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houstonmeditationc.com/?q=zh-hant/node/16
近行定與安止定
慈濟瓦法師講
鄭栢青譯
按:慈 濟瓦(Sujiva舍棄我)法師是一位馬來西亞籍佛教上座部比丘,獻身于佛法
內觀的教導。法師在1975年完成大學學業不久後,就出家。在修習的過程里, 受教于多
位禪學師父,包括班迪達大師(Sayadaw U Pantida)。自從80年代的早期,駐錫在寂樂
苑Santisukharama)教導內觀迄今已有15年。本文原是1993年1月法師于馬來西亞 Kota
Tinggi的演講,並經菩提色拉(Bodhisara)比丘整理,刊載于〝Vipassana Tribune〞,
1996.7. Vol.4。
前些日子,我們提過四念處,佛陀告訴比丘們,勤修正念,並以達成禪那(jhanas)
。從這里,我們將談談寂止禪(samatha奢摩他)和內觀(vipassana 毘婆舍那)的修行
,以及如何培育觀智,而最終從輪回中得到解脫。
兩種禪修方法
有兩種禪修方法:第一種,稱為止觀禪 法。修習者先以專注或寂靜的修習做基礎,
意思是他們修習純寂止禪如遍處〔kasinas visualisation〕)、不淨觀,在《清淨道論
》里列了四十個起觀對象,他們通常修習到至少達到近行定(upacara samadhi)或達到
某一禪那,即安止定。當他們達到此定力後繼續向前,修習內觀。
第二種稱為純觀禪法(suddha vipassana yanika),即純內觀修習法,這類修習者
不經由純寂止禪的修習,既不進入近行定,也不進入安止定,修習者直接進行觀照(
Contemplation) 心與身,從這里修成內觀剎那定,這種定力相當于近行定,依此定力,
也能證得道與果(magga-phala),即開悟。
另外還有一類,止與觀共同發展,修習者 不單獨修成其中任何一種,而是交替的修
習,端視哪一種更為合適。通常情況下人們談論前兩種禪法:即止觀禪法和純觀禪法。你
可發現以上兩種禪法,佛陀都曾教 導過,可在三藏經典里找到這些教導。對有些人,佛
陀教導在修內觀之前修寂止禪,對其他一些人,他教導直接修習四念處,而不經由禪那。
有許多上述的例子,可 在三藏經典找到。
假如你問該修哪一種,按理說你知道得更 清楚。最好是你知道所有四禪八定以及所
有道果,但這通常是不可能的。第一點,你必須找到一位合適的老師,他能教導你所有這
些。第二點,你要有時間去實踐。 同時還有不同的修法。有時候,你能夠修一段時期的
內觀,就像我們在此修的一樣,爾後,在合適的時間也修習純寂止禪。有些人發覺,內觀
已經夠好了,這意謂 著,他們持續修習且獲得進展。而他們全然不需修寂止禪。某些人
發現,在修習內觀之前,需要在某種程度上修寂止禪,但是最終他們還是必需經由內觀而
獲得開 悟,無論何種情況,你要多修習,多花時間。
當然馬哈希禪法的傳承,是強調內觀的, 並非這些老師不懂寂止禪。從我在緬甸修
習了解到,有許多老師可以教導四十種寂止禪業處,多年以前我在那里的時候,我問他們
:「為何你不教我寂止禪?我也想 學習寂止禪。」他們回答我說:「內觀更重要,當你
成就內觀,而後你可修習任何寂止禪。」理由是,絕大多數的人,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去修
習各種禪定,即使你是 一位比丘,你也沒有全部的時間去修習,你會牽涉其它事情。重
要的是,在佛法住世期間,我們要盡可能的學習內觀。據我們的了解,內觀密集禪修建立
起的定力會 持續很長時間,因此,這里只強調內觀。況且一般在家人比出家比丘更少有
時間,所以他應修習最重要的。同時依照我們的了解,要成就寂止禪,是非常的困難。此
外,如果你要成就寂止禪可能需要相當時間,而且禪修業處必需適當,你也須有這方面
的潛在能力才行。
現在,我們來談禪那的主題。當我們提到禪那,不必意謂著單指發生在純寂止禪的奢
摩他等定境,它也可指內觀禪的禪定經驗。所以有所謂的奢摩他禪那,這種禪那或禪定發
生在純寂止禪中,以及內觀禪那,另一種禪那或禪定,它發生在內觀中。
禪那的定義
對于禪那的一般概念是什麼?禪那普遍的解釋是:固著于目標上的強力專注。這里,
我們引用馬哈希法師所著的《法輪》(The Wheel of Dhamma)一書中所說的:
「禪那的意思是,以固定的注意力密切觀 察一個目標。集中的專注于一個選定的禪
修目標如呼吸以培養寂止禪,會生起奢摩他禪那﹔然而,注意心和身的自然特征,觀照他
們的無常、苦和無實質性,則生起 內觀禪那。有兩種禪:奢摩他禪那與內觀禪那。固定
的專注,發展趣入寂止者,稱為奢摩他禪那。觀照三相則成為內觀禪那。也有三種三昧(
samadhi,或稱 為定):剎那定、近行定和安止定。」
另外一本班迪達法師(Sayadaw U Pandita)的著作中指出,禪那就好像心黏著在目
標上,就像是拿一根細木棒去刺穿一片樹葉,或者粘住某個柔軟的東西,移近看看它是什
麼。因此,當心固 定于一個目標時,它像穿透目標,趨向它,黏住它。這是禪那的特性
,這是一種固住的、深的定。
端視你如何的使用它,禪那指謂不同的東西,就像你說到定,就有正定與邪定,它一
樣是定,只是有不同的經驗。
首先根據經典,我們看看一般所說的奢摩他的意思以及它如何生起。寂止禪可分為兩
種定:一種是近行定,另外一種是安止定。在這里禪那和三昧是同一個意思。「安止」的
意思是固住不動的定,意即心與目標合一,「近行」的意思是接近,意即接近安止定。
近行定
我們需要了解,近行定的範圍是很廣的, 很廣的層次存在于近行定,它涵蓋了許多
的經歷體驗,隨著不同的目標而有不同的體驗。一般而言,當一個人達到了近行定時,五
蓋就被抑制住了,就是說當定力達 到這個層次,貪、瞋、昏沉睡眠、掉舉、疑不會升起
。當定力達到這個階層,五蓋被推到一邊(雖然他們在出定後,又會回來),這樣我們可
以說,已初入近行定。 因為推離染著或覆蓋的功能獲得滿足,假如你想進入內觀,你能
夠以敏銳且平靜的心去觀照。
當五蓋被推到一邊或是被抑制住了,這並 不表示已達到近行定的最深層。在這一刻
前後,時而仍然聽到聲音的來、去。此刻仍有些身體的形狀概念。比方說:假如你在觀照
出、入息,達到五蓋不存在,心很 清晰且安寧,在這階段里,你仍有身體的形狀概念。
當聲音來時,你仍聽到他們,雖然可能不響亮。或有時很響亮,有時模糊不清,這是低階
的近行定。
但是你可以進一步提升定力。當你說近行 定已接近入定(absorption)了,不意謂
近行定是弱的,而是可以很強。例如,一個人或是觀照出、入息,或是內心吟誦〝
itipiso…〞或是作慈 心觀散布慈愛給某人,一段時間後當以正念,以慈悲觀,以察覺的
心去修習,他的心將愈來愈寧靜,當心變得愈來愈寧靜,他會忘掉其余的一切,心變得很
柔軟、很 寂靜、很專注,在一些時候會變得很光明,他會忘了他的身體,他全然不感覺
到他的身體的存在,也全然聽不到聲音,他只知道心安寧且平靜,安住于呼吸上、或送
慈心給某人、或一種視相(visualisation)上,如光明。心沒有移動,心很安寧,很平
靜,他不能聽到任何聲音,他也不知道他在哪里,但他知道他 是在專注于目標,假如他
想要思考,他能夠思考,假如他不想思考,他也能夠不思考。通常在這一階次,心就像漂
浮著,像半醒半睡狀態,但它又不是真正的睡著 了,這種平靜的狀態構成了近行定。
因此,在定的發展過程中,在達成近行定 之後,五蓋被置于一邊,但你仍須在提升
定力方面走很長的路,才能達成真正的入定正受,即所謂的安止定。以某些目標為觀照對
象,你可以看得很清楚,它們變得 愈來愈細微。舉個例,入初禪之前的近行定與入二禪
之前的近行定,兩者都是近行定,但卻有不同的體驗。同樣入三禪、四禪之前的近行定,
也是不同的經驗。定力 會愈來愈細致且平靜,目標也愈來愈細微。所以我們可以經歷不
同層次的近行定。
我們以修習遍處禪的目標為例,如色遍、 地遍等等。比如有人修持水遍,涉及水在
心中觀想水的相。在達到入定之前,會升起「禪相」(nimitta),一種內心的相,稱為
「取相」(Uggaha nimitta),取相是「抓取的目標」,意思是它直接復制你所見的水相
。當你能做到這點,你的心已經很平靜了,通常在這階段,你不能想這想那的,這是因
為當你想這想那的同時,你不僅看到了水,也同時看到其它東西了,你可能看見魚在水里
游,甚至看到蟲在里面動,有時你可看見你的朋友在水里游泳。假如你的欲 念升起,你
甚至看到婦女在水里游泳,你可清晰的看見她們。
當你有取相,你可清楚的看見水相,但水 可能在流動,你看見水在動,而心與水合
而為一,就如同心為水,水為心一般,而且它會流動,這時還沒有接近喜樂專注(
blissful absorption),仍有些距離,但心幾乎能與水合而為一,並且黏著在水的表面
上,你不能夠想任何東西,你沒有身體的概念及任何東西。你聽不見外界的 聲音,你也
無法知道你在哪里,這時的相稱為「取相」,抓取的相。它是近行定,但還不是個很接近
禪那的境地。從這里你會明白,即使還未達到接近禪那的程度, 寂止禪的定力會很深了
。
如今如果一個修持水遍處觀的人,當取相 升起時,心與相是一體的,心是水,水是
心那般,這時的心還未完全靜止,還會移動。這意指是心的水、是水的心仍在移動。此時
你會發覺,這有點像內觀的經驗, 可是又不完全相同。另外的例子,當我們做風遍處觀
,達到這階層時,心就像風,風就像心,心能夠移動,如同風會吹動,有點像內觀的上升
與下降的觀照,風吹上 升與下降,但是如果你夠敏銳的話,你知道那是不同的體驗。
當你繼續進步定力深化,任何伴隨移動的 目標將會停止,是水的心和是心的水將變
得非常靜止,非常清澈,完全的透明,非常明亮,在這點上的心,將達到一個極清澈,極
明亮的階段。有時發生興奮的波 動,定力就被打破。在這點上的心,進入所謂的「似相
」(patibhaga nimitta)即“鏡像”,非常的純化,現在更接近喜樂專注,初禪。但仍
未進入。
你會發現近行定的發展達到初禪之前的狀 況,與第三、四禪之近行定不同的是它的
細致程度。例如,當趨向初禪,它像水流動,水是心,心是水,然而,正要進入初禪前,
水可能像清澈的圓池水,但如果趨 向更高階禪定,它會發生在更微細階段,它不只是流
動的水,而且是非常細的小水珠,像霧狀,漂浮著,在禪那正受之前,目標變得更細,針
點狀的水珠,並且可覺 知這些水珠的潮濕感,它是如此非常非常的細微,而心也愈細且
愈輕安。
近行定能夠持續長時間,你能坐上數小時,似乎有些人能坐上數天,但它仍然只是近
行定。在寂止禪里,你得到很平和且很好的體驗,這是無疑的。沒有人說寂止禪不好,只
有贊嘆寂止禪。不過只有得當的學習它,否則它可能帶來某些困境。
在近行定的層次里,因為它是如此的平 和、安靜、幸福、愉悅,許多事情可能發生
,並且因為不是像安止定那樣那麼固定不動,它有時會斷一下,因為如此平和,可能滑入
睡眠。例如,有一次當我修習寂 止禪,心非常的靜且我知道我正坐著,我想我已坐了五
分鐘而已,並且所有的時間內都是察覺的,但當我轉身去看時鐘的時候,它已經過了好幾
小時了。或許是坐得 很平和,或許墮入睡眠狀態。有時是如此的平和,而心是如此微細
,以致察覺或不察覺已沒什麼不同的了。它就像你僅僅闔眼一會,而已經過了數小時之久
。像這一 類的寂止禪,非常容易滑入睡眠,而實際上你是進入非常非常深的睡眠,而當
你出定後,如果你不仔細的話,你可能甚至想,那是涅盤,因為你可能說,它什麼都滅
除了,有些像你曾入空(void),那兒什麼都沒有,或者,你可能想它是禪那,初禪,但
實際上是睡著了,睡眠並沒有什麼錯,僅僅當你開始黏著它,而後問題 來了。
除睡眠之外在這里有其它事情會發生。譬 如,這時可能有強烈的喜悅,使你感覺像
在漂浮,巨大的喜樂和輕安感包圍你的身與心使其似乎都消失了,當你恢復意識後,你可
能回顧,噢!你已經入過一個非常 和平又幸福的境界。這不是禪那,這仍是一種近行定
,一種完全包圍你的喜悅或幸福感。再說一次,假如你不仔細分辨,你會執著它,以為是
涅盤或禪那定境,幸福 感或和平感並沒什麼錯,僅僅當你執著生起時,問題跟著來,而
一個人非常容易去執著像這類的事情。
在這種近行定中,對某些人和某些方式的 禪定,許多相會生起,它們被稱作“影像
”或“形象化之像”。可能是以前你見過的東西,也可能是無意義的,也可能是所謂的前
世的事物,可能很精彩。但通常目 標很清楚,因為心很寧靜、很和平,特別在初始階段
,他們很清晰而美好,事實上,當中有些可能是真的。但是沒有經驗的人,不能分辨得如
此清楚,因為這種定還 未達真正有深度,細小的、微妙的煩惱伴同影像迅速升起,而如
果你開始去執著它,「我有超能力」、「我有天眼」、「我能看到我的過去生」、「我過
去是印度的 王」、「我過去是中國皇帝」,而後麻煩就來了。假如你不去執著,那麼這
些只是內心的影像的升起,沒什麼錯,它們會來來去去,它們只是從各處來的印象而已,
但是只要一執著,或者恐懼升起,這些影像就不停止,他們將持續而來,最終你會陷入
全然的幻覺。所以你入寂止禪,絕勿去攀染這些,直到你能完全控制你的心, 能百分之
一百確定這些影像是真、是假,從這里你可看到,近行定並非只是單純的經驗,而是確實
涵蓋很廣的經驗。
安止定
當定的發展夠深,而達到專注于一境時, 會進入所謂的安止定,喜樂的專注或固定
的專注。當這發生時,心會改變,進人一個不同的階層,稱為色界,這是禪那界,這類型
的心是完全切斷我們的看、聽、 嗅、嘗、觸等覺受,事實上,也切斷正常形態的想和警
覺。它曾被某些人描述為,如同一種熟睡的狀態,但是他們很清楚的知道,心如何沉入目
標得到完全的專注, 一旦心專注的進入目標,這時他們是完全的無知覺意識的,然而當
他們從這種狀態出來的時候,他們將會知道剛才心的狀態特征以及所專注的目標。甚至假
如你進入 初禪一秒鐘,你將會知道這一秒鐘你是處于完全的無意識狀態,只有當你從這
定境出來時,你才警覺在這一秒鐘待在充滿喜悅狀態的禪那境地里。即如你進入半秒,
你知道這半秒內,你是完全的被切斷于整個欲界之外的,只有當從這半秒鐘的定境出來時
你才知道心的狀態是如何。
當你進入禪定正受,這里發生完全不同階層的意識狀態。因此,假如你正在禪修,你
可能忘了身體的形態,無念頭,心很靜,且充滿喜悅,這仍不是安止定,不是初禪,但這
並不意謂這是壞的境界,心仍處于好的且和平的狀態。
很清楚在定中你有正念。出定後遲早你會 知道目標的性質,因為入定意即你的心沉
入此目標。當心全然沉入目標時,你知道目標是什麼!當然有某些類型的寂止禪目標是非
常抽象的,而當你初入禪那,它們 可能不是很清楚,因為它們是很抽象的目標,只能持
續很短的時間,但當你經常的進入並上到第三或第四禪,它們也會同樣清楚。
某些禪定,像遍處觀、呼吸禪,在入定之 前這些目標很清楚而且明亮,而你入定所
緣的目標還是很清楚。就像水遍處觀在初禪正受之前的近行定,是一泓完全清澈、靜止的
池水,當你進入專注正受即(初禪 正受),它就像滲透進入水中,如同你跳水最後停留
在水里。你在水里你不知任何事情,但一旦出了水,你知道心是如何的狀況,你在水底下
是如何,所以可以說出 來這是非常清楚而且充滿喜悅的經驗,但只有在你從定境出來以
後,你才知道如何的清楚與喜悅。
就這些類型的寂止禪而言有四種色界禪 定,即四個層次,每一個都有不同的特性。
在經中很清楚地說到,禪那的差別在于禪支的不同,而禪支被稱作禪那要素。這些禪支是
心所,是呈現于相應的禪或定中 的特定心理狀態,它們起著重要作用。比如說在初禪里
,這些要素包含:尋、伺、喜、樂、一境性。「尋」是把心最初投到目標上,是把心帶向
目標的力量,這是一 種心的力量﹔「伺」是繼續保持在目標上,是一種把心維持在目標
上的力量。這也是一種心的力量,象似一種能量﹔「喜」是欣喜或感興趣﹔「樂」是很愉
快的感覺 ﹔「一境性」是心指向單一目標的狀態,這就意味著此時心與目標好似合而為
一。這些呈現在初禪中的心所起著重要作用。
但不意謂著,你具備這五個因素,你就在 初禪里。甚至你都不在任何定,這五個精
神因素都已經具備了。當你想到食物,你想到你最想念的檳城米粉(Penang Laksa),同
樣有這五個因素呈現在這里。因為心跑去米粉,它會停在那里想:「假如我有米粉多好!
」而後,當你想到米粉,你已經享受「當我有米粉多好, 我要自己享用它。」而你感到
非常愉快。而你的心也確實如同你能嘗到米粉似的,此時五種因素都具備。但它更像邪定
、貪婪。
你必須知道五個禪支是什麼才會了解各種 禪定,至少你須知道一些阿毘達摩,你才
能有較清楚的概念。這五個因素其實是描述一種意識狀態,一種心的狀態,當你知道什麼
因素的呈現,你就知道在什麼禪里 了,例如:在初禪里,你有全部五個因素的涉入。在
第二禪,你沒有尋及伺,僅有喜、樂、一境性,在第三禪,僅有樂及一境性,在第四禪,
只有舍及一境性。從這 些敘述,我已經給這些定一些說明,當你進入禪那,你絕對不能
知道它,當你入定時,就像你已在熟睡中,你是在比熟睡還深的狀態中,所以在定中怎能
知道它?只 有在你入定之前,你知道,因為在你進入之前,心會清楚哪些因素會強些,
哪些因素會弱些甚至消失。或者在出定之後,透過適當的決意來反觀這些呈現的因素。我
們將不討論這部份,因為這不是我們討論的主題。
辨別禪那以防邪見
我想講的是給你們一個關于純寂止禪的近 行定和安止定是什麼的清楚概念,這里我
們談到初禪、第二、第三、第四禪為寂止禪。依照我們的經驗,某種程度的了解是很重要
的,因為缺乏這些了解,邪見會升 起,你可以在《梵網經》這部經里看到,關于邪見的
敘述,大量的邪見不是透過思考或哲理而來,他們多數來自禪定經驗。因為人們執持他們
的禪定經驗,就如同這 些是真實而美好的,然而事實是非常的錯誤。它會升起各種形式
的邪見。例如其中一個叫做dittha dhamma nibbana vada, nibbana(涅盤)你們了解,
dittha dhamma 是「見法」或「現前」,vada是「說」,這是認為「當下即涅盤」的見解
。例如:一個人執著了禪那就是涅盤,那他就走入邪見。當然,沒有人能同他爭論。因
為他想:我有此經驗,而你沒有。某些時候入了定,好像進入空(void),目標變得微妙
,假如沒有合適的老師的話也是非常容易墮入邪見。即使在入定之前, 也可能經歷許多
可能被誤解的微妙的境界。
所以今晚的談話,是給你們一個概念,如 此你們不會去執著這些經驗,假如你們不
能分辨近行定與安止定,也很容易使你誤解,什麼是涅盤,什麼不是涅盤,因為涅盤是比
禪那還要深奧、不可思議。例如, 當有些人修習禪定而每個人開始說:「我已達初禪、
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這是道果智,那是道果智」。我們不說他們是錯的,因為我們
不確實知道他們的經驗 是什麼。但事實是,他們說所有這些事情如此的容易,並且如此
的快樂。明顯的是,執著已經造成了。
而且你可以看到,任何時侯,當他們提及它時,他們是非常的引以為傲。假如他們確
是執著邪見,那就更不好。我們希望這些不會發生在此地的佛教徒。
假如一個已經如實的修習過這些禪定的 人,他將會知道,不容易知道是否某人已達
這個禪那或那個禪那,這個道果智或那個道果智,一個智者應該很保留這種論述。因此,
假如某人太隨意說這些事,我們 不直接說他是錯的,我們說:要小心的跟隨他,你可能
走入邪見。(本文承Sujiva法師過目,謹此感謝法師。並迥向有緣同修,法喜充滿,共證
菩提。) (《嘉義新雨雜志》第19期) (此處的版本是湯華俊2013年校對后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