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許多事未必是那麼想當然耳的必然。
學者考證,是在現今有限的認知的情況下去提出假設並作論證,
這沒問題。
但這些說法未必是定論。
尤其涉及信仰的層次,
涉及超越體驗的層次
(如果否決這個,那就不需要佛教了,搞些騙小孩的樂觀雞湯文就好了),
涉及實修經驗涉及求取解脫道的訓練的層次,
「把一切都先考證清楚再說」恐怕未必是個好方法。
舉個類比。
《孫子兵法》,司馬遷說是春秋時代有個叫孫武的,寫了獻給吳王闔閭。
漢朝時大抵沒有異議。但到後世開始有人質疑。
近代一些知名學者,例如錢穆,寫了一堆理由聲稱這不是春秋時之書,
像是「春秋大國用兵,不過數百乘,未有興師十萬者也」,
像是「形名之語,亦起戰國中晚」云云。
考據了老半天,
結論是這書是戰國時孫臏寫的,而春秋孫武不過誤傳云云。
結果後來竹簡出土,
才發現到孫臏自有孫臏的兵法,講得很具體而不像孫武那種大原則的哲學。
(恐怕也因此孫臏兵法較易淘汰:時代變了戰術也變了。)
然後出土的孫武的兵法還不只那精選的十三篇!(當然,今存十三篇較精華)
直接打臉了一干人眾的「學者」。
實際想想,所謂春秋大國用兵不過數百乘,那是春秋早期。
晉文公城濮之戰總共才七百乘是沒錯,
可到了春秋晚期,連魯國都可動員革車千乘!
而所謂「形名之語起戰國中晚」也不具備絕對證據。
這些想當然耳的「演進定律」的臆測就構成了這種「考證」的核心!
再舉例。
何炳棣(引自李澤厚)有所謂《老子》源於(故而晚於)《孫子》說。
何當然是優秀的學者了。但此說也不免腦洞太大。何氏的說法,大抵謂《孫子》中的某些
用詞如「奇正」、「紛紛紜紜」、「混成」、「五聲/色/味」等等皆見於《老子》,其哲
學思想與《老子》有某些相似,而《老子》卻更有體系、更完備,故而《老子》一書當屬
晚出且繼承《孫子》之思想而發展之者。
這說法相當可疑。剛好西方人有討論到底黑格爾(G. W. F. Hegel)是否對克勞塞維茲(
C. von Clausewitz)有影響的。當然今天我們有充分的證據知道黑格爾發達於柏林大學
在先,克勞塞維茲書寫其軍事著作在後。但假如文獻湮滅,後人只能從作品去猜呢?難保
不會有人說克勞塞維茲的書中有著「某些辯證法的成份」,而黑格爾卻把它充分發展到一
整個哲學體系,從而黑格爾的著作必定晚於克勞塞維茲且是繼承克氏?
牛頓時期他用個說不清楚的「無窮小量」來闡述微積分,廣受批判。後來幾個世紀逐漸發
展出邏輯上較清晰但很不親初學者的ε-δ法來講極限講微分積分。但現代又有人搞出「
非標準分析」玩出一套「無窮小量的代數」,為的就是覺得ε-δ法很不直觀。(不過他
們為了破除一套「不直觀」的東西,搞的那套代數也複雜到讓人頭暈。)假如其他理由都
消失了只剩方法在那,是不是又會被考據學者認為是先有無窮小量的代數,後來才發展出
ε-δ法,忽視了這種螺旋式的思想進展?
當然不是說考據方法必不能達成定論。歷代判疑偽確實已揪出許多有問題的經。但方法上
得相當精細且證據上得很確鑿。而什麼給思想排序云云恐怕未必那麼能肯定。
(父母恩重難報經確實是偽經的一個例子)
佛經麻煩的問題是,這許多經典根本也未曾明確寫出某年某月某日所書。「一時」總是不
那麼肯定的某時。這種情況下要說佛經必定有什麼順序也難。至於思想發展史那套,疑點
重重,難說必然。
又,是否「佛親口所說」,其實對闡明思想有幫助,或許也未必非得要親口。
南傳有一部《彌蘭陀王之問》
https://agama.buddhason.org/Mi/Mi1.htm
很明顯是釋迦牟尼涅槃之後的,不妨礙其為經典。
(其實說到思想排序,那個 hvariables 不但在佛教上大放厥詞,
還插足到亞伯拉罕宗教,在那扯啥基督教不過是篡改猶太教的異端。
其實以子之矛,也大可說佛教不過是篡改耆那教的異端。
基督教允許吃不潔的食物
一如這個 hvariables 老忍不住想吃肉嫖妓,搞了一堆自我辯護。)
學術考據是一回事,信仰層次並修行體悟又是另一回事,
兩者可相輔,但不必然得重疊,
或者說凡夫奮其私智自以為的相合也未必不會被打臉,
何不各從其所好,提升各自的修行體驗去?
不過說到無窮小量,
今天部派只剩赤銅鍱部的說詞是有點可惜。
不知道說一切有部或其他部派對「極微」各自的闡述如何。
(當然這不是數學上的 dx 的概念而更近似物理(色法)的基本粒子的概念)
大乘在偏重勝義諦的同時,由於覺得世俗諦是不了義,
就相對較少探討了。
似乎是稍稍可惜的。
但當然,古人的語言要如何與今人的想法對上號也是個難題。
「四大」中的「水」的概念當然不等同於今天化學的所謂H2O,
是不是要換一套編譯體系來說明其實也是可思考的。
(物質的、波的、能量的、空間中的向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