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蘊之定義如《雜阿含經·六一經》:
云何色受陰?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名為色受陰。……
云何受受陰?謂:六受身,何等為六?謂:眼觸生受,耳、鼻、舌、身、意觸生受,是名
受受陰。……
云何想受陰?謂:六想身,何等為六?謂:眼觸生想,乃至意觸生想,是名想受陰。……
云何行受陰?謂:六思身,何等為六?謂:眼觸生思,乃至意觸生思,是名行受陰。……
云何識受陰?謂:六識身,何等為六?謂:眼識身,乃至意識身,是名識受陰。……
===========================================================================
其中「想」和「行」的部分:
"..生想,是名想受陰。"
"..生思,是名行受陰。"
看到一些白話的解釋把「行」有的稱為意志力,有的稱為意念,
但覺得這樣的解釋仍有些抽象。
而現代中文的使用「思」、「想」好像是差不多的概念,
然後「思」似乎又是「行」(行為)的前階段,故有「三思而後行」的說法。
產生幾個疑惑:
一、「行」為何稱「行」而不稱「思」呢? 是避免和「想」搞混嗎?
若稱為「思」的話,前後也比較一致,和其他四蘊的排比也比較規律。不是嗎?
二、「行」和「想」的具體區別在哪呢? 兩者有階段性的前後關係嗎?
以上請教大家看法,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