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子!此一切法如是空相,無所生,無所滅,無垢染,無清淨,無增長,無損減
。」這個部分是八種特別甚深。(藏文在「此一切法如是空相」之後,還有「無性相」)
「一切法如是空相」,就是說一切法的自性是空性,其實任何一法都有總性相及個別性相
。例如色的個別性相是變動壞滅,總性相就是所知、有、實有法。以火為例,屬於火的個
別性相就是熱且燃燒,總性相是有、所知。
講到一切法的自性是空性,譬如火,火不是諦實有;同樣的,火的性相也不是諦實有
,這就是文中提到的無性相。我們執著火是真實的存在,這就是諦實的實執,產生實執的
情況很多,或者執著火本身是諦實有,或者執著火的性相,視熱且燃燒為真實存在,或是
認為火的總性相實有法、有、所知這部份是諦實有,從各種不同角度執著火是真實的存在
(實有、自性有),以為火具有獨立自主的能力;我們一直都是如此執著萬法具有獨立自
主的能力。
各種角度都可能引生我們對萬法產生諦實有的實執;就以補特伽羅的命名處五蘊而言
,我們可能從補特伽羅是真實存在的角度產生實執,也可能從色、受、想、行、識等補特
伽羅的施設處執著補特伽羅是真實存在的。
問題一:早上在解釋的時候,關於「行蘊」的行,和十二因緣中的「行」是同一個字
,它所代表的意義是一樣的嗎?
回答:五蘊中的行蘊和十二因緣中的第二支「行」兩者間有很大的差別。凡是補特伽
羅都有五蘊中的行蘊,無論佛、菩薩、阿羅漢或凡夫都有行蘊。而無明緣行的「行」所指
的是能引業的行,那是凡夫才有的,佛、菩薩、阿羅漢等聖者都無十二緣起裡的無明造業
等。
問題二:早上潘師姐翻譯行蘊的時候,例子中是以一般的工作行業來說明。而現在我
對無明緣行之「行」的理解是造作的第一個心念,如果是這樣的話,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
東西,我這樣的認知對嗎?還是早上潘師姐翻譯時的例子代表的意義是不同的?
回答:所謂「行蘊」並不屬於心的種類。一般所謂的「行」是動作、行動的意思,有
多種含意,例如搖手的動作也是行。十二緣起中的「行」是指造作引向來世的業,雖也是
動作之意,然其所指動作,乃指「造作」引向來世的動作,故名之為「行」。而行蘊中的
行,也是動作的意思,像木工、鐵工等的工作,各種不同的工作。若要說是(當下工作時
)的「心」(的造作)也可以。總之,補特伽羅的行為,皆可謂之「行」的範疇。例如,
這是菩薩,即是菩薩造作希求解脫的動作。無論心或身的行為皆名動作。總之,從行為動
作而認知其為補特伽羅者,就是依五蘊中之行蘊為施設處以認知補特伽羅的。
問題三:剛剛仁波切說過,觀五蘊自性皆空的這個修法是屬於資糧道和加行道主要觀
修的,其他的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分別是在哪個階段觀修的?
回答:觀修空性首從五蘊入手,但學習內容非僅五蘊,而是將四種甚深應用於五蘊上
以觀修。這是資糧道位及加行道位的行者所修。而見道位行者觀修的內容較此為深,即於
一法上知其無自性、無性相、遮破其非諦實有的角度及方式更廣更多。例如之前提到火非
諦實有,火之熱性,火之「有」(與所知同義)之自性皆非諦實有,可見得執著火為諦實
有的角度很多,但都能遮破。這是見道位行者所修,即八種特別甚深,但之前我們只講解
其中二種。隨後心經本文中又提到無色、無受…講了許多「無」,此中所謂的無,是指修
道位之所斷被逐漸破除之意。可能大家不清楚上午所講解的內容,心經裡所說的「當觀五
蘊自性皆空」,這是一一於五蘊上觀修四種甚深,亦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具體
涵義。
問題四:佛初發心,中集資糧,最後現證圓滿正覺,「中集資糧」是否如同仁波切早
上所說的集資淨障?我們平常應該如何集資淨障呢?
回答:其實在未生起菩提心之前,也是需要淨罪集資,像佛在未發心之前,一樣也做
淨障集資,而在發了菩提心之後,為了要達到成就佛果的目的,更是苦行積資淨罪以成就
菩提。而我們需不需要集資淨罪呢?如果你們當中有人已生起菩提心了,此時正是應如世
尊般為圓滿菩提而力行淨障集資的時候。若未生起菩提心,此時也正是應當開始淨罪集資
了。無論生起菩提心之前或之後,都應淨罪集資。所以,集資淨罪不是只有發心之後才要
做。積集資糧指的是積集福德和智慧兩種資糧,以福德資糧來說,七支供養是最好的積聚
福德資糧的方式。如果要積聚智慧資糧,就是要觀修無常、無我的意義。要透過學習空性
、觀修無常及空性以增長智慧,這就是積聚智慧資糧。智慧資糧如果沒有福德資糧做為輔
助的話,那是很危險的;有些人深諳經論,對於空性也能宣說,可是,內心卻沒有絲毫感
受,這就是沒有福德資糧作為輔助的象徵。修學佛法主要還是內心要有所感受,如其對義
理的理解般,內心應有所覺受,若內心絲毫不為所動,則學法就無意義了。
問題三:觀自在菩薩不是已能觀修五蘊自性皆空嗎?既然如此,為什麼還須要世尊的
加持力讓他能說法呢?
回答:此處所說世尊入甚深光明宣說正法三摩地及觀世音菩薩在佛力的加持下跟舍利
子有一段問答,這有共與不共的說法。若從不共的角度來講,佛並無等持位與後得位(入
定與出定)的差別。觀世音菩薩也早已成佛了,他們之所以分別示現為導師及眷屬,是為
了弘揚佛法和利益眾生而如此示現,並非觀世音菩薩不具能力而須由佛力加持方能說法;
或是佛原本不在定中,此時特別入定加持觀世音菩薩,不共指的就是實際真相。共的部份
是指大眾共同所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