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五蘊-作為一種交互作用

作者: aun5780 (夢境)   2019-08-28 10:41:06
怕再也看不到
透過回文備份
這應該是我近期看過最高程度的文章了
大家都差臨門一腳
一起加油
※ 引述《pizzafan (見覺無知因色空有)》之銘言:
: 前天複習的舊文 ~ 隨便貼貼 ~ 各位能夠吸收多少算多少吧 ~ 下午來刪
: (有些東西別人不講 好像是因為... 大乘是不宜講給小乘聽的) 可能會變毒藥
: -
: 一切都無生,亦無因緣滅,於彼生滅中,而起因緣想。
: 非遮滅復生,相續因緣起,唯為斷凡愚,癡惑妄想緣。
: 有無緣起法,是悉無有生,習氣所迷轉,從是三有現。
: 真實無生緣,亦復無有滅
: 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惟心所現。
: 一切凡夫亦復如是。已得解脫無所有處。唯未得脫非非想處。
: -
: 有四種言說妄想相:(謂相言說、夢言說、過妄想計著言說、無始妄想言說。)
: 相言說者,從自妄想色相計著生。
: 夢言說者,先所經境界,隨憶念生,從覺已境界無性生。
: 過妄想計著言說者,先怨所作業,隨憶念生。
: 無始妄想言說者,無始虛偽計著過,自種習氣生。
: 言說、妄想,為異、為不異』?
: 佛告大慧:『言說、妄想,非異、非不異。
: 所以者何?謂彼因生相故。大慧!
: 若言說妄想異者,妄想不應是因。
: 若不異者,語不顯義,
: 而有顯示。是故非異非不異
: -
: 譬如群鹿,為渴所逼,見春時燄而作水想,迷亂馳趣,不知非水。
: 如是愚夫,無始虛偽妄想所熏習,三毒燒心,樂色境界,
: 見生住滅,取內外性,墮於一異 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想,妄見攝受。
: 如犍闥婆城,凡愚無智而起城想,
: 無始習氣計著相現,彼非有城非無城。如是外道無始虛偽習氣計著,
: 依於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見,不能了知自心現量。
: 譬如有人夢見男女、象馬、車步、城邑、園林、山河、浴池、
: 種種莊嚴,自身入中,覺已憶念。
: 大慧!於意云何?如是士夫,於前所夢憶念不捨,為黠慧不』?
: 大慧白佛言:『不也,世尊』!
: 佛告大慧:『如是凡夫惡見所噬,外道智慧,不知如夢自心現性,
: -
: 譬如水中有樹影現,彼非影非非影,非樹形非非樹形。
: 如是外道見習所熏,妄想計著,依於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想,
: 而不能知 自心現量。譬如明鏡,隨緣顯現一切色像而無妄想,
: 彼非像非非像,
: -
: 譬如風、水和合出聲,彼非性非非性。
: -
: 譬如大地無草木處,熱燄川流,洪浪雲湧,彼非性非非性,
: 如是愚夫無始虛偽習氣所熏,妄想計著,
: 依生住滅,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
: -
: 譬如鹿渴想,動轉迷亂心,鹿想謂為水,而實無水事。
: 如是識種子,動轉見境界,愚夫妄想生,如為翳所翳。
: 大慧!涅槃、非捨非得,非斷非常,非一義非種種義,是名涅槃
: -
: 非言說有性,有一切性耶?世尊!若無性者,言說不生,是故言說有性,有一切性
: 佛告大慧:『無性而作言說,謂兔角、龜毛等世間現言說。
: 大慧!非性非非性,但言說耳。
: 如汝所說『言說有性,有一切性』者,汝論則壞。
: 是故非言說有性有一切性。大慧!見此世界蚊蚋蟲蟻,是等眾生無有言說而各辦事
: -
: 譬如甘蔗。因緣故生石蜜、黑蜜。
: 雖俱一緣 色貌各異。
: 石蜜治熱 黑蜜治冷
: -
: 再次提醒:
: (1)
: 一切凡夫亦復如是。已得解脫無所有處。「唯未得脫非非想處」。
: (2)
: 因眼因色因明因心因念識則得生。是識決定不在眼中色中明中心中念中。
: 亦非中間「非有非無」。
: (3)
: 色性者。非地水火風 不離地水火風。非青黃赤白 不離青黃赤白。「非有非無」。
: 觀察到了嗎?
: -
: 「善男子。佛性者。亦色、非色、非色非非色。」
: 云何非常。從緣見故。云何非斷。離斷見故。云何非非常非非斷。無終始故。
: 云何為義。悉能攝取義無礙故。云何非義。不可說故。云何非義非非義。畢竟空故。
: -
: 是五陰者念念生滅。如其生滅誰有縛解
: 因此五陰生後五陰。此陰自滅不至彼陰。雖不至彼能生彼陰。
: 如因子生芽子不至芽。雖不至芽而能生芽。眾生亦爾。云何縛解。
: 眾生業果亦復如是。此陰滅時彼陰續生。如燈生闇滅 燈滅闇生
: -
: 師子吼言。空中無刺云何言拔。陰無繫者云何繫縛。
: 佛言。善男子。以煩惱鎖繫縛五陰。
: 離五陰已無別煩惱。離煩惱已無別五陰。
: 善男子。離水無河。眾生亦爾。離五陰已無別眾生。
: 煩惱作業 業作煩惱
: (=異陰相續)
: -
: 佛性者名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為智慧。
: 所言空者不見空與不空。
: 智者見空及與不空。常與無常苦之與樂我與無我。
: 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謂大涅槃。
: 乃至無我者即是生死。我者謂大涅槃。
: 見一切空不見不空不名中道。乃至見一切無我。不見我者不名中道。
: 中道者名為佛性。以是義故。佛性常恒無有變易。無明覆故令諸眾生不能得見。
: 聲聞緣覺見一切空不見不空。乃至見一切無我不見於我。以是義故。不得第一義空。
: 不得第一義空故不行中道。無中道故不見佛性。
: 佛性者即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為中道。中道者即名為佛。佛者名為涅槃。
: 善男子。是佛性者實非我也。為眾生故說名為我
: -
: 一切眾生雖有如是十二因緣。或有未具。
: 如歌羅邏時死則無十二。
: 色界眾生無三種受三種觸三種愛。無有老病亦得名為具足十二。
: 無色眾生無色乃至無有老病。亦得名為具足十二。
: -
: 汝言眾生若有佛性。不應而有初發心者?
: 善男子。心非佛性。何以故。心是無常 佛性常故。
: -
: 師子吼言:世尊。眾生五陰。空無所有。誰有受教修習道者?
: 佛言:善男子。一切眾生皆有念心慧心發心勤精進心信心定心。
: 如是等法雖念念生滅。猶故相似相續不斷。故名修道。
: 師子吼言:世尊。如是等法。皆念念滅。是念念滅。亦相似相續。云何修習?
: 佛言:善男子。如燈。雖念念滅。而有光明。除破闇冥。念等諸法。亦復如是。
: 善男子。如眾生食。雖念念滅。亦令飢者。而得飽滿。
: 譬如上藥。雖念念滅。亦能愈病。
: 日月光明。雖念念滅。亦能增長樹林草木。
: 善男子。汝言念念滅云何增長者。心不斷故。名為增長。
: 善男子。如人誦書。所誦字句。不得一時。
: 前不至中。中不至後。人之與字。及以心想。俱念念滅。以久修故。而得通利。
: -
: 師子吼言。世尊。如佛所說。若不生不滅名大涅槃者。
: 生亦如是不生不滅。何故不得名為涅槃。
: 是生死法悉有因果。有因果故不得名之為涅槃也。何以故。涅槃之體無因果故
: -
: 色者即是因緣。若因緣者則名無我。若無我者名為苦空。
: 如來之身非是因緣。非因緣故則名有我。若有我者即常樂淨。
: 六師復言。瞿曇。我者遍一切處猶如虛空。
: 佛言。若遍有者則不應言我初不見。
: 若初不見則知是見本無今有。若本無今有是名無常。
: 若無常者云何言遍。
: -
: 若實有我、有人者,說我人者,應有實相。如實應問:
: 『若有我者,為是何色?青黃赤白?為在身中?為在身外?
: 為遍在身如油在麻?』舍利弗!
: 麻中有油,可出可示。若我在內,說有我者,應說應示,
: 如從麻中出油示油。第一義中求我不可得,
: -
: 求利善人常應自處山林空靜,乃至畢命如野獸死。
: 舍利弗!我今明了告汝,我此真法不久住世。何以故?
: 眾生福德善根已盡,濁世在近,
: -
: 阿難!如來於有為法中所有智慧,一切辟支佛、阿羅漢等不能解知。
: 阿難!如來所知法,若為汝說,汝則迷悶,
: -
: 大種中無色,色中無大種,
: 亦不離大種,而有色可得。
: 心中無彩畫,彩畫中無心,
: 然不離於心,有彩畫可得。
: 彼心恒不住,無量難思議,
: 示現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 -
: 所言色者 非自 非他 非諸眾生 乃至識亦復如是 我如是觀 得正法眼
: -
: 一切無明煩惱等結,悉是佛性。
: 何以故?佛性因故。
: 從無明行及諸煩惱得善五陰,是名佛性。
: 從善五陰,乃至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是故我於經中先說,眾生佛性,如雜血乳;
: 血者即是無明行等一切煩惱,乳者即是善五陰也。
: 是故我說,從諸煩惱及善五陰,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如眾生身,皆從精血而得成就,佛性亦爾。
: -
: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若言五陰是佛性者,云何說言眾生佛性非內、非外?」
: 佛言:「善男子!何因緣故如是失意?我先不說眾生佛性是中道耶?」
: 善男子!眾生不解,即是中道。或時有解、或有不解。
: 善男子!我為眾生得開解故,說言佛性非內非外。
: 何以故?凡夫眾生或言佛性住五陰中,如器中有果;
: 或言離陰而有,猶如虛空;是故如來說於中道。
: 眾生佛性非內六入、非外六入,內外合故,名為中道。
: 是故如來宣說佛性即是中道,
: 非內、非外,故名中道。
: -
: 或有說言佛性即是內善思惟。
: 何以故?離善思惟,則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佛性即是內善思惟。
: 或有說言佛性即是從他聞法。
: 何以故?從他聞法,則能內善思惟,若不聞法則無思惟,是以佛性即是從他聞法。
: 是故如來遮此二邊,說言佛性非內非外、亦名內外,是名中道。
: -
: 善男子!如有人問,是種子中,有果無耶?應定答言,亦有亦無。
: 何以故?離子之外不能生果,是故名有。
: 子未出芽,是故名無。以是義故,亦有亦無。
: 所以者何?時節有異,其體是一。眾生佛性亦復如是,
: 若言眾生中別有佛性者,是義不然。
: 何以故?眾生即佛性,佛性即眾生;
: 若有說言乳中有酪,是名執著。
: 若言無酪,是名虛妄。
: 離是二事,應定說言,亦有亦無。
: 一切眾生定有佛性,是名為著;
: 若無佛性,是名虛妄;
: 智者應說眾生佛性亦有亦無。
: -
: T12n0374_040
: 善男子!若言諸法悉有自性,不須教習,無有增長,是義不然。
: 何以故?今見有教,緣教增長,是故當知無有自性。
: 若言諸法有自性者,當知諸法各有定性,
: 若有定性,甘蔗一物,何緣作漿、作蜜石、蜜酒、苦酒等?
: 若有一性,何緣乃出如是等味?
: 若一物中出如是等,當知諸法不得一定各有一性。
: -
: 希有。世尊。如來所說一切諸法。無生無滅無相無為。令人信解。
: 世尊。乃於無名相法以名相說。無語言法以語言說。思惟是事生希有心。
: -
: 如諸佛境界無來無去,諸煩惱自性亦復如是無來無去。
: 「何者是諸煩惱自性?」
: 佛境界自性,即是諸煩惱自性。
: 貪嗔癡等一切煩惱,莫不皆住於空之中。
: 何以故?貪嗔癡等一切煩惱即空故。
: -
: 云何菩薩摩訶薩了知諸緣?
: 菩薩摩訶薩不見色相、不見色緣、不見色體、不見色生、不見色滅
: 、不見一相、不見異相、不見見者、
: 不見相貌、不見受者。何以故?了因緣故。
: -
: 善男子!心名無常。何以故?性是攀緣相,應分別故。
: 善男子!色境界異,乃至法境界異,是故無常。
: 善男子!心若常者,眼識應獨緣一切法。
: 心若常者,應常修無常,尚不得觀苦、空、無我,
: 以是義故,外道法中,不能攝取常樂我淨。善男子!當知心法必定無常。
: 善男子!心若常者,亦復不能分別諸色,所謂青黃赤白紫色。
: 善男子!心若常者,諸憶念法不應忘失。
: -
: 佛告比丘:「若所有色,過去、未來、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
: 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
: (一整個都是「異陰相續」法門)
: -
: 如修行者入禪三昧,微細習氣轉而不覺知,
: 而作是念:『識滅然後入禪正受。』實不識滅而入正受,
: 以習氣種子不滅,故不滅;以境界轉攝受不具,故滅。
: 大慧!如是微細藏識究竟邊際,除諸如來及住地菩薩;
: 諸聲聞、緣覺、外道修行所得三昧智慧之力,一切不能測量決了
: -
: 如持戒比丘觀無蟲水而見蟲相,即作是念:
: 『此中動者,為是蟲耶?是塵土耶?』
: 久視不已,雖知是塵,亦不明了。
: 十住菩薩於己身中見如來性亦復如是,不大明了。
: 佛告迦葉:「善男子!如非想非非想天亦非二乘所能得知,隨順契經,以信故知。
: 無量菩薩雖具足行諸波羅蜜、乃至十住猶未能見所有佛性;
: 如來既說即便少見。
: 菩薩位階十地尚不明了知見佛性,何況聲聞、緣覺之人能得見耶?
: -
: T10n0293_032
: 善財白言:「豈不由於從聞生智及思智性,得見真如而自證悟?」
: 長者答言:「不也。若從聞思得自證悟,無有是處。
: 善男子!我於此義,應說譬喻,汝當諦聽: (略)
: 於意云何?彼熱渴者,雖聞如是泉及樹名,思惟往趣,能除熱渴否?
: 善男子!菩薩亦爾,不但唯以聞思慧解,而能證入一切法門。
: 善男子!我今為汝重說譬諭,汝應諦聽。
: 善男子!假使如來住壽一劫,種種方便,以巧言辭為閻浮人說,
: 天蘇陀具足眾德,柔軟妙觸,色香美味。
: 於意云何?彼諸眾生如是聽受思惟之時,知天味不?
: 白言:「不也。」
: 妙月告言:「此亦如是,不但聞思,而能證入般若真性。」
: -
: 知諸眾生、我、人、壽命,士夫養育補特伽羅,蘊、處、界等性皆空寂,無所執著;
: -
: 觀緣起理,難解難知,非尋伺境界故。
: -
: 若言一切行無常者,如來祕藏亦是無常,
: 凡夫謂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
: -
: 若我住者,即是常法,不離於苦;若無我者,修行淨行無所利益。
: 若言諸法皆無有我,是即斷見;若言我住,即是常見。
: 若言一切行無常者,即是斷見;諸行常者,復是常見。
: 若言苦者,即是斷見;若言樂者,復是常見。
: 修一切法常者,墮於斷見;修一切法斷者,墮於常見。
: 如步屈蟲,要因前脚得移後足;修常、斷者亦復如是,要因斷常。
: 以是義故,修餘法苦者皆名不善;修餘法樂者則名為善。
: 若言:『無明因緣諸行。』凡夫之人聞已,分別生二法想,明與無明;
: 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
: 若言:『諸行因緣識』者,凡夫謂二,行之與識;
: 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
: 若言:『一切法無我、如來祕藏亦無有我。』凡夫謂二;
: 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
: 我與無我,性無有二。如來祕藏其義如是,
: -
: 酪性為從乳生。為從自生、從他生耶?乃至醍醐亦復如是。
: 若從他生,即是他作,非是乳生;
: 若非乳生,乳無所為。
: 若自生者,不應相似相續而生;
: 若相續生則不俱生;
: 若不俱生,五種之味則不一時,雖不一時,定復不從餘處來也。
: -
: 是牛食噉水草因緣,血脈轉變而得成乳。若食甘草,其乳則甜;若食苦草,乳則苦味。
: 是諸眾生以明、無明業因緣故,生於二相;若無明轉,則變為明。
: 一切諸法善、不善等亦復如是,無有二相。
: -
: 善男子!不可定言乳中有酪、乳中無酪,亦不可說從他而生。
: 若言:『乳中定有酪』者,云何而得體味各異?是故,不可說言:『乳中定有酪性。』
: 若言:『乳中定無酪』者,乳中何故不生兔角?
: 是牛食噉草因緣故,血則變白;草血滅已,眾生福力變而成乳。
: 是乳雖從草血而出,不得言二,唯得名為從因緣生;
: 善男子!明與無明亦復如是。若與煩惱諸結俱者,名為無明;
: 若與一切善法俱者,名之為明。
: 是故,我言:『無有二相。』
: 譬如雪山,雖復成就種種功德,多生諸藥,亦有毒草。
: 諸眾生身亦復如是,雖有四大毒蛇之種,其中亦有妙藥大王,所謂佛性,非是作法
: -
: 善男子!一切諸法,唯除涅槃,更無一法而是常者,直以世諦言菓實常。
: -
: 無想天者名為無想,若無想者則無壽命。若無壽命,云何而有陰界諸入?
: 以是義故,無想天壽不可說言有所住處。
: 善男子!譬如樹神依樹而住,不得定言依枝、依節、依莖、依葉;
: 雖無定所,不得言無。無想天壽亦復如是。善男子!佛法亦爾,甚深難解。
: -
: 不可說舍住於虛空、不住虛空。
: 凡夫之人雖復說言舍住虛空,而是虛空實無所住。何以故?性無住故。
: 善男子!心亦如是,不可說言住陰界入及以不住;
: 無想天壽亦復如是、如來憂悲亦復如是。
: -
: 善男子。色性是有。
: 何等色性所謂顛倒。以顛倒故眾生生貪。
: 若是色性非顛倒者。云何能令眾生生貪。以生貪故。當知。色性非不是有。
: 善男子。貪是有性 非是空性。貪若是空眾生不應以是因緣墮於地獄。
: 若墮地獄 云何貪性當是空耶。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