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西藏郵報2014年6月3日達蘭薩拉報導』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尊者應來自班加
羅爾、比爾、曲女城(Sankisa)和納西克(Nasik)地區組成的印度全國佛教聯盟「那爛陀師
夏佛教協會」(The Nalanda Shiksha)的邀請,前往孟買進行三天的傳法活動。「那爛陀
師夏佛教協會」曾經在2012年和2013年來到達蘭薩拉參與尊者的講經法會,而這是他們第
一次聚集在孟買,與「索馬雅.維迪亞.曼蒂爾佛教協會(Soumya Vidya Mandir)」大學
合辦這場法會。
由索馬婭基金會主席薩米爾.索馬雅(Samir Somaiya)先生引介尊者;該基金會的座
右銘是「知識自由作主(Knowledge Alone Liberates)」。
尊者在巴利文、藏語、印度語和英語持誦吉祥經,以及至高那爛陀寺十七大班智達之
顯明三信祈請文(An Invocation of the Seventeen Great Sagacious Adepts of Glorio
us Nalanda)之後,啟動了這場法會。
「我們應該成為21世紀的佛教徒,對於佛法取得透徹的了解。」尊者解釋說;當我們
求證佛法的教授時,應該以客觀的態度來進行調查,我們需要對於疑問具有一定程度的懷
疑,如此才能導致我們渴望去求證,然後就會產生出答案,這便是那爛陀大上師一再強調
的辯證法。
「為什麼我們需要內心的平靜?」尊者說,「因為,對於一件事,冷靜的頭腦對我們
的健康很重要。持續的恐懼、憤怒和緊張可以讓我們生病。所有眾生都希望能夠過上幸福
的生活,但大多數,像動物和鳥類只有感官的水平,他們的智慧有限,所以他們對於情感
無法作出友好的回應。然而,我們人類擁有思辨的智力,讓我們能夠計畫未來,並記得過
去,況且人類也發明了語言和文字,同時也發展了信心。」尊者解釋說;有神論者相信造
物者的存在,但在非神論者相信因果法則。過去,這兩種方法對於人性有很大的好處,未
來將會持續下去。
關於佛陀在教授四聖諦時,概括說明了兩重因果關係:集是因,苦是果,是迷界的因
果;道是因,滅是果,是悟界的因果。這是從表面現象到深層原因的逆推過程。反過來說
,就是修道除惡、滅貪嗔癡,就可以避免痛苦,脫離輪迴。
尊者並回答了與會者的幾個提問,包括有關如何打坐等。
第二天,尊者強調,中國還不是一個民主的國家;但指出,事情正在發生變化。尊者
也表示說,印度必須基於其古老的價值、建立未來。尊者強調,要防止我們人類的智慧被
毀滅性的情緒利用。當天的佛法講授,有一半的時間都花在解釋毗婆舍那(Vipasyana)
的問題與講解龍樹菩薩的《寶鬘論(Precious Garland)》。
尊者在最後一天的法會上,概說了寂天菩薩的《入菩薩行論》;談到了有關憤怒和仇
恨的部份,憤怒和仇恨是發展邁向無限利他之路的障礙。
尊者說,我們可以區分兩種類型的悲心:一,祈願他眾生都能免於痛苦;二,下定決
心:「願我能幫助他眾生從痛苦解脫」。尊者說,我們只能藉由理解緣起去區分。
尊者也補充說,一些我們所面臨的問題可能會持續另一個3、40年,但如果立刻採取
行動,並且加以修正,從長遠來看,事情會有所改變的;這就是為什麼他要提倡世俗倫理
的觀念,基於良善的基礎上、我們都屬於一個人類大家庭概念的重要性。
當天下午,尊者與幾位商界領袖會晤。尊者建議,企業領導者可以為社會福利提供卓
越的貢獻。尊者看到仍然有太多的人們生活在貧困中,在宏偉的建築當中,還有許多居住
在貧民窟的人們。尊者說,富人有一定的責任,幫助窮人提供教育和衛生的設施,但窮人
也有更加努力地建立起自己信心的責任。
尊者表示,面對不斷增加的全球人口,貧富之間的巨大鴻溝,以及自然資源日益減少
,對於他人的關心是至關重要的。當被問及生命的目的,尊者說,尋找快樂和滿足。
尊者在與許多在場的人們合照,以及為人們簽書圓滿結束了會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