,去學佛20年後,再回到世俗歷練那麼還有一種是,他在人生經歷上已經遍體鱗傷了,追求過也失去過,他有一部份的經歷,可能不是很圓滿,比方說想賺1億,結果只賺了2千萬就生病了,或者離婚了有受到很大的打擊,這個時候他自然就很容易接受無我空性的教義,不然大部份的人像鄉民都還很年輕,還一堆想法,想改變社會想逆轉人生之類的,這種人不會想去修行像h也是這樣的人,他成長過程中應該也是沒自信、非主流的人,不知道什麼機緣下他去研究佛法,那麼他研究佛法的目的也不是為了解脫,而是為了找回自信,找回他失去的人生價值,在這裡重新建立自信心,只是他選錯了戰場,他應該從那跌倒就從那站起來,不是逃避到佛理辯證這樣佛法對他就沒有幫助,他不是想解脫是想建立自我最好的方式就是回去社會上好好奮鬥、療癒內心的缺乏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