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proton63 (proton63)
2021-12-17 13:23:02有法友來信討論,把止觀的觀定義成佛教特有。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435020489.A.0DA.html
cool810: [法義] 止觀禪修:「聞、思、修」次第一貫
提到:佛法的止觀修習(止修、觀修)有別於外道。
文字上並非限縮外道只修止,不修觀。
最容易的反思:耆那教經典 藏外佛教文獻 第02冊 No.21 諦義證得經 (1卷)
http://tripitaka.cbeta.org/mobile/index.php?index=W02n0021_001
§1.6 本節論述證得(學習)諦義的方法,即可以通過量及觀察法這二種方法來證得
可以清楚了解跟佛教有淵源的耆那教一樣有觀察修的部份。
以上,作為反例,希望法友不要自我侷限,對外道的了解也能突破自己思考誤區。
學習正法就可以證果了,思考誤區通常是持戒沒有攝心止或觀要以十善業為根本再修習,會比較不出差錯不貪不嗔不癡只有佛教才有
作者:
ilanese (坐聽無弦曲)
2021-12-17 14:52:00佛陀本身就是從學於外道。
作者:
proton63 (proton63)
2021-12-17 15:25:00守五戒少煩惱就可以修習。多一分薰陶少一分煩惱。
對啊,五比丘的憍陳如原本也是外道,悉達多也曾拜他為師成佛後就反過來了呢
作者:
adampolo (adampolo)
2021-12-17 16:49:00止禪只有滅盡定和五不還天不同。觀禪也是和外道有相同或不同。要分辨是否外道以三法印分辨即可。沒看過有外道敢說無我的,嚇死人了。
作者: yogi (Yogi) 2021-12-17 16:56:00
從連結看來這裡說的觀都在用概念法來觀察對象。佛教的觀是諦觀,所觀的是究竟法目標,也就是名色法的本質,而不是從概念法來認知目標。不從究竟法來認知目標的話就看不到目標的生滅,就更不用談無常苦無我等共相了。
人類的笑,去區分黃人的笑跟白人的笑有意義嗎?就自己研究的經歷,藏傳、東密、道藏其實都有止觀,不要以為只有佛教有。同樣都有的佛種跟生理組織,不要以為只有佛教有,這只是大我慢、分別心的展現。
作者:
ilanese (坐聽無弦曲)
2021-12-17 17:53:00觀想(道家叫存想)在分類上屬於佛教說的止禪,佛教的觀禪又是不同法門。我認為止觀是心的本能,因為不用任何法門的過程中,念頭是會逐漸減少,而也會覺知到這一切。
作者:
proton63 (proton63)
2021-12-17 18:08:00訊息的傳遞一定是透過概念法,觀到無常苦無我就知究竟法所有的止觀也要搭配四正勤才能獲得益處。舉例而言,你能觀到受只有三種嗎?這個過程也是要透過概念法分析出色受想行識,再一一驗證
作者: yogi (Yogi) 2021-12-17 18:28:00
透過概念法去分析受只有三種再驗證,這就不是毘婆舍那觀法了。去分析只會給你比量的智慧。毘婆舍那智慧建立在現量上,要觀察當下的受如何生滅、如何呈現無常苦無我,而不帶任何的分析、判斷、想像。
作者:
hawls (以和為貴)
2021-12-17 18:35:00止禪或稱定禪,共外道。觀禪則不共外道。一般所講的止觀,當中的「觀」,嚴格來講並不屬於觀禪。
作者:
proton63 (proton63)
2021-12-17 18:36:00成就空性見才能稱為瑜伽現量,沒成就前就是比量。這個成就是要建立在扎實的各種觀察修上,而不是空口白話觀->四正勤->煩惱減滅->更深層次的觀->四正勤->更少煩惱不分析判斷,哪來的擇法覺支。想像當然是不必要的。求證
南傳法有很殊勝的區分概念法跟諦觀(究竟法)的教法 跟常見流傳的分析觀法的確有不同 涉及靜坐行門的心識運作 建議要獨立讀過南傳教法才比較知道南傳版友在指的是何意 觀身如身 觀受如受 觀心如心 觀法如法
作者:
proton63 (proton63)
2021-12-17 19:07:00本質上沒有不同。要討論的人自己要能恰當傳遞概念。我很直白說 yogi 的講法只是說明自己想像的成份太多。
我以我的網路聲量擔保 那是很純正的南傳說法 要碰過南傳教法初中階課程對他說的句子不會有懷疑也能理解我是來勸說各系傳承會有不同的句子背後有不同的修法習慣了 不小心太激動在發誓了... 抱歉啦
作者: yogi (Yogi) 2021-12-17 19:15:00
擇法覺支在開始修道以前還可以解釋成抉擇正法。但是在觀禪開
作者: homerungod 2021-12-17 19:16:00
p大立,y大的說法沒有甚麼問題吧,雖然我學得不是很多
作者: yogi (Yogi) 2021-12-17 19:16:00
展的過程中建立的擇法覺支依照阿毘達磨的描述其特相是「了
作者:
hawls (以和為貴)
2021-12-17 19:25:00基本上,從無常苦無我來談禪法來看,yogi先進已經將不同之處完全道盡了。雖然看似差別不大,實則為天壤之別,只要有絲毫的差別偏離,就會落入到它處,不是毘婆舍那禪法了。
作者:
ilanese (坐聽無弦曲)
2021-12-17 19:27:00我所理解的佛教觀禪的精華應該就是「如實觀照」這樣子而已。好的境界:了知好的境界。壞的境界:了知壞的境界。不好不壞的境界:了知不好不壞的境界。也就是說「觀身是身,觀受是受,觀心是心,觀法是法」。
作者: yogi (Yogi) 2021-12-17 19:36:00
就是如實觀照而已。正念與定較弱時如實觀,只會觀照到諸法的自性相,而不會見到生滅無常苦無我,這時如果去分析就直接gg惹。正確的方法就是如實觀,漸次培育正念與定,之後就
作者:
ilanese (坐聽無弦曲)
2021-12-17 19:36:00「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已經被加料
作者: yogi (Yogi) 2021-12-17 19:50:00
方法接近,態度不同,這就讓進路有那麼大的分歧了,可見習禪時善知識的重要。
作者:
ilanese (坐聽無弦曲)
2021-12-17 19:54:00應該說心理狀態可能也會不一樣。那個心理狀態甚至可能是互斥的,因此我認為佛道雙修可能無法互補。當然了,看你是修何種法門就是了。我主修過的佛道法門到最後的心理狀態就真的是互斥了。
作者:
proton63 (proton63)
2021-12-17 20:32:00有請yogi 大將三受的直觀心路歷程簡單說明一下。
作者:
hawls (以和為貴)
2021-12-17 20:44:00毘婆舍那禪法不共外道,其實若有機會,常做廣泛涉獵的i板友,不妨試之。
作者: yogi (Yogi) 2021-12-17 20:44:00
你是問…觀受的方法?還是觀受的時候心路過程是怎麼樣發生?前者就是如實觀照而已。知苦/樂受是苦/樂受,知道苦/樂受生起後如何變化、知道它如何生起如何滅去…..等等漸次都會慢慢觀照得見;至於捨受比較微細,初學時很難生起也很難觀照到,大概要到中高階觀智時才能開始觀照捨受。後者的話懶得推文解釋,太複雜了。推薦從阿毘達磨入門書開始學。然後心路過程怎麼走。如果是帶著強力正念的觀照,心路過程不會有後半的速行心。大概是醬。
作者:
ilanese (坐聽無弦曲)
2021-12-17 20:51:00我若要修習觀禪的話,我會採用佛教的止禪先入定後,然後出定,再修觀禪。因為入定後的那個觀照力真的太強了!至於我道家的方法追求的是半睡半醒的心理狀態,觀照力太強的話,反倒是不及格。所以,我才說佛道雙修對我來說是互斥的。當然了,打下的基礎是能夠有幫助的,但我若用佛門的法門修不了道門的目標,我用道門的法門修不了佛門的目標。
作者:
proton63 (proton63)
2021-12-17 21:02:00觀我不在受中,受不在我中能直觀嗎?還是要數個心路?
作者:
hawls (以和為貴)
2021-12-17 21:03:00個人建議是選擇自己有信心的禪師後,依照禪師的指示進行禪修。若有不在禪師指示內的方法,則提出來與禪師討論後再看如何辦。i 板友涉獵廣泛,且自有心得,應該也具備足夠的辨別能力,應不太會過於顧慮到走偏的問題。如果是顧慮到禪法不同的問題,可能就是能否深入了。這就看i板友有無興趣或機緣涉獵了。
作者:
ilanese (坐聽無弦曲)
2021-12-17 21:08:00有時候是怕功法會衝突,以我的程度來說,就不能再修道家
作者:
proton63 (proton63)
2021-12-17 21:08:00另外還有如何直觀只有三受?而非456受?
作者:
hawls (以和為貴)
2021-12-17 21:14:00毘婆舍那禪法是清淨之道,不過個人未接觸過道家,所以也沒辦法談上對其為有利或是無利。
作者:
ilanese (坐聽無弦曲)
2021-12-17 21:15:00我認為佛教的觀禪在道家來說,應該還是屬於修心的性功,性功基本上不會有什麼副作用,只是佛教的觀禪講求的是覺察觀照,跟我這門道家要入杳冥處於半睡半醒的狀態,就是相斥的心理狀態了。
作者:
proton63 (proton63)
2021-12-17 21:18:00再請教:清靜道論哪章提到當下觀照到目標的生滅與無常苦無我。謝謝 yogi 大。更正:清淨道論
作者:
ilanese (坐聽無弦曲)
2021-12-17 21:19:00只是說我修的這個道家法門,一開始是念頭如瀑流,心理是感到很痛苦的,後來是習慣了。從念頭如瀑流,也能覺察細微念頭,但最終念頭會全無。所以說,不觀而觀,還是帶有點觀禪的性質。
作者:
hawls (以和為貴)
2021-12-17 21:26:00原來如此。在個人接觸到的毘婆舍那禪法,從未聽聞過有要求必須處於半睡半醒的狀態。
作者:
ilanese (坐聽無弦曲)
2021-12-17 21:28:00杳冥應該是幾個道家門派要求的特殊心理狀態,之前我也沒到這一點。這方面的資料也不多,不好找。修佛教的觀禪的人一定是希望觀照力愈強愈好。我自己體驗過的心理狀態,觀照力最強的時刻是以佛教止禪入定後,再捨掉止禪的方法,此時只剩純粹能知之心,那個觀照力真的很強,強到事後才發現實際上時間其實過得很慢。所以,南傳佛教有大師是以止禪入定、出定後修觀禪,覺得
作者:
proton63 (proton63)
2021-12-17 21:33:00太高的止禪不利觀想操作,但可以作為心識認知的材料。
作者:
ilanese (坐聽無弦曲)
2021-12-17 21:33:00心累,再以止禪入定休息夠了之後,再出定修觀禪。你在入定狀態,頂多只能覺察到心一境性那一念而已。所以,在入定狀態是修不了觀禪的。
作者:
proton63 (proton63)
2021-12-17 21:38:00我先把對 yogi 疑點總結一下:
作者:
ilanese (坐聽無弦曲)
2021-12-17 21:39:00我這一派道家法門講求自然無為,也可說是無法之法,不止不觀卻又既止又觀,還是帶有點如實觀照的性質。只是真修的好的話,最後就是朝向半睡半醒的杳冥狀態。那種狀態就不能說是觀禪了。那個狀態真修的好的話,大概就整個視野淡白光,沒有雜念又半睡半醒的心理狀態。修道家很慘的一點是能接觸到的資料甚少,很多東西並不了解其作用。
作者:
proton63 (proton63)
2021-12-17 21:46:00在人腦中建構五蘊的架構是需要反覆串習驗證的。這需要止觀雙修來進行包括三受的建立。在融合實際經驗來驗證這樣的架構並確認無誤以後可以開始無我觀。觀我不在受中的時候,由於之前的串習明顯得知三受的運行是內境反應外界而不可控時,得知我不在三受之中。經過多次心路,把五蘊徧歷後在最後心路總結得證無我。
作者:
hawls (以和為貴)
2021-12-17 21:57:00關於體驗的部分,相信i板友從自己深度投入的修行中,必然有過人的經驗。毘婆舍那禪法是禪法,提到禪法時也很常提到體驗和境界。雖說毘婆舍那是觀禪,但有時候觀到什麼,其實並不是重點。重點在於如何觀。像是常聽到講說要觀究竟法,而不是觀概念法。但概念法就不會被觀到嗎?觀到了概念法,難道就不是觀了嗎?不少時候,在修行時會碰到,對於所觀到的對象有著判斷、解讀、疑問或取捨,這時候其實就已浮現出
作者:
proton63 (proton63)
2021-12-17 21:57:00無我觀前還要補上:對五蘊串習過無常、苦的認知。
作者:
hawls (以和為貴)
2021-12-17 21:58:00了已見或者存在著某些心態的情形,而偏離了觀。所以在毘婆舍那禪法上,是講究方法、講究如何觀。
作者:
proton63 (proton63)
2021-12-17 22:05:00能讓貪嗔痴斷的概念法就是究竟法。從無我為出發點,把剩餘的我執去除乾淨以後才是瑜伽現量
作者:
hawls (以和為貴)
2021-12-17 22:12:00對於毘婆舍那禪法而言,「能讓貪嗔痴斷的概念法就是究竟法」並不正確。概念法和究竟法並不相同。在同為究竟法的色法之中,地大的硬和火大的熱就已不相同了,遑論不屬於在究竟法之中的概念法。
作者: yogi (Yogi) 2021-12-17 22:13:00
你的問題有點多有點雜 慢慢回。為什麼不是456受?鵝,這只是法數分類而已。三受要再細分出悦受憂受也行。但是那就只是教理分析上的分類,對實修來說無關緊要。不管怎麼分:名法、
我講我的推測 北傳的觀法主力其實不是無我觀 而是無生
作者: yogi (Yogi) 2021-12-17 22:14:00
色法、五蘊、三種受、52種心所…etc.,最終都是共通的生滅、無常苦無我。直觀無常苦無我是解脫道的必經之路,去分析法數不會導向解脫。
作者:
ilanese (坐聽無弦曲)
2021-12-17 22:16:00我是說我修的那個道家法門,還是帶有如實觀性質,但純粹是自然觀照,南傳佛教的觀禪,我認為還是帶有意識去特意觀照的。當然了,觀禪自然是觀法方面是有其獨特之處。
無生觀的思維修可以達到不錯的效果 就同樣走無我觀了依傳承在要斷更細的執著時也不會思維修 另有一種操作抱歉切到。
作者: yogi (Yogi) 2021-12-17 22:28:00
然後是清淨道論哪裡教導觀照當下目標的無常苦無我。這不需要出動清淨道論。去看提到四念處的經文怎麼寫的就知道。拿身念處來說,多段談身念處的相應部經文這麼寫:kāye kāyānupassī viharati 字面直譯:於身-隨觀當下身-住於當下。這裡面兩個動詞都用現在式,都強調觀照當下身念處目標。可惜翻譯成中文:住於身而隨觀於身,就失去了文法的微言大義。但是經藏就明示我們要觀照當下身受心法,這自然也是說觀照當下身受心法的無常苦無我。
作者:
proton63 (proton63)
2021-12-17 22:30:00個人不認同法數分析與解脫無關,外道只要質疑任何其中之一可以容納梵我,無我說就被破斥了。你的南傳比較像北傳四念處不是直接就通達無我。阿含中有整個流程跑完才是。
作者: yogi (Yogi) 2021-12-17 22:35:00
「觀我不在受中,受不在我中能直觀嗎」行者在觀禪次第的第一階段,會發現到有一個能觀的心與所觀的目標。一切我們習以為常的「我的生命」就是這些心、所緣的組合,從而在這時暫時去除有身見。這就是從直觀諸名色法時得到的智慧。你不相信法數分析和解脫無關就算了…外道要怎麼論破那是外道的事。解脫知見不是從教理思辨中能夠得到的。這是千百年來一
作者:
proton63 (proton63)
2021-12-17 22:39:00四念處被你超譯,凡人起頭就要跟無常苦無我掛勾是嫌人多
作者: yogi (Yogi) 2021-12-17 22:39:00
代又一代大修行人累積的經驗,你要另闢蹊徑就祝福你呀。
作者:
proton63 (proton63)
2021-12-17 22:40:00有身見一旦去除就回不來了,沒有暫時去除的可能。
作者: yogi (Yogi) 2021-12-17 22:42:00
「凡人起頭就要跟無常苦無我掛勾」?鵝。別以為無常苦無我那麼容易觀到的好嗎?沒有辦法建立穩固的正念、沒辦法清楚
作者:
proton63 (proton63)
2021-12-17 22:42:00阿含中太多經證,比丘們討論法義教理後得法眼淨。我先下
作者: yogi (Yogi) 2021-12-17 22:43:00
直觀名色法的自性相、有為相以前,都是看不到無常苦無我的呦。我也是有認識很精進修行的師兄,修了十多年都還看不到的呦。
作者:
proton63 (proton63)
2021-12-17 22:44:00四念處沒有的東西,別狗尾續貂。言盡於此。
作者: yogi (Yogi) 2021-12-17 22:46:00
有身見可以在高度正念時被暫時去除,這就是清淨道論中所謂的見清淨。回到日常生活,正念下滑,有身見還是會回來的。而即便到了見清淨,往後要到證果也還是很~大~的一段路要走。你看到經藏中好像證果很容易,那是人家波羅蜜具足,討論後觀照一下名色法就能證果。我們就是波羅蜜不具足才會在這邊抬槓啊XD
南傳在四色地水火風 有一套直觀的靜坐法 有體驗過對話就簡單了 可以區分思維修跟南傳定義下的直觀 是指什麼
作者: yogi (Yogi) 2021-12-17 22:52:00
你要覺得這些談的都是狗尾續貂的話,也只能祝福你了。很不幸當代南傳佛法中就是不會有人教你不直觀當下名色而去分析法數能夠解脫。如果真的要跟隨善知識學習也只能從這樣直觀當下名色的路來走。
作者:
hawls (以和為貴)
2021-12-17 22:54:00唔,個人對毘婆舍那禪法的見解,則傾向認為是最沒有獨特之處的禪法。但或許是因為最沒有獨特之處,所以有時反倒被視為獨特。
作者:
ilanese (坐聽無弦曲)
2021-12-17 22:57:00《大念處經》內容應該比較傾向直觀的觀法。當然很多門派會加一點料甚至很多料。 XD
作者:
hawls (以和為貴)
2021-12-17 22:58:00最沒有獨特之處,大概就像,因為實在太沒有獨特之處了,所以不太會有人發現它。
作者: yogi (Yogi) 2021-12-17 23:00:00
毘婆舍那禪法就是很無聊很沒有什麼獨特華麗的方法呀。你讀
作者:
ilanese (坐聽無弦曲)
2021-12-17 23:00:00其實我會比較建議不要直接去修觀禪,最好止禪有一定基礎後再修觀禪會比較好。
作者:
ilanese (坐聽無弦曲)
2021-12-17 23:02:00主要是止禪能開發氣脈,觀禪很難開發氣脈,一開始就修觀禪的話,那個氣脈基礎很難建立。以道家很功利的觀點,就是有助於氣脈的功法,才值得修習。道家是以比較唯物的角度看待修行,至少在初中期的階段是這樣子的。
作者:
proton63 (proton63)
2021-12-17 23:11:00釐清一下,我只有指超譯四念處一事。
作者:
hawls (以和為貴)
2021-12-17 23:13:00馬哈希尊者那一段被自己態度教訓的經歷,應該會令不少禪修者在看完後發出會心的一笑。
作者:
proton63 (proton63)
2021-12-17 23:13:00經查 第十八品 說見清淨品 - 清淨道論 ,沒有提到有身見
作者: yogi (Yogi) 2021-12-17 23:18:00
我也只不過當搬運工把南傳當代大師的說法轉述一下而已,何德
作者:
hawls (以和為貴)
2021-12-17 23:19:00一般是說毘婆舍那禪法對身心都有助益,也有修了之後去除疾病的案例,至於對道家所說的氣脈有沒有關係,可能還是得跨
作者: yogi (Yogi) 2021-12-17 23:19:00
何能可以超譯四念處XD 然後你沒有在見清淨品找到談有身見是
作者:
proton63 (proton63)
2021-12-17 23:29:00補特伽羅 不等於斷除有身見,還是要回到教理釐清的部份我的名色,我的補特伽羅,我見還是可以存在。
南傳直觀有一個浪漫的詞是體驗 你用靜坐體驗名色的時
作者:
proton63 (proton63)
2021-12-17 23:32:00請教是哪位久修的南傳當代大師?
作者: yogi (Yogi) 2021-12-17 23:35:00
見清淨沒有斷除有身見,只是暫時去除。清淨道論雖然是寫補特伽羅,但是去除有情、補特伽羅我見的意義即是去除有身見。在清淨道論的註釋書、清淨智論以及當代許多南傳禪師談見清淨=第一觀智=名色分別智的論述中會看到更多釋疑。
作者: yogi (Yogi) 2021-12-17 23:39:00
當代南傳佛法大師著作中,特別強調對當下名色法的觀照並且很深刻地與經論連結的,首推馬哈希尊者一系的眾禪師。晚安啦晚安啦 記得都要去投公投r
作者:
ilanese (坐聽無弦曲)
2021-12-17 23:41:00我問一個問題:觀身體以外的外境究竟算不算觀禪的觀啊?
作者: yogi (Yogi) 2021-12-17 23:44:00
樓上的問題,可以參考溫宗堃老師的論文:巴利 念處經 的「外觀」
作者:
ilanese (坐聽無弦曲)
2021-12-17 23:44:00我認為應該不算,因為外境是身、受、心、法以外之標的。
作者:
proton63 (proton63)
2021-12-17 23:45:00你說的部份是列在"依經典及譬喻而確定名色",非直觀!
作者:
ilanese (坐聽無弦曲)
2021-12-17 23:45:00再找上述論文看看,如果是的話,我會嘗試修看看。
作者: yogi (Yogi) 2021-12-17 23:51:00
見到補特伽羅中只有名色不是從經典譬喻來的。你真是個標題黨耶,內文寫的東西請細讀好嗎lol清淨道論見清淨品可以再看馬哈希尊者的清淨智論見清淨章如何與實修體驗連結。而細說此見清淨或是第一觀智則可連結到馬哈希尊者所著的毘婆舍那講記前面幾章。
作者:
soulism (soulism)
2021-12-18 07:54:00薩加耶見是身見,是錯誤的見解,以為我是獨立不變,是沒有的。補特伽羅是數趣支是輪迴的身是因緣有。我們要做的只是以因緣必定是無常苦空無我的正見,來去除薩加耶見。而在修成未到地定後依定的餘力加強正見,這樣的過程就是止觀雙修。為的是確認正見的正確,到完全無疑,才能斷身見。
作者:
VanDeLord (HelloWorld)
2021-12-18 09:18:00能捨此報身而不有疑惑。
作者:
hawls (以和為貴)
2021-12-21 18:10:00若要正確修行毘婆舍那禪法,應該遵循四預流支。親近善人,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即便不談四預流支,佛教弟子仍會同意,法是由佛陀所傳授,而非自己所創或是借用攀附;必須重視法脈。
作者: SariNetra (ucchusma) 2021-12-25 02:21:00
懺悔貪求禪定神通,忘卻釋迦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