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雪歌仁波切:《心經》講授 (13)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06-16 18:51:36
「舍利子!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
聲、香、味、觸、法;無眼界,無眼識界,乃至無意界,無意識界;無無明,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無所得,亦無無得。」
這是闡釋修道位的單元。
這裡提到「舍利子!是故空中無色」,此處的「色」是指我們凡夫心中執著為「諦實
有的色」,「空中無色」是說明修道位行者斷除所斷,修道位行者所要斷除的就是實執。
斷除色法上的實執就是斷除凡夫心中對色法執著是諦實有的耽著,修道位行者觀修空性,
心中會逐漸消除屬於凡夫所見色法是諦實有的執著,因此,我們所見諦實有的色法會逐漸
消失。
斷除實執是漸進的而非頓時全部斷除,實執分為遍計實執與俱生實執,俱生實執又分
大中小九品修道所斷,所有的實執都會依次逐漸斷除。
「空中無色」之意,就是現證空性之後開始斷除實執,這就是修道位行者所修,「無
受、想、行…」當中講了很多無,什麼無呢?就是修道位行者心中無我們所見的色等諸法
,我們所見的色法是諦實有的,這一單元就是闡釋色等諸法的實執如何逐漸減輕乃至趨無
。此處所云「空中無色」,與前面甚深四法中所講的空性是不同的,如果前後所講的是相
同的話,那就應說「空中有色」而不能說是「空中無色」了,空中無色這一單元是說明修
道位行者緣空性住等持(根本定),於等持中如何逐漸消除實執,也就是我們所見諦實有
的色法及執色法為諦實有的實執,在修道位行者心中如何逐漸消除。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修道位行者不僅所
認知的色法和補特伽羅的施設處色等五蘊,已非凡夫所執著為諦實有的色法和五蘊,十二
處亦如是,十二處包括內六處和外六處。內六處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為補
特伽羅的心續所攝故名內;外六處是色、聲、香、味、觸、法,非由補特伽羅的心續所攝
故名外。
境、有境和識之間有何關係呢(譯者代替大家問)?比如見外在色法,一定要透過依
於眼根的眼識才能見色,色法是境,眼根是增上緣,眼識是有境,必須三者齊備才行;同
樣的,其餘五境、五根和五識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是十二緣起的部分,十二緣起有
清淨十二緣起和染污十二緣起;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
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老死的順序是染污緣起;從無明無,行無,乃至
老死無的順序是清淨緣起,亦即無明若斷則行可斷、行若斷則識可斷,至此已斷能引來世
的業,能引業既斷,則所引業如名色、六入、觸、受等也將斷,這樣的順序就是清淨緣起
,此處尚未涉及空性部分。
如何由染污十二緣起和清淨十二緣起來理解空性呢?就是了知從無明緣行到有緣老死
之間的生起皆非諦實有;而從斷除無明直到斷除老死等的斷除也非諦實有;「無無明,亦
無無明盡」就是所破分無明並非諦實有,連所破分無明的斷除也非諦實有;無無明盡的盡
就是斷除的意思,從無無明盡直到無老死盡,就是十二緣起的一一斷除皆非諦實有,也就
是清淨十二緣起皆非諦實有。十二緣起有生起的次第與斷除的次第,亦即染污十二緣起和
清淨十二緣起,這二者皆非諦實有。無無明至無老死是由染污十二緣起闡釋空性,而無無
明盡至無老死盡則是由清淨十二緣起闡釋空性。
至此可能有人會疑惑,就如同不解空中無色是闡釋色法上的空性般,此處也可能不解
空中無無明等的涵義,如何理解空性中無無明就是無明上的空性呢?這一部份的意思是修
道位行者緣空性住等持時,凡夫執著無明為諦實有的實執,在他們心中將逐漸消除,亦即
修道位行者所認知的無明漸非凡夫執為諦實有的無明。
*此處有同學提問:住於緣空性的等持,既是住於等持中,除了所緣境空性以外,怎
會見到無明、行…等法呢?無明、行等應是後得位時才見到。
仁波切回答:這位同學的想法是正確的,但我剛剛講解的不止這個層面而已,而是修
道位行者住於緣空性的等持中,斷除無明實執,經文中許多無,就是斷除的意思;住於等
持時只見所緣境空性而不見他法是正確的,這與「以緣空性所住等持能力去斷除無明實執
」並不相違。
同學又問:斷除實執是以空性力斷除或以等持力斷除?
仁波切回答:是以緣空性住於等持的能力而斷除實執,不可能是以緣空性以外的他法
所住等持的能力而斷除實執。*
方才講解了染污十二緣起和清淨十二緣起上的空性,緊接著「無苦、集、滅、道;」
四諦的部分。「諦」是真理、真相的意思。我們繫縛在輪迴裡,卻無力辨認什麼是墮入輪
迴的因和墮入輪迴的結果(輪迴的真相)。苦諦和集諦就是告訴眾生輪迴的因就是這個,
墮入輪迴的結果就是這樣,把真相呈現出來。
眾生一直習於輪迴繫縛,從不知苦諦是可以消除的,滅諦是苦集二諦滅除後的境界,
而方法就是無誤之道,也就是道諦;佛陀告訴眾生依道修持而證滅的真相。
墮入輪迴的起因和結果,以及出離輪迴的因和果,這二重因果就是四諦。四諦雖然存
在,但並非如我們具有實執之心所見的四諦,是故藏文版心經云:「苦集滅道亦復如是」
就是如上所云空性中無無明,空性中無行一般,空性中亦無苦諦、集諦、滅諦及道諦。四
諦總攝了所有修持,厭離苦集,欲證滅而修道,都涵括在四諦中,盡世尊所說一切法,都
融攝在四諦裡,並未脫離四諦的範圍。
「無智,無所得,亦無無得」,「無智」是用以修持的智慧在勝義中是不存在的,「
無得,亦無無得」是行者依此智慧修持後,於心中所生起的證量,以及未來將證而目前尚
未證得的證量在勝義中也是不存在的,能證之智和所證之慧二者在空性中都不存在。
以上已將資糧道位至修道位之間的空性修持講解過了,接著就是無學道,也就是成佛
了。
轉自:道次世界
http://lamrimworld.org/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