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益] 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

作者: gogolee0210 (小羅賓)   2021-12-20 14:59:39
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
《圓覺經》:
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
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
。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於此
無修,亦無成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於中百千萬億不可說阿僧祇恒河沙諸佛世界,猶如
空花,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善男子!
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捨。其
能證者無住無止,無作無滅。於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
壞。善男子!彼諸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開悟
,求如是法,亦不迷悶。
金剛藏菩薩問:世尊!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一切無明?若諸無明,眾生本有,何因
緣故,如來復說本來成佛,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

釋迦牟尼答: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念念相續,循環往復,種種取捨,皆
是輪迴。未出輪迴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迴,無有是處。譬如動目能搖湛水
;又如定眼猶迴轉火;雲駛月運,舟行岸移亦復如是。善男子!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
得;何況輪轉生死垢心曾未清淨,觀佛圓覺而不旋復?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善男子!譬如患翳妄見空花,患翳若除,不可說言:『此翳已滅,何時更起一切諸翳?』
何以故?翳花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花滅於空時,不可說言虛空何時更起空花?何以故?空
本無花非起滅故。生死涅槃同於起滅,妙覺圓照離於花 。善男子!當知虛空非是暫有亦非
暫無,況復如來圓覺隨順,而為虛空平等本性。
「善男子!如銷金鑛,金非銷有;既已成金不重為鑛,經無窮時金性不壞。不應說言本非成
就,如來圓覺亦復如是。善男子!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無成佛及不成佛
,無妄輪迴及非輪迴。
小弟的心得,請教一下這樣解釋對不對:
凡夫輪迴見就像是你眼睛有病,所以看到空中有花,這個花是因病而現,是幻的、虛妄的。
“成為一個佛”就像是眼睛有病的人用輪迴見,拿空中虛妄的花來結空果,依然是虛妄的、
是有病的!
眼病治好就好了,哪來的成與不成佛?
就像有雜質的金礦一樣,本來是金,只是喇到一堆雜質。只要把這些雜質染污去除(妄想執
著),就恢復成原本的金,所以說你原本就是佛。
作者: yoyoman001 (抱歉,我專發廢文。)   2021-12-20 15:55:00
此翳已滅,何時更起一切諸翳?』何以故?<這段是在回
作者: MartinJu (荒謬人生)   2021-12-20 16:17:00
也可以用大醫王來比喻,成佛只是自己的病(無明)好了你不會說其他人沒有病,但確實有方法可以讓他們好起來
作者: devil0915 (微笑殺手)   2021-12-20 16:21:00
你的見解沒有錯,眾生本成佛,是錯誤的見解導致為眾生用金礦來比喻是說金礦成金以後不會再變回金礦,代表成佛後不會退轉。以上世尊在回答金剛藏菩薩的問題:眾生成佛後會不會再變回眾生?佛的答案是不會
作者: adampolo (adampolo)   2021-12-20 18:22:00
我認為成佛後應該可以來去自如。
作者: devil0915 (微笑殺手)   2021-12-20 21:08:00
我也覺得成佛後應該是自由自在,所有諸佛世界任你遨遊
作者: Uguar (零零漆)   2021-12-20 22:23:00
圓覺經講的圓覺只在這本經講,當作獨立故事書看就好我認為自認本來是佛對修行沒有任何幫助是佛就是佛,不是佛就不是佛醒醒吧,你不是佛南傳出家眾連初果都不敢隨意認證,何況自認是佛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21-12-20 22:31:00
可以當成自性佛啦...相對應就是緣起性空 緣起性空是本來就有的還是要修行之後才會緣起性空
作者: Uguar (零零漆)   2021-12-20 22:34:00
自認本來是佛小心會養我慢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21-12-20 22:36:00
對 所以講心性不礙緣起 自性本來是佛 修行路上依緣起起用檢點每日起心動念與何法界相應 再修行成佛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21-12-21 01:00:00
冰 跟 水 ; 眾生 與 佛。功能面的表現上有明顯的差異,例如 冰 跟 水。本質面上來講 : 都是CO2 ; 都是佛性。人跟動物都是粒子組成,但樣貌個性表現有明顯差異。佛法其實一直環繞著 "微觀" "宏觀" 二種角度看事情。轉換成佛法術語 => 緣起相有差別,性空本質無二。我認為讀佛經一定要培養這樣的習慣,縱使經文只談到宏觀自己也要去理解微觀,只談微觀,自己要想到宏觀。微觀 就類似禪宗金剛經、藏傳中觀論。 ==> 聚焦在本質。宏觀 就類似淨宗彌陀經、藏傳唯識論。 ==> 聚焦在功能。分清楚脈絡後,深度從微觀中去解出宏觀,宏觀中解出微觀~所以,心淨則土淨,淨土則淨心。心是環境,環境是心。心莊嚴則土莊嚴,稱為自力,土莊嚴則令心莊嚴,稱為他力~改變心進而感召好環境 ;透過好環境來影響改變一個人的心.修行方式就這樣展開。大抵上都離不開體、相。測驗題 : 無明 有還是沒有 ?答 : 宏觀(功能面) 有無明 ; 微觀(本質面) 無無明。所以有些經談如何破無明,有些經如心經說無無明。關鍵來了,"無" 中如何生 "有" ??無是真空,有實是幻有。這二者的中間有個妙東西。留給有緣人去思考~
作者: FHShih (hou)   2021-12-21 10:04:00
B大 水是H2O啦~ 不過不影響整體論述CO2是 二氧化碳
作者: jenhaoliao (..)   2021-12-21 11:55:00
不厭生死 不愛涅槃, 所以當機眾是大菩薩吧
作者: proton63 (proton63)   2021-12-21 12:13:00
貪嗔痴止息是涅槃,跟夢能作連結,想像力要開多大。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21-12-21 12:27:00
H2O沒錯。打太快,感謝~
作者: yogi (Yogi)   2021-12-21 17:08:00
笑死 阿水哥不能連自己的分子式都打錯r
作者: devil0915 (微笑殺手)   2021-12-22 09:56:00
有關無名的問題,小弟心得是,有的佛經寫有無名所以要破無明,但這是不了義。了義的說法,如心經裡面所述「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不是沒有,意思是無名是空,是緣影、影像,就像鏡中的影像,從來沒有生,所以不需要滅。所以修大乘佛法者不需要去破無明,破了一個無名,再出現一個無名,然後你再破,再出現無名,再破,這樣下去永無止禁,所以應該承認無名確實存在,但清楚認知無名只是心中影像、緣影,心不被無名影響干擾,緣來則應,這樣一來即可進入中道義,不偏空也不偏有,身處世界但心不被世界所染(蓮花的喻意)。至於世尊為何有了義與不了義兩種說法?因為眾生根器不同,有的眾生你跟他講不了義,他無法接受,像世尊講法華經時有500阿羅漢退席,因為法華經講眾生本成佛,阿羅漢無法接受又怕謗佛所以選擇不聽。世尊先說不了義是先以利勾牽,讓你先願意入佛道,最終目的是希望你進入不了義成佛。一直朝佛經中不了義的部分去修行,不是世尊的本意
作者: adampolo (adampolo)   2021-12-22 12:19:00
無明就是元宇宙的VR眼鏡,VR眼鏡阻擋你看到真實世界。
作者: jenhaoliao (..)   2021-12-22 18:20:00
眾生本來成佛,一念不覺而為眾生。如何確定契入圓覺後,不復起無明?世尊在楞嚴經,答富樓那相同的問題,講的比較詳細,還有疑問者,可以參考楞嚴經卷四。
作者: poohkoala ( \^0^/)   2021-12-23 17:58:00
心經前面認為[有無明]是聲聞道的境界,[無無明]是菩薩道到大菩薩的境界,話說凡夫都沒解脫,當然是[有無明]凡夫要從有無明修到無無明,不是以為原本就無無明
作者: devil0915 (微笑殺手)   2021-12-24 01:14:00
短短260個字的心經是般若部總綱領,內容全部都是了義,他後面說無無明,並不是沒有無明,意思是無明是緣影,這個其實不用修,只是轉換一下見地就可以了,並不是修到變成沒有無明,去無明,是緣覺乘的境界,世尊告訴我們要遠離二乘。要先悟到這個道理,然後再開始修,修什麼?修保任住這個見地,直到往生那一刻
作者: epicurious (晚上不睡覺能做些什麼)   2021-12-24 11:28:00
自認本來是佛才能斷我見,一堆不懂裝懂
作者: zzzzzzzzzzzy (zz)   2021-12-24 13:51:00
見諸眾生皆本來是佛,這樣就不會起我慢了吧?看到討厭的人 提醒自己 他本來是佛;看到蟲子也是
作者: soulism (soulism)   2021-12-24 15:14:00
身為凡夫說本來無一物,本來是空,會比講本來是佛好.
作者: ilanese (坐聽無弦曲)   2021-12-24 15:50:00
觀自己是佛,他人為眾生,易起慢心;觀他人為佛,自己為眾生,易起卑心;故可觀自己與他人皆為佛,較無弊端。
作者: Uguar (零零漆)   2021-12-25 00:41:00
自己與眾生都不是佛才是正解
作者: SariNetra (ucchusma)   2021-12-25 02:19:00
懺悔貪求禪定神通,忘卻釋迦大道!
作者: devil0915 (微笑殺手)   2021-12-25 19:53:00
觀每個眾生,不是看他的色身,是看到他的本性(法身),每個眾生的本性均為無量光無量壽,也就是阿彌陀佛,所以漢傳佛教看到每個人都稱一聲阿彌陀佛,讓大家習慣看每個都是阿彌陀佛,但可惜現在末法時代,大多數人不見性,以為一句阿彌陀佛只是問候語
作者: Uguar (零零漆)   2021-12-26 22:55:00
佛陀應該不會去指責一個認真修禪定的比丘在貪求禪定喔~阿不然一個在認真讀書的學子,你去指責他貪求前途看看認真工作賺錢的人,你去指責他貪求薪水與前途不就怪怪的好慚愧,這裡每個大大都看見眾生是佛,我卻看見眾生充滿貪嗔癡我對眾生的貪嗔癡沒有不觀察到底的突然跟我說眾生都是佛,我真的會意不過來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軌跡)   2021-12-27 00:07:00
不是眾生是佛 是眾生的「心」的本質是佛
作者: Uguar (零零漆)   2021-12-27 00:09:00
不好意思,我看見眾生的本質還是貪嗔癡只有經過自我內觀的人我才感覺有比較好即使是好人也會有貪嗔癡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軌跡)   2021-12-27 00:11:00
貪嗔癡是表面 不過你蠻老實的 沒有看到不會說成有看到這個東西要內觀 也就是說先觀自己的貪嗔癡的實際體性觀察到它最深處的實際性質也是佛性 然後才能延伸到眾生也都是佛心性要想成不能分割的 不是說我的跟你的不同
作者: Uguar (零零漆)   2021-12-27 00:45:00
貪嗔癡不是表面,是很裡面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軌跡)   2021-12-27 00:46:00
他的層次很多沒錯 不過最裡面的是無染的 要看到了這個就可以體悟眾生的心性是佛性的意思
作者: VanDeLord (HelloWorld)   2021-12-27 09:27:00
觀不到自己的貪瞋癡,天花亂墜也了然佛性處處顯,因覺蓋薄紗,貪瞋癡為覆,由此誤眾生。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軌跡)   2021-12-27 09:47:00
有道理通靈咒人桃花就是最下三濫貪瞋癡囉
作者: VanDeLord (HelloWorld)   2021-12-27 10:27:00
不會咒術何來詛咒?心裏有鬼飛思遊蕩。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軌跡)   2021-12-27 10:28:00
心裡有鬼才會咒人犯劫囉人家上面才在討論內心深處都是貪瞋痴 馬上對號入座XDD
作者: VanDeLord (HelloWorld)   2021-12-27 10:30:00
心裏坦蕩蕩,老實過生活,勝過編故事,疑鬼疑桃花。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軌跡)   2021-12-27 10:31:00
心裡貪瞋痴,黑心過生活,通靈唬犯戒,缺德必安住
作者: VanDeLord (HelloWorld)   2021-12-27 10:34:00
這個模仿的好笑,但缺乏創意,抱歉,零分!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軌跡)   2021-12-27 10:37:00
好的 要學你這套真的不容易 要通到的靈很黑才可以:)
作者: VanDeLord (HelloWorld)   2021-12-27 10:37:00
:)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軌跡)   2021-12-27 10:42:00
^^
作者: Uguar (零零漆)   2021-12-29 23:15:00
我只能說阿含經沒有樓主這樣的說法我還是認為內在已經有佛的本質這類說法會造成障礙因為連佛的本質是甚麼也要先定義當你覺得自己的內心清淨就是佛的本質顯現的時候要不要再更確定一下自己真的成佛了嗎?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軌跡)   2021-12-29 23:18:00
有啦 阿含經增支部:比丘眾!此心極光淨,而客塵煩惱
作者: Uguar (零零漆)   2021-12-29 23:18:00
成佛沒這麼容易喔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軌跡)   2021-12-29 23:19:00
雜染;凡夫異生不如實解,我說無聞異生無修心故」就是說眾生的心性本質是極光淨的,但是被煩惱所蓋所以容易生出對心性錯誤的理解。
作者: Uguar (零零漆)   2021-12-29 23:20:00
心極光淨的時候就是佛的本質嗎?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軌跡)   2021-12-29 23:20:00
變成後後天沒有去修行,就無法認知這個實相不然咧?
作者: Uguar (零零漆)   2021-12-29 23:21:00
心真的可以像核融合一樣放出光芒嗎?心的本質出現是直接成佛還是證初果?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軌跡)   2021-12-29 23:22:00
心本來就是遍照虛空的,那個也不指在你體內的意識心的本質出現是初步證悟,五蘊要全部融入才是圓滿證果其實阿含就有透露這個東西,只是聲聞乘不容易體會因為五蘊有可能把心的本質認為是「我修出來的」這時候就又退轉了,或者因為其它的煩惱導致沒有辦法安住就又被蓋回去了。
作者: Uguar (零零漆)   2021-12-29 23:28:00
證果是有一些條件的,應該沒有心極光淨這個條件喔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軌跡)   2021-12-29 23:32:00
「心極光淨」就是「果」所謂的四果,就是他已經很穩定的在這個極光淨中不退失我雖情感上偏向大乘,但實務上我認為要像南傳僧人這樣遠離世俗,進了寺廟也不搞太多俗務,每天只管內觀,才會比較容易穩住心力直到證入四果
作者: milkboy (牛奶小子)   2021-12-30 08:53:00
假設有二面沾滿灰塵的鏡子:一面鍍膜層斑駁脫落,另一面鍍膜層完好。同時把上面灰塵拭除,鍍膜層脫落的那一面,就算移除灰塵,鏡子還是無法恢復光亮與功能,而鍍膜層完好的鏡子在拭除灰塵後就可以恢復潔淨。假設有二顆礦石:一顆銀礦、一顆金礦,能銷出金來的必定是金礦而非銀礦。同理,因為眾生具備佛性、本性是清淨的,才能藉由去除煩惱而恢復清淨;相反地,假若眾生本身不具備佛性、本性也不清淨,那就算再怎麼努力修行、去除煩惱,還是無法達到清淨,就如同鍍膜脫落的鏡子移除鏡面上的灰塵後還是一樣斑駁;也如同銀礦提煉不出純金一樣。如來藏系經典看的是【灰塵下的鏡子(貪嗔癡下的佛性)】,而非【鏡子上的灰塵(覆蓋在佛性上的貪嗔癡)】,所以才會重複強調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因為有這個大前提,眾生才能行依修行而獲解脫。
作者: ultrayoga (天星)   2021-12-30 11:57:00
真心,自然是極為光淨,而且呈現大圓滿。人心,受意識遮障,無明或幻象。
作者: Uguar (零零漆)   2021-12-30 20:00:00
要怎樣修就看個人了,我是不站在真心極為光淨那一邊的尼泊爾小佛陀禪修到不吃不喝數星期轟動世界,算有真心了嗎?一面鏡子可以乾淨可以骯髒,你清乾淨了還是會骯髒尼泊爾小佛陀是當代最顯著的活教材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軌跡)   2021-12-30 20:38:00
我就說你把心跟人的意識混在一起了 心也是「無我」的你把「心」跟「五蘊」搞混了,認為「極光淨心」是要靠五蘊一直去修,修到變成極光淨心這種線性的邏輯。但是極光淨心,指的就是南傳的「法」南傳的定義,法應該是永恆的,無染的不管你今天是阿羅漢還是鬼,都不影響「法」的本質你必須跳開「心在身內」的固有意義,或者「心是我」的認知,先不要預設立場看到「心」就覺得是自己的思想生命意識,心就是無常、無我、空還有一個最關鍵的環節 無常、無我、空與極光淨心是同一件事,並非兩件事,所有不能圓滿證悟的行者,都是因為把「空」與「覺」與「心」與「光明」分成不同的事物事實上那只是從不同的角度、作用、面向解釋同一件事南傳的「法」指的也是同一件事
作者: VanDeLord (HelloWorld)   2021-12-30 22:33:00
光從何來什麼光?光是什麼?如何定義?何以光能顯真心?真心光的關係為何?真心與光的關係是什麼?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軌跡)   2021-12-31 00:16:00
阿含經「此心極光淨」這是佛陀說的,心的本質就是淨光真心與光的關係是什麼? 會這樣問的人本身就企圖把真心跟光分成二者,不如你先解釋真心與光是否為二?心又如何定義? 為何佛陀說「此心極光淨」 ?水與H2O的關係是什麼? 如何定義? 如何水即是H2O?心從何來光就從何來 XDDD 請問你心從何來咧XDDD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21-12-31 02:04:00
「空」&「有」 ; 「滅」&「生」。具體按例 => 「波浪起」&「波浪滅」。「波浪起」 = 有。「波浪滅」 = 空。這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慣性思考 : 起=>滅,開始 => 結束。這是現象界在無形當中反饋給我們的表現模式,進而在我們的生命過程當中,自然而然的產生時間的概念。認為一切事情都有開始、都有過程、都有結束。可是..波浪這個樣貌出現的時候,它本質是水。波浪這個樣貌消失的時候,它回歸的本質還是水。打從樣貌緣起 開始 => 過程 => 結束,一直都是水。從水的立場而言,其實從來都沒改變過性質。這個原理回推到整個法界。整體法界,都是由心性的變化而緣起。而無論緣起 還是 緣滅,自始至終,本質都仍是心性。所以精準而言,一切從來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心性從哪而來 ? <= 這本身屬於一種現象界的慣性思維。如果能打破這種慣性思維,自然可以漸漸接受無始的理念。無始無終,無生無滅。本來如是。而所謂「空性」,個人認為也是在表達這同件事。整個現象界確實有 生滅、起滅、始終 => 統稱 : 無常。因為整個樣貌都離不開無常變化,所以不堅固,歸於空滅。所以空性 = 無常性,同義詞。而心性屬不屬於無常 ?前面論述有提到,心性沒有變化性,所以無法歸類在無常。所以,空性不空 的基礎就是建立在此而成立。空性不空,就將空性抽離了 斷滅空的範疇。所以可以導出 : 涅槃 => 無特定相、無我、恆常。心性如是涅槃。
作者: VanDeLord (HelloWorld)   2021-12-31 11:14:00
原以為是王者 原來不過青銅。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軌跡)   2021-12-31 12:43:00
原以為有證量能辯論 一打就現形 依然只能開酸XDDD
作者: khara (高陽酒徒)   2020-01-01 13:06:00
岔個題,是天台(一聲ㄊㄞ,音同胎)不是天臺。雖說大部份情況下該用臺(臺階、電臺、舞臺,以及臺灣),不過天台是例外。他本來就是台(指星星)。有點像「阿斗」不能寫成「阿鬥」一般。雖說斗爭該寫鬥爭。藉機推廣一下差別。岔題結束。
作者: sysp (無極)   2020-01-01 13:15:00
我好像沒聽過有法師念第一聲的天台
作者: khara (高陽酒徒)   2020-01-01 13:21:00
那是積非未改而已。當然,事不關傳法,讀錯音也隨他。https://reurl.cc/44gAzD有小喇叭,請聽聽本地人的發音。1是台 2是臺 不同不過這裡是佛教板不是中文板,岔題至此為止,慚愧抱歉。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20-01-01 13:49:00
方言吧。國語跟閩南語天台語:貼胎總。XD(宗)
作者: sysp (無極)   2020-01-01 14:05:00
有可能是閩南語發音 因為唐朝的流行語言是閩南語唐詩其實要用閩南語去念 唐朝的佛教又特別盛行如果和咒語有關 音準就很重要了現在的閩南語就類似以前的唐朝河洛話
作者: Uguar (零零漆)   2021-12-31 15:52:00
反正這個議題就像兩個蘋果派各藏一份藏寶圖,相信哪個藏寶圖是真的就吃哪個蘋果派可以確定的是阿含經不講真心喔就算是心極光淨也不算有真心的完整理論大家最愛讀的心經金剛經其實也沒在說真心喔金剛經也是以破除執相為主所以我才會說圓覺經其實算是獨立故事書可以做研究作探討,但不一定要信就是不過呢~堅信有真心的人也會用他的思維去解讀金剛經阿含經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軌跡)   2021-12-31 16:06:00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指的不就是真心?其實你只是被「真心」這2個字嚇怕了,因為這2個字你會聯想成一個實體的意識,而這個實體的意識又跟你認知的空、無常、無我在理路上衝突。 如果你可以解決這個衝突,證果的機會就增加很多倍
作者: Uguar (零零漆)   2021-12-31 16:10:00
所以我才說會用自己的理解去讀金剛經嘛~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軌跡)   2021-12-31 16:11:00
因為意識太粗重的關係,很容易把真心跟物質的思維聯想在一起,其實你只要把「真心」跟南傳的「法」做連結就解決很多衝突了,南傳對法是堅持實有、永恆的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21-12-31 18:28:00
最好沒講真心, "心"經,"金剛"經。題名就點破真心。另外依阿含為根本,那是南傳學術流才在使用的觀念。北傳自古傳統,無論漢傳、藏傳,沒人在以阿含為根本。大乘佛教的根本,至少都是以華嚴為標準。學法不依傳承證果者的方向為依歸,以現代沒證果的人為本完全是顛倒。心經 跟 金剛經的譯者是誰 ?玄奘大師 跟 鳩摩羅什大師。這二位翻譯多少真心的大乘經。二經所談的般若,實相般若即是真心。實相堅固不壞,故名金剛,非妄,又稱為真。實相無相,所以真心無相,既然無相,不要認為是緣起法。因為非緣起法,所以心經講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生不滅~那些描述全部都直指真相。你桌上的一杯水它是真心化現,遠在幾萬公里的美國一杯水它還是同樣真心化現,距離是緣起相的錯覺,實質二杯水並沒有差別。你認識到這個觀念,才有可能體會 過去心 現在心 未來心三心不可得,只在當下,當下一念俱足三世一切法。這就是華嚴境界。可以理解嗎 ? 完全不是我們可以理解的範疇。所謂的三法印,起源於大乘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並列三者整理出來,同樣的對於大乘龍樹菩薩是列出一實相印。對於大乘,龍樹菩薩是列出一實相印。火焰是動態的,可大可小。但火的熱性,是相同的。波浪是動態的,可大可小。但水的濕性,是相同的。(相貌) (性質)無常 => 專指相貌。 (緣起法範疇)真常 => 專指性質。 (無為法範疇)把這個搞清楚才不會錯亂。舉例 : 涅槃的性質會不會改變 ?會改變的舉手 ?就是不會改變,所以幾千年大家才有辦法解脫。八正道的性質會改變嗎 ? 會改變的舉手 ?改變的永遠都只是敘述的 "文字" "語言" 這種樣貌範疇,性質是不會改變的,所以才稱為古仙人道。要去揣摩體會這層意思,才可能理解大乘經在講什麼。
作者: soulism (soulism)   2021-12-31 21:48:00
講真心會遇到的困難是,能捨掉真心嗎。空可以破一切法,空亦是空。空可以捨,但真心是真常理論的核心要怎麼捨。若不捨會遇到長爪梵志的問題,對一切都捨的了,唯有對自己捨不了。
作者: sysp (無極)   2021-12-31 22:04:00
其實以物理學來說 熱性其實是感官上的幻覺性空唯名 虛妄唯識 真常唯心 哪一個才是了義 目前沒有共識真常唯心(天臺 華嚴 禪宗 淨土)在中國很流行可能和道家有關在印度流行的是性空唯名(中觀) 虛妄唯識(唯識論)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21-12-31 23:55:00
理解只能舉例現象界。要去理解那個方向,而不是某個東西。如果只是抓我的舉例,那只是又掉入緣起法。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20-01-01 16:30:00
應該說地方口音。大陸地方口音差異滿大的~秦始皇書同文有道理
作者: Uguar (零零漆)   2020-01-01 21:20:00
閩南語在古代台灣擁有的漳州泉州或接近的潮州話似乎也無法互通可能閩南語保留比較多唐朝聲韻,但要完全等同或互通倒也不不一定喔語言是活的,沒有錄音機都是會一直變化的,俗話說十里不同音離題了..
作者: khara (高陽酒徒)   2020-01-01 21:33:00
呃,雖說岔題不好,但請原諒我再犯規。https://reurl.cc/rQlzvE或者http://kanji-database.sourceforge.net/dict/sbgy/v1.html的第十六 第三欄 臺 第十一欄 胎/台(註天台) 注意二者異音(要看書的可找教育部異體字典有書頁影印)專業一點的 施向東《音史尋幽》值得推薦 與佛典音譯有關好吧我又岔題了抱歉 XDDDD
作者: Uguar (零零漆)   2020-01-02 01:35: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