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為何佛要入涅槃?

作者: hawls (以和為貴)   2019-09-03 12:26:12
※ 引述 《amidha》 之銘言:
: 信仰佛教正法,恭敬佛陀與其真正修行弟子,將會引致無量福報;
: 反之,破壞佛教正法,毀賤佛陀與其真正修行弟子,將會引致無量禍報;
關於禍報,《本生經》有個故事是:一位比丘對另一位比丘(阿拉漢)做出不好的行為,而
有惡果報。
四一 羅沙伽長老本生譚 (菩薩═戒師)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長老羅沙伽帝沙所作之談話。羅沙伽帝沙為誰?彼為拘薩羅
國漁夫之子,為己家族之破滅者。彼於為比丘後,已成無一物之人。
據傳,彼於拘薩羅國一千人家族所住之漁村,新生於某漁夫之妻胎,為其最後離去之出生場
所。當彼新生之日,一千人家族之人,持網往川池捕魚,及一尾小魚 亦不可得!自彼時以來
,漁夫等日見衰敗。當彼於胎中期間,此村七度被火,七度 受王刑罰,當然結果悲慘!
彼等思惟:「我等以前從未如此,我等不久,恐將滅亡! 此於我等之中必有不幸者在!今將
分為二組!」於是各五百人為一家族。
於是雙親所在一方衰敗,而他之一方繁榮。彼等將衰敗之一方再分為二,更又再分,終於將
彼 母分離成一家族。彼等知此為彼等之中之不幸狀態者,由家族中分離,將彼母放逐。
於是彼母自立生計,機熟臨月,於某處生產。世間得最後存在者不滅!何以故?此恰如瓶中之
燈,於彼心中燃起阿羅漢之命運故。
彼女看顧其子,至能各處巡迥行路之時,與一缽於其手云:「汝入人家乞食為生!」彼女將子
逐出,自己逃往他處而 去!爾後其子完全孤獨,探索施食,寢於各處,不行沐浴,不稍惜身
,完全如一塵垢之餓鬼,辛苦保命!
彼七歲之時,於某家門前洗缽處,如鳥之啄食,拾撿飯粒為食。爾時法將舍利弗於舍衛城中
巡迴托缽,見此子甚為憐憫,彼思:「此為何村之兒?」對彼柔聲曰: 「汝來!」彼來向長老
作禮而立。
於是長老問曰:「汝為何村之兒、雙親在於何處?」 彼答:「尊師!予為孤兒!予之雙親謂對予
倍感辛勞,疲弊已極,捨予而去!」長老: 「汝不欲出家耶?」童子:「尊者!予極願出家!然
如予之貧賤而無體面者,誰能使予出家?」長老:「予將使汝出家!」童子:「實甚感謝!請尊
者帶我出家!」長老與彼 嚼食(硬食)與噉食(軟食),伴往寺院,親手為彼洗浴,使之出家,
達充分之年齡時,使受具足戒。
彼至老年後,稱之為羅沙伽帝沙長老。彼實不幸但少欲知足!彼與他人受諸 多布施者不成比
較,彼不求滿腹,只求保命已足。彼之缽只能容一柄杓之粥,即已溢出邊緣!
故此,諸人知其缽已滿,用他物盛粥與之。諸人或有云者:「向彼施粥之 時,施主之容器中
亦將無粥!」施與嚼食,亦復如是。彼於其後,增加知見,得最高果之阿羅漢,彼仍少欲知
足。
年壽盡時,入涅槃日近,此人生當然之結果。法將舍利弗暝想,知彼將入涅槃, 彼思惟:「
羅沙伽帝沙長老今日將入涅槃,予應與彼所望之食物!」於是攜彼入舍衛城托缽。
長老為彼向多人伸手而不使人敬禮,於是長老向彼云:「友!汝往坐堂中!」 使往彼處後,長
老將集得之物交付他人云:「將此與羅沙伽!」
但持物之人忘卻羅沙伽長老之事,彼等竟自分食。其後長老入寺時,羅沙伽長老進前作禮,
長老回顧而立,問曰:「友!汝已進食耶?」彼答:「尊師!予最後再食!」長老頗為焦急,見食
時已過;於是長老云:「友!汝請坐於此處!」彼使羅沙伽長老坐於座堂,急往王宮入拘薩羅王
之宮殿,王取長老之缽云:「食時已過!」命取四甘食充滿缽中。長老得食歸來告曰:「友羅
沙伽帝沙!請食此四甘食!」長老持於手中而立。
然帝沙長老表示敬意,恥而不食!於是長老向彼云:「友帝沙!若予將缽離手,其中之物,即
將化為烏有!予須持缽而立,汝請坐而食之。」
尊者羅沙伽帝沙長老,在最上主法 將持缽在手而立之間,食四甘食。長老依聖神通之力,
不使彼之食物成空,故此, 羅沙伽帝沙長老得如願而食滿腹。而後實於其日,即入無餘涅
槃。等正覺者立於近前,厚葬於彼,集骨為作墳墓!
爾時比丘等集於法堂云:「諸位法友!羅沙伽帝長老實為不幸,然少欲知足! 何以如是不幸與
少欲而得至聖位?」彼等相互交談而坐。
佛入法堂問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話,集於此處?」彼等答:「尊師!如是 如是!」佛言:
「汝等比丘!此比丘自行少欲,自得聖法!彼於前生亦拒他人之施, 少欲知足,具世之無常
、苦之無限知見,依其適應境遇之結果至得聖法之位!」於是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迦葉(飲光)佛在世時,一比丘賴某長者度村里生活。彼為比丘應為之事,德行具足,
行適應知見之作業,彼與得阿羅漢果之某長老為同僚而住於一處。然於長者之村,此比丘之
不運開始降臨!
今說明事之經過始末如下:先是長者對長老之態度甚為滿足,取缽使入其家,恭敬供養,聞
簡短之法語後向長老云: 「尊師!請住於予等附近之寺!予於夕時歸來後前往訪問!」
長老往寺向住於其處之 長老敬禮,得其允許,坐於一方。彼亦對長老歡迎而問曰:「法友!
汝得施食否?」 長老:「唯然!予已得之。」寺之長老:「於何處得之?」長老:「於汝之臨近
之村長者 之家。」於是長老整頓自己求得之庵室,收拾衣缽,坐住於禪定樂及果樂。
長者於夕時運來香、花、燈火及油,前往寺院,向先住者長老敬禮問曰:「尊師! 新至長老
在否?來此處耶?」彼答:「曾來予處。」長者:「今在何處?」彼答:「如是 如是之庵室。」
於是長者至長老處敬禮坐於一方,聽聞法話。氣候漸涼,長者向墳墓 及菩提樹供物,點燃
燈火,招待二人後離去。
先住者之長老自思:「欲彼長者為分離,若彼比丘住居此寺,予將受如何待遇?」 彼心甚不
快,彼思:「予須講求使彼不能住居於此寺之方法!」是故長者招待之日雖 然到來,彼亦決
不通知長老。
得阿羅漢果之長老,知彼比丘之心,長老自思惟:「彼比丘不知予並未對其家族或一族構成
障礙。」於是彼往己之庵室仍住於禪定樂與果樂。
翌日,先住者長老以曲指敲鑼,用指爪擊戶後,往長者之家。長者取彼之缽,準備置席使坐
,問曰:「尊者!新來之長老住往何處耶?」彼云:「予不知汝之信友之 狀!予敲鑼擊戶不能使
彼清醒!昨日於貴宅接受招待美食,未能消化,今將熟睡, 汝請安心!彼對彼之狀態甚為滿
足!」一方得阿羅漢果之長老思惟行乞時至,整頓身 邊取缽騰空飛向某方而去!
長者使長老飲酥、蜜、砂糖所作之乳粥後,以香粉磨缽,更滿盛乳粥於缽中向 長老云:「彼
長老旅途疲勞,請持此與彼!」彼未拒絕,持此而行,歸途中自思惟: 「若彼比丘飲此乳粥
,則捉其首而放逐,彼亦不走!若予將此乳粥與人,則將為人發 覺!若投入水中,則酥油浮
於水面!若投諸地上,則烏鴉群集,為人所知!然究應 棄往何處耶?」
爾時,彼發現火燃之處。彼取除燃屑,捨棄乳粥於火中燃燒,然後以 燃屑蔽附其上而歸寺

歸來不見彼比丘而自思惟:「彼得阿羅漢果之比丘,確知予之 思考而他去!予為胃腸而行惡
事矣!」彼立即起大悲哀,此後不久死為幽炙,生入地獄!
彼於數百千年之間,於地獄中受苦。因業果之餘薰,續於五百世之間生為夜叉,一日亦不
得滿腹之食物!每日只能食糞便以充饑。
次五百世生而為犬,此時亦每日只得見而呃逆嘔吐之食物以果腹,此外完全不得飽餐之食物
!幸得脫離犬性,生於迦尸國某村之貧家。
自彼出生以來,彼之家族更為貧乏,自彼剪臍降生以來,彼連 水粥亦不可得!彼之名為「知
友者」,雙親不堪生活之痛苦,向彼云:「汝去!此一 不幸者!」將打彼而逐出。
彼為無賴之身,來至波羅奈市。當時菩薩於該市為有名阿闍梨,教授五百婆羅 門青年之婆
羅門技術。爾時住民與貧者費用,使學技術。知友者亦親近菩薩,學高尚之技術,彼粗暴而
不從順,動輒動武傷人!菩薩雖教誡,彼亦不聽教諭。菩薩之 收入,因彼之故,亦感不足!
最終彼與一青年喧嘩鬥毆,由彼處逃亡而去。
彼來某邊鄙之村,受僱而為生。彼於此處與一不幸之女同居,與彼女生有二子。村人等云:
「請教我等為善戒惡之道!」與彼薪給,使彼住於村入口處之小屋。然此邊鄙之村民 等,自
知友者來此之後,受王七度之懲罰。彼等之家,七度被燒。池水七度乾涸。
彼等思惟:「此知友者未來之前,予等未起此事,彼來之後,我等開始衰微!」於是將打彼而
放逐。彼伴妻子他去,入某惡魔所住之森林,於此場所,惡魔殺其妻子而食其肉。彼由其處
逃出,到處流浪彷徨,來至甘比拉港村,正值有船揚帆出海之日,故此彼又受僱為船夫而登
船。船於海上行一週間,第七日船在海中遇難,船於岩上停止不行。
彼等追究災難之責任者,投票表決,而知友者七度皆中。諸人與彼竹筏,執手使乘,放入海
中;彼離船後,船即開始行動!
知友者臥於竹筏之上,漂流海上。因其在迦葉佛世時守戒結果,於海上之水晶宮遇四天女
,彼親近彼女等,度七日間之幸福生活。
水晶宮之精靈等七日間為幸福之生活,而次之七日間則為不幸!彼等去時云:「汝於我等歸來
之前留於此處!」知友者於彼女等去後,立即乘竹筏更往前進,到達八天女所居之銀之宮殿
。彼由彼處更又前進至十六天女之寶玉宮殿及三十二天女之金宮殿。
彼不從彼女等之忠告,更進而發現某島夜叉之街市。彼處一夜叉女如羊形行走,知友者不知
其為夜叉之女, 思欲食山羊之肉,往捉彼女之足,彼女用魔力將彼牽起而投擲,彼依彼女
投擲之力, 沿海騰空而行,到達波羅奈都後濠之刺藪上滾落於地上。
爾時有盜賊殺王之於濠後巡迴食草之山羊,故此,山羊牧飼者等思欲捕此盜賊隱於一方
之側而立。 知友者起立,見草藪中山羊,彼思惟:「予於海島捉山羊之足,而為彼女投落於
此處,今若再捉其一隻之足,則彼女將更投擲予近於海上天女之宮殿!」
彼抱此昏庸之幻想,往捉山羊之足。山羊被捉,大聲喚叫!山羊牧飼者由各處奔來捕彼云‥
「此盜賊於常久時間食王室之山羊!」於是打彼而縛之,帶往王之近所。
恰於此時,菩薩率五百婆羅門弟子離街出發沐浴途中,見知友者,知彼為誰, 向諸人問曰:
「諸位!此我弟子,何故捕彼?」
山羊牧飼者答曰:「尊師!此盜羊人捉山羊之足,是故將彼捕縛!己菩薩曰:「如是甚善,予將
罰彼為使役,將彼與我,彼 將隨我等而生活。」彼等云:「尊師之言甚善!」於是將彼放釋
而去。
於是菩薩向彼問曰:「知友者!汝於此長久期間,在於何處?」彼向菩薩說明自 己所為之一切
行為。
菩薩云:「不從為汝計益人之忠告,受如是之痛苦!」於是唱次偈:
人為自己想
不從正教誡
誤捉山羊足
險遭悲慘境
其從業師與知友者各依其業報往生於應生之所。
結分
佛言:「汝等比丘!彼自己少欲知足,體得聖法之阿羅漢果。」佛述此法語後,連結作本生今
昔之結語:「爾時之知友者是羅沙伽帝沙長老,有名之戒師實即。」 是我。」
作者: Uguar (零零漆)   2019-09-03 21:13:00
佛法真是好東西,好感動七歲被父母遺棄,只能在別人家洗碗的地方撿飯粒吃這樣的人也能獲得安寧得阿羅漢佛法就是要這樣子才能稱作是究竟法不禁令人想起這世上有多少有一樣遭遇的孩子只要他們能獲得正法益,一樣能獲得安寧很多這樣孩子是會遭遇性剝削的只有純正的法義,能照亮這樣的黑暗這東西很多循環的,遭性剝削的孩子長大還會性剝削別人佛法能夠導正這些東西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